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至晚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便是操用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语言的居民生活、聚居地区。新疆地名亦出自这三大语系语言,记录了各地民众的生存状态和活动轨迹,折射着历史的变迁、种群、族群的迁徙和时势的变革,反映了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态特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不同语系居民共同开发新疆、建设新疆和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民族八省(区)贫困的原因,认为民族地区的贫困与文化有关。在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市场竞争机制、公司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民族地区文化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张力。同时,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对精准扶贫也产生了一些阻碍作用。因此文章提出民族地区应该在文化自觉、自省的基础上,通过客观认识市场经济规律,立足资源优势,选择生产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打好扶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3.
藏彝走廊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态形式特别丰富的区域,它的民族文化生态多样性,来源于这个地区民族文化生态单元的结构特点和不同单元间联系的差异。走廊内的民族文化生态单元是山谷,即分布在藏彝走廊大大小小的河流干流、支流乃至溪流两岸的地区。在当地少数民族的称呼中,比较狭窄的山谷称作“沟”,比较开阔的山谷或者河流交汇地形成的冲积区称为“坝”。藏彝走廊各地都有许多谚语,说明这些民族文化生态单元的不同。羌族的谚语说“山分梁子水分亲”,实际上就是用岭谷作为家族或者族群的分界线。嘉绒地区则说“嘉绒十八沟,沟沟都不同”,同样反映…  相似文献   

4.
珠江流域文化圈包括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南中国海沿岸(包括港、澳、海南、闽南)等地域,是多元生态、文化和民族分布地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珠江流域已经形成了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关联,且富有内在文化传统的文化圈。本文简要回顾了珠江流域文化圈的形成和整合过程,分析了多元一体格局下珠江流域丰富的族群和文化形态以及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各地的活态神话资源,是构成乡土文化情结和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川西地区是大禹神话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的大禹神话分属不同的族群,对应于不同历史时期,神话资源整体上呈现出复合型、多层次的特征。大禹神话在多样的历史情境中发挥了促进羌汉民族交流,联结入川移民群体的作用。从晚近历史上川西地区大禹神话资源凝聚区域文化认同的功能来看,充分利用各地域的中华神话资源,有助于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6.
豫东睢县历史悠久,其得名源于睢水,睢水之名则与以鸟为图腾的夷商族群有关。睢县所在的豫东地区地处夷夏之间,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在此交汇,后来又成为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先商文化、二里岗等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尽管在原史时代考古文化多元,但在商代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东夷构成了豫东地区的主要族群。从地理分布看,二里头文化的东界局限在豫东地区西部,在先商族群来到豫东以后,岳石文化与先商文化构成豫东地区主要考古学文化,岳石文化与先商文化在豫东交错分布,直到二里岗文化期豫东的文化面貌才为之一变,睢县作为商丘市辖县,其文化面貌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不管是国家整合过程中的政策性移民,还是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自发性移民,多数族群向少数族群聚居区的迁移对该地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一过程不仅会带来他们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上的冲突,而且会导致资源的再分配、产生资源竞争并可能诱发族群冲突,由此引发重大的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因此,每一个具有移民现象的国家,政府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尊重当地文化、情感和需要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台湾政治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品格,与大陆同根连理,是中国政治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特殊的历史遭遇和生活经历,台湾社会已逐渐积淀出独特地方性格的政治文化。在政治情感、国家认同、族群问题以及民主认知等层面上都表现出独具的特质,这些特质或轻或重地影响着台湾地区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整体贫困的普遍性、特定族群贫困的深度性仍然十分突出,在"后脱贫时代"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减贫"的原则。政府绿色治理的制度设计、产业循环体系以及公众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共同构成了绿色发展的"三方主体"行为框架,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与减贫路径和对策包括各类生态资源"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弘扬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态伦理文化及提升生态文化自觉意识,以生态资源、生态资本和文化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培育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第六产业"增长极,持续实施和完善生态移民、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以及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等。  相似文献   

