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析梁启超戊戌变法后的启蒙思想□吴乃华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梁启超思想的转折点。戊戌之前,梁启超以变法的宣传家而著称,为鼓吹变革作了大量宣传工作。但在当时,他的思想还未突破康有为认识的局限。他主张自主人格,但和康有为一样,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皇帝之身;他...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先后在其创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上鼓吹破坏主义排满,号召人们用武力推翻清廷统治。1903年以后,梁启超一改激烈的主张.转而提出开明专制的温和主张。对其思想的这一转变,史学界分歧较大。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演变有着思想和理论上的一致性,其转变有着深刻的根源,一方面愤西太后扼杀变法而鼓吹破坏主义,一方面反省了中国长期积弱不振的主要原因,提出开民智,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同时,梁启超思想的转变还受到西方,特别是日本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梁启超由激进向温和的转变,实际上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不是向后倒退,而是继续向前发展。他把变法成功的希望从皇帝和少数当权官僚身上转到“开民智”和要求“民权”方面。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主要是作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参加变法运动的。那么,变法失败后为什么梁启超能实现这一转变,而康有为不能呢?我们应该看到,早期梁启超的思想与康有为相比,就存在差异。百日维新以前,梁启超将民权和绅权并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化论是先进的中国人民开展解放斗争的主要理论武器,也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哲学革命的根本思想。在戊戌时期,作为资产阶级著名的启蒙思想宣传家梁启超,先是信奉康有为的“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后又通过严复的译著(主要是《天演论》),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进化史观,并认为中国的变法维新是势在必行的。戊戌变法失败后至1902年间,梁启超在日本由于广泛地接触到西方国家和日本的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进步史学思想,他的进化史观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宣传的社会历史进化论,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无疑是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中国近代进化史观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本文试图对梁启超的进化史观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薛福成(1838——1894)、严复(1853——1921)、梁启超(1873——1929),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中国提倡改良和维新变法的著名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人口思想的启蒙家。严复从一八七七年留学英国,梁启超从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长期避居日本,都在国外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包括人口学在内的西方科学知识;薛福成从一八九○年起出使英、法、意、比四国,也对西方社会和人口问题有亲身感受。因此,他们的人口思想,可以说是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第一批具备显著的近代科学知识的人口思想。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代封建  相似文献   

6.
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一九○三年革命与保皇两派正式分野,梁启超取代了康有为,成为当时政治舞台上,特别是舆论界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已是公认的历史事实。但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我国史学界长期将他和康有为并称为顽固反动的保皇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绊脚石”,并且认为梁启超更狡猾,更善于伪装,因而“在群众中起了很恶劣的影响”。粉碎“四人帮”后,李泽厚同志一反传统之说,在《梁启超王国维简论》中认为,这时是“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的黄金时期,是他一生中最有群众影响,起了最好客观作用的时期”。令人耳目一新!这对正确评说梁启超有重要意义,已被史学界越来越多的同志所赞同。进而又有人提出,保皇派的帽子也“应当从他的头上摘掉”。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具体事实来考察,梁作为保皇会副会长,从事过保皇会活动,摘掉保皇派的帽子是不可能的。那么,一个保皇派,又是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而且做了当时迫切需要而又为革命派所重视不足的思想启蒙工作,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认为,这是由此期间梁启超思想上的两次反覆,即先后有两次较大的突破,冲出了康有为思想的藩篱,从而奠定了他作为本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同时又先后两次还原,与康携手,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掉保皇派的立场所决定的。拙文准备仅就这个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鲁迅与梁启超的启蒙主义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鲁迅与梁启超的启蒙主义思想张全之与鲁迅相比,梁启超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先行者。1898年"百日维新"的失败,使梁启超充分认识到:"凡一国之强弱兴废,全系于国民之知识与能力,而知识与能力之进退增减,全系于国民之思想,……而欲转变国民之思想,不可不于其所习...  相似文献   

