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邵治亮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3):18-19
在西部大开发,榆林生态环境建设中农业发展事关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农业发展是实现生态恢复建设的基础,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果生产应作为农业生产重点发展,水土流失应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同时应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相似文献
2.
榆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熙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4):22-24
榆林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其中生态环境恶劣、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倾斜、综合治理繁荣农村经济,促使农民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3.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火车头,但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的榆林及周边地区,在方圆400多平方公里、覆盖1000多万人口的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中心城市。把榆林市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分必要、非常紧迫也切实可行。在指出这种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榆林的优劣势,并提出了建设中心城市的初步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为新一轮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期限的延长,进一步保护和巩固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今后还需要在宏观调控上加强引导,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化,促进新一轮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发展农村经济,当务之急就是研究市场。二十年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并逐渐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上黄试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阶段划分及其驱动力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丘陵区田原上黄试验区近20年(1986-2005)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1986—1999)、第Ⅱ阶段(1999—2002)、第Ⅲ阶段(2002—2005)。在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三个阶段的特征及互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各个阶段的驱动力。第1阶段:提高单产是主要驱动力;第Ⅱ阶段:退耕还林还草是主要驱动力;第Ⅲ阶段:经济利益是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胡仕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3):107-109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退耕还林 (草 )是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的重要措施。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好耕地 ,确保区域经济稳定增长 ,首先必须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科学选择还林方向 ,提高土地产出率 相似文献
7.
郭星云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Z1)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本文通过对农村传统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得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介绍了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哈尔滨市为例说明了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彦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3-35
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新问题 ,指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并提出了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双萍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4):112-115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调整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本文着力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并提出了基于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陕西榆林12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通过对原始数据的采集处理,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最终将各地级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4类,分别进行客观评价,并就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王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41-47
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资源环境问题 ,对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生态重建、经济发展方略和实践进行了讨论 ;指出软硬件技术研究不相协调 ,软科学研究太弱 ,影响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硬件作用的发挥 ;提出了加强软科学研究 ,把长远性、全局性和现实性问题结合起来 ,建立起系统性、综合性及表本合一的生态经济复合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围绕这个模式 ,提出了建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五个重大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榆林市北部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接壤,历史上蒙汉人民交往频繁,遗留在榆林市蒙古语地名即是这一史实的见证。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保留在榆林地区的蒙古语地名的组合方式,深入探讨这类地名的结构,着重分析蒙古语地名中的通名部分,并且总结当前榆林市蒙古语地名中在流传、译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依据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数据,构造和使用金融相关率、金融支农程度等指标,依次使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检验,进而明确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农村商业性金融要多种类型并存与竞争,农村合作性金融要构建纵向型合作金融体系,农村政策性金融应拓宽业务经营范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成都农村经济发展与乡镇财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50-52
成都乡镇财政中存在着赤字、预算支出结构单一、管理不规范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 ,要培植和扩大财源 ;增加乡镇收入 ;适度扩大乡镇规模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政府运行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以优化乡镇财政管理 相似文献
17.
宁南黄土丘陵区集雨补灌节水农业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土丘陵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实地试验监测相结合,初步建立了反映宁南山区小流域集雨补灌旱作农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及雨水利用效率提高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集雨补灌工程建设与集雨补灌技术示范,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雨水利用效益及综合效益分别提高了27.9%、27.4%、66.7%、54.7%、41%,尤其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雨水利用效益,达到的中级及良好水平,体现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实现了效益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李旭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
乡域经济是最小范围的区域经济,发展乡域经济至关重要。当前乡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很多,不容乐观。乡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条件、原则确定后,要在大力发展农业、夯实集体经济、扶持民营经济、引导专业合作社、培育特色经济、优化社会服务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选择合宜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机制,促进乡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那小红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96-98
区域经济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经济理论,它通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的腾飞,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文章以区域经济理论为指导,对青海经济的发展问题作了阐释,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经验是发展乡镇经济,而乡镇经济的优势产业就是小商品生产。边疆民族地区应充分借鉴这一经验,发挥传统小商品经济优势,促进城乡各民族共同繁荣。这就需要提供特殊的民族贸易保护政策。例如,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优惠贷款政策,国家专项扶持资金政策等等,同时积极构建向西开放的小商品基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