10.
族群与民族虽可解析为想象的共同体,但在世界各地它们都无一例外的存在。个体公民化,是处理少数族群文化认同与国家政治认同矛盾的最好方法。强化公民身份有助于消弭族群冲突并增强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多元文化课程的社会政治基础,美国社会基于种族性少数族群的白人至上主义,对少数族群语言权和群体代表权的忽视与限制、对民族性少数族群自治权的剥夺等,必然会反映在课程中,导致课程理念的混乱与课程实践的纷争。基于民族性少数族群之上的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具有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社会政治基础,不可盲目追随美国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对公民权利异质性的发现,是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移民、少数民族的族群成员与主流文化成员的政治诉求存在差异。"族群"概念补充到政治哲学的思考中,将有利于思考不以平均主义为前提的社会正义。考察多元文化主义、自由主义关于族群概念的观点,分析族群概念在考虑正义问题时的建设价值和其在论证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并讨论族群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族群的原生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内,先有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然后有地区的国家的甚至全世界的共享文化。族群的原生性文化孕育着世界的共享文化。族群的原生性文化是指族群最初创造的文化事项经过了漫长历史演进仍然能够保持其本质特征和基本状态的文化现象。它具备原创时的本真意义,保留着诞生时的基本状态,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自成体系而独立,又被世界所接纳。“本真”是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的显著特征。对它进行研究,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性知识。“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的理论构建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南中地区在汉政府开发西南夷前后的考古学文化,探讨汉晋时期南中各地的考古学文化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5.
北方草原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北方草原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剖析该地区族群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文章认为,北方草原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尽管这些思想还不够系统规范,但仍然表明他们不是北方草原环境恶化的责任者,而是自己祖祖辈辈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相似文献   

16.
地方性生态知识对区域生态资源维护与利用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本土生态知识都是特定民族文化在世代调适与积累中发育起来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都系统地包容在特定族群的文化之中,本土性生态知识的本质在于对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生态资源靠文化去定义,生态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靠文化去实现,而达致区域的生态安全.因而,具体的生态问题需要依靠特定的文化去解决.如果忽视或者在无意中丢失任何一种本土生态知识,都意味着损失了生态维护中不可替代的生态知识与技能.因此,利用本土生态知识去维护生态安全是一种最有效的生态维护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聚焦于深描族群边界显性与隐性呈现之社会景观,对贵州省南部地区水族与苗族共同居住的少数民族村落——怎雷村的文化空间共享与权力互嵌现象展开研析。田野考察发现:怎雷村人日常生活中的关联已成为形塑族际生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水族、苗族基于权力互嵌规约,在村落的公共空间中开展各自族群的节庆等活动时,形成交往时空场域的"文化间性",尽管其中一方努力保持区别于另一族群的文化特征与族群心理,但在保持和追寻差异的同时,却产生了互惠互容的族际生态,并促进了两个族群在村落命运共同体上的共识。怎雷村颇具特色的文化区隔与交融景观,呈现了建构族际融和、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文化的族群共居美好社会的可能。我们将这种拥有不同族群文化,既有明显区别又在交往中产生新的文化共享空间的现象称为"文化区融"。为揭示"文化区融"背后的共同体形成机理与机制,有必要从具体的族际互动图景中分析怎雷村人的生活策略,探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动态塑造出了怎雷村人的文化空间共享与权力互嵌图景。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为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多元文化主义叫好的时候,经常忽略多元文化主义背后的陷阱和问题,"多元文化主义"并不等于"多元文化的"。以移民流散文化为例,多元文化主义并非是协调少数族群和主流族群的政治策略法宝,这是因为多元文化主义本身就充满悖论,即它的"认同政治"和"差异政治","认同政治"和"差异政治"促使主流文化在对待移民文化方面因文化本身的差异性及对认同性认识的不同而无法协调。因此,世界主义可以作为超越多元文化主义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9.
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考察河湟地区的族群构成和族群关系,可以发现,这一地区不同族群间的互动关系,与双方间相互作用力及相关族群文化的认知程度存在着一定联系.文化认同是河湟地区族群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盘瓠文化反映出“社会崇拜”的性质。以原始思维为特征、以社会政治结构和力量为内容、与自然崇拜同质的文化现象即是社会崇拜。文章从阶级社会初始阶段的社会特征,从盘瓠神话的性质、盘瓠族群的族源和社会历史状况等方面加以确证,对盘瓠族群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作出独到的理解和阐释。“社会崇拜”概念的提出,对破译人类社会的某些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