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周,应指周人古公宣父迁岐山之前,在泾水流域创业和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泾水是一条文化河谷,自然地理环境为远古文明的生成提供了舞台,也为先周文化的生成创造了特殊的条件.泾水流域是黄河文化的主要区域之一.先周基业的创立和周文化缘起的早期,就是在泾水流域生成的.在先周的创业史上,公刘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带领周人南迁都邑于泾水岸边,立国于豳,为周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公亶父迁岐,是周人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不断生成,西周的基业已经奠定.周人早期的创业与周文化的形成,是在迁徙岐山周原之前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依托的就是特殊时期泾水流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泾水流域与周人早期创业与周文化生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周人克商之后,姬周统治集团不断总结周先王以及夏商甚至往古先帝先王成功的历史经验与失败的历史教训,并以高度的历史理性去审视自己的言行及统治方式,从而推动了周人的思想维新运动。周人否定了殷人的天命观,提出了敬德保民的统治思想。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由于儒家的传递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先周历史与牵牛传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郎、织女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广大农民的象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牵牛(牛郎)的原型是周人的先祖叔均.<山海经>中两处记载叔均"始作牛耕",一次记载其抵御了旱灾,因而后世以为"田祖".牛用于农耕是远古时期的伟大发明.周人在远古时代各部族中农业最发达,农业生产上贡献最大.后稷弃、叔均是其杰出的代表.周人因叔均在始作牛耕上的重大贡献以"牵牛"的名称将其命为天汉东侧一颗星的名称.<诗经>中的<甫田>、<大田>即周人祭田祖之诗.叔均的父亲"台玺","玺"为名,"台"表其部族,即<诗·大雅·生民>中"即有邰家室"的"邰",本姜螈之国,后稷生处,在今陕西武功、宝鸡一带.求"台"、"邰"之本义,也即有牛之处.叔均的"叔"表排行.后代传说中牛郎有兄,也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4.
关连莹 《理论界》2006,(2):188-189
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受宠彰显了大众社会心理和观众的审美心理,同时它还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观取向,对于这种具有深厚受众基础的艺术样式进行冷静分析,加以认真引导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神话中反映了重血统观念的倾向,形成了一个个以自己祖先为中心的后裔圈,始祖神与天神合而为一,孕育着后天神话历史化的因子。至西周,周人对殷人的“帝子”观加以改造,创造出了“天命”观,将大部分干预现实生活的远古神圣们逐出神坛,代之以天德,将道统融入血统观念,形成了近人事而远鬼神的文化意识。春秋至战国的禅让说,将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神话英雄变成了人间帝王。不可改造的神怪纷纷被淘汰,直接导致了神话历史化。降至战国,学者们对神话进一步整合,形成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一五帝系统,神话与历史完全接轨,汉人司马迁的《史记》选择了这种改塑,将五帝系统纳入正史范畴,宣告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6.
唐代社会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代;历史教育对唐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与前代相比,唐代历史教育在实践过程表现出专业化、通俗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假象     
历史科学的任务是探求历史事物的本质。人们常常以为,只要掌握了大量经过考证的历史资料就可以正确揭示出历史事物的本质,得出可靠的结论。其实不然,历史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历史事物的现象,而历史现象是以两种相反的方式来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的:一类是以正面形式直接表现历史事物本质的,是历史的真象;另一类是以反面形式歪曲地表现历史事物本质的,是历史的假象,“事物在其现象上往往颠倒地表现出来”1。如果不能正确地识别历史的真象与假象,就会将假象当作真象,那么所揭示的历史事物的本质必定是不正确的,所做的历史结论也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8.
经历数年历史风雨侵袭,经历历史存在的主客观环境影响与修史者意图附加,除却本身客观研究条件所制约,后世所可以看到的历史已经被有意或者无意地改变了许多并附着了诸多方面错综复杂的主观影响.基于此现实,文章在对历史的表现进行确认、探究、质疑的基础上,论证了历史被改变的原因、被制造的过程及方法,并对还原历史真相、去伪存真、正确解读历史,抽离各种主客观环境影响作了积极思考,以期使人们读到的历史更加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魏海燕 《理论界》2011,(10):82-83
从"世界精神"的绝对理性出发,黑格尔树立起在历史过程中认识自身并实现自身的历史理性,从而使历史成为充满自我意识并具人类未来发展之自我启明性的精神成长史。然而,以现代大工业为基本建制的现代社会消解并割断了黑格尔精神哲学中历史意识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历史仍表现为人类与其真正利益相疏远的对立过程。易言之,在黑格尔称之为"历史狡计"隐秘处,马克思揭示出历史的真实就在于理性之下人的现实对抗,在现代社会,这就表现为在资本"物"的遮蔽下人与人之间现实关系的对抗。  相似文献   

10.
