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棵小树     
学校的小花坛里住着三位小树朋友:小春桃、小葡萄、和小柿子树。春天,小春桃开出一朵朵粉红色的桃花,像娃娃的红脸蛋。小朋友们说:"哇,真美呀!"小春桃对两位同伴说:"你们看我多美呀,小朋友都喜欢我。"小葡萄仰起脸说:"等我结出紫红的水晶葡萄的时候,小朋友也一定会喜欢我的。"站在一旁的小柿子树没有说话。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一般认为语气助词"呀"是"啊"的语音变体,但在近代汉语中,"呀"却有着相对独立的语法地位,直到清代才被逐渐纳入语气助词"啊"音变的轨道。同时,从比况助词"也似的"到"呀似的"、"那似的"、"哇似的"的词形变化中可以发现,在汉语史上存在从"呀→啊→呀、哇、哪……"演变的语音链条,"呀"存在丢掉韵头音变为"啊"的语言事实,因此我们不排除"呀"为"啊"一个来源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花开的目的     
戴艳 《可乐》2011,(8):11-11
菊的手机突然响了。菊接了电话,问是哪位。电话那端传来一个男人试探的声音:"是菊吗?" 菊回答:"是我。" 那人说:"我是周俊。" "啊!是你呀!"菊惊讶地喊出了声。  相似文献   

4.
爆笑     
《成才与就业》2011,(19):56-56
领甩饼今天单位通知去领甩饼,真奇怪。我领来一看,原来是月饼。我问:"这明明是月饼呀,怎么叫甩饼?"主管憨憨一笑,说:"月饼要交税,甩饼不交税,所以我们就用毛笔多画了一道,变成甩饼了……"  相似文献   

5.
"呀"是语气词"也"由于语音分化产生的替代用字,其历史比较久远。学者多认为"呀"的书写形式出现于元代。通过对元明一些重要的白话文献的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呀"应是明代才出现的书面形式。  相似文献   

6.
我和梅去学车,在驾校里与一个女学员聊天。当那女学员知道了梅的姓名后,夸张地大叫:"呀,你就是梅啊!我知道你,你婆婆家和我妈家住一个胡同,我妈常跟我