8.
黄涛 《学术界》2007,(2):293-30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和资产阶级目录学的启蒙者,他的《西学书目表》确立了近代目录学的三大分类架构,标志着中国近代图书分类法体系的诞生,在政治方面对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传播和思想启蒙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诗界革命与戊戌变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梁启超说:“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饮冰室诗话》)。吾党,就是指参与戊戌变法的维新党。事实上,诗界革命,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方面的一次维新尝试,它的指导思想,与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基本一致的。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维新派目录学的文化内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新派目录学是伴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但维新变法的失败并未使它走向式微,恰恰相反,戊戌变法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之一,便是维新派目录学迅速成为中国近代目录学史上一个深入人心且声势浩大的流派,深刻影响着世纪之交的整整一代中国人。从1895年起,为宣传变法图强的思想及全面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的主张,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健将开始了对新学书、西学书的编目、评介、推荐工作。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中外纪闻》于1895年8月在北京创刊,梁启超主持笔政,每期必撰文鼓吹维新,介绍西学。次年8厅,黄遵宪、汪康…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创立新民说.他认为,导致戊戌变法夭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自下而上地造就出一代拥戴变法的新民来.在他的心目中,新民应该有摆脱奴性束缚的品格,应该有高尚的公德意识,应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应该有尚武精神.以创立新民说为标志,梁启超开始以思想家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与《新民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前,特别是20世纪最初几年,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学家,以敏锐的洞察力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比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深层结构进行反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粱启超起初在《清议报》上发表《呵旁观者文》、《中国积弱溯源论》、《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过渡时代论》等文,抨击中国人奴性、旁观等“劣根性”,提出新时代新国民应有的“德性”。接着,从1902年开始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载了他的10万余字专著《新民说》,全面剖析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国民性的种种…  相似文献   

13.
羽戈 《社会科学论坛》2007,(17):119-133
一、引言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1873-1929)仓皇逃亡日本,曾与其外务省官员谈论中国局势.有言:  相似文献   

14.
翁同和不是维新派作为光绪的老师,历任清政府户部侍郎,都察院御史,刑、工、户等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的翁同和,由于光绪下诏变法,西太后为了孤立和打击光绪,变法后四天就迫令光绪将翁同和“开缺回籍”。当戊戌变法失败后,又将翁同和加重“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翁同和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陷入类似的悲剧,这就使人们误认他和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  相似文献   

15.
鲁迅"改造国民性"和奴性批判的思想与梁启超"新民"和反奴性的思想一脉相承,都把奴性归为中国国民性的病根,进而批判造成奴性之根源的专制主义。但维新派政治家梁启超与批判知识分子鲁迅的启蒙思想又不无分歧:梁启超的"新民"以英国式公民为典范,旨在以中等阶级为基础而陶铸公民;鲁迅的"立人"则以尼采的"超人"式审美乌托邦为理想,旨在以"天才大士"为桢干而达致个性解放的"人国"。与立宪派领袖梁启超之拥抱民主的启蒙主义相比,无政府个人主义者鲁迅对民主之以多数压制少数的"多数暴政"和平庸化的批判,则使其启蒙思想具有"反启蒙的启蒙"色彩。梁启超追寻之现代文明的"社会现代性"与鲁迅崇尚之精神自由的"审美现代性",表征着一个现代化改革者与一个现代性批判者、一个启蒙政治家与一个启蒙文人深刻的思想分歧。梁启超之民族自由主义的政治启蒙与鲁迅之浪漫主义的精神启蒙,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被认为是中国开一代风气的文化大师,是中国思想启蒙和文学革命的先行者。他的论述给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带来了深刻变革的同时,对一衣带水的邻邦韩国的思想启蒙和小说革命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凭借着《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梁启超成为近代韩国最知名的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引发了近代韩国的"小说革命",而站在同情的立场上分析韩国的衰亡以及要求新民启蒙是梁启超及其著述能够在近代韩国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戊戌维新期间,梁启超大力提倡仿效日本变法,提倡翻译日文书籍并相应提出了一套翻译理论.变法失败后,粱启超流亡日本,开始以日译西书为桥梁,翻译介绍西方政治、思想、文化,积极进行思想启蒙活动.梁启超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部分先觉的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追求民主,爱国图存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8.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1,21(3):74-79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不少论著中深刻反思变法的全过程,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世人的观点.他认为变法本身没有错,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将他们的变法主张贯彻下去,除旧而不布新,变法而不变人,再加上光绪皇帝无权、守旧官僚反对,就无法使变法获得成功.这些看法对梁启超在20世纪初年乃至终身的思想观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一百多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的研究也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戊戌维新运动的健将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为救中国,他在一段时期内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国家的思想武库中寻求真理,从一九○一年至一九○三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大量介绍西方哲学思想,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他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启蒙人物。但是梁启超这段时期,仍然积极地为保皇党卖力,反映到他的宣传上,其言论又确带有浓厚的改良主义味道,因而后来一再遭到革命派的批判。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偏于批判他阻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面,并把他进步的一面视为投机、欺骗。近年来有些研究者比较重视他启蒙宣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戊戌变法失败为契机所引发的梁启超式的反思及其迥异于前的历史性行为,表征着历史由政治变革转向文化启蒙的深刻变化。它虽然只是发生于两次政治变革的历史空当中难以持久,但却有幸成了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的开端。梁氏的文化批判及其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的积极倡导,已揭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时期所关注的诸多基本命题,并以其在新历史层面上的整合,事实上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