庄泽珑 《理论界》2023,(1):68-74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让尼采给许多后世学者留下了“反历史”的刻板印象,但这个早期文本不能有效涵盖尼采对待历史的总体态度,历史感在他后续的哲学思想中承担着重要功能。无论是强调其中的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历史对尼采来说始终与多元主义相联系,它一方面表现出对任何外来文化、价值观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表现出对事物内部异质成分的洞察力。在主张多元与流变的绝对性时,尼采没有与他的语词保持距离,故而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尼采历史思想的“隐喻”诠释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之初的伤痕小说面临如何叙述当代历史的问题。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伤痕小说采用了一系列的叙述模式表现其历史立场:以"忠奸对立"方式将文革历史"空白化",以时间切分方法表达"回归十七年"的历史立场,以"忠诚"叙述表现对革命"原点"的回归,等等。这些历史叙述模式体现出鲜明的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特点,使伤痕小说成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解决历史哲学问题为契机 ,研究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体系在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和历史本体论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 ,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缺陷的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耐心是在对历史成就、发展阶段、使命任务科学把握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状态。历史耐心表现为一种基于发展规律性的理论清醒,表现为一种基于方向确定性的战略定力,表现为一种基于道路优越性的应然把握。在党的百余年历史进程中,围绕着历史耐心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命题、论断等,构成了富有主体特质和时空特色的话语表达,深入分析这一话语表达的内涵外延、表达形式、应用场域等,有助于以新的视角把握党的历史经验、社会发展规律、未来演进趋势。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保持历史耐心,遵循历史规律,把握现实逻辑,增强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历史目的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或者说是微妙的。一方面,马克思在对历史目的论和传统的历史哲学给予严厉的、全方位的批判,并试图与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青年马克思运用人性这一先验在场的价值范畴将历史解释为异化和复归的过程,在此异化史观中,人的本质充当着历史目的的功能。而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历史目的,它使从整体上观察历史成为可能,它构成了历史意义的源泉,赋予历史运动以积极目标。这种似是而非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革命理论的特质,表现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化向来就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反省历史也是宋明儒学的学术追求.但是,宋明儒学在反省历史时总表现出这样的趋向:或者是坚持道德理性的伦理主义立场,以"道统"为标识任意裁剪历史,以"心术"为准绳去裁量历史人物:或者是实用理性,从而将史学视为"资治"的手段,历史学只是为了给当代的统治者们提供经世治国的实用经验与技术.这种历史观往往不尊重历史的实际发生过程,不探索历史的客观规律,故而也就不能真正的总结历史的经验和评判历史的功过.王夫之试图扭转这种历史观.他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历史进程的探索,使得他能够为建构历史理性做出重大贡献,从而在历史领域中确立了历史学的独立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新 《学术研究》2012,(12):105-110
18世纪末以来,康德为历史理性的发展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人们关注到对于历史的认识乃是基于各种前提假设,历史理性作为一种对于历史的反思性力量,首先表现为对前提假设的自觉意识。历史学作为一门使用日常语言的学科,日常生活中的理性思维已经成为历史理性的合法性来源之一。自觉、常识和效率分别对应于认识中的主体、经验和表现,它们构成了历史理性的基本要素。具有历史理性的史学家,在其历史叙事中,对于各类前提假设有着充分的自觉,并且擅长于运用现实经验中获得的常识和历史经验形成类比,也藉此将自我对于人事的普遍性认知有效地传递给读者。  相似文献   

17.
潘娜娜 《晋阳学刊》2005,(2):98-102
通常,历史哲学指的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不可割裂的分支,一个分支是试图在事件的进程中,或在历史进程的一般性质中发现某些意义或重要性,另一个分支是对历史研究进行哲学分析,即对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和认识论的概括.在当代文献中,这两个分支分别被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对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出思辨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在解释历史方面的区别,说明解释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性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卫华 《云梦学刊》2006,27(5):40-43
历史意识对历史叙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是由于历史意识的匮乏而使得当下不少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走向了误区。长篇电视连续剧《屈原》的审美追求负载着强烈的历史意识,这既表现在电视剧的主题内涵与人们的生命状态、生命体验的高等契合,也反映在历史叙事的艺术形式追求和当代审美理想的一致性上。文本的话语精神彰显出了当代的价值判断、历史思维和审美意识,为历史剧创作留下了诸多的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的历史规律学说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树栋 《社会科学》2005,2(9):129-133
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普遍规律,并非是若干个在时序上前后相继的具体历史阶段构成的某种固定的历史演进图式,而是历史运动的内在的、本质上的因果必然联系。在唯物史观的体系中,普遍规律是一种科学抽象,它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只能表现为特殊规律。因此,决不应把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普遍规律释读成适用于一切民族、一切时代的历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陈书焕 《理论界》2014,(5):105-107
安克斯密特对当今历史哲学界的历史表现问题有着集中的关注和讨论,他对历史研究中的认识论形式和指谓形式展开批评,提出历史表现的词汇对历史理解和解释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对艺术和历史的类比阐释,安克斯密特重点论述历史表现的替代理论,认为该理论切近地关联起了艺术和历史编纂的和睦状态的可能,因此是目前为止深入历史研究中心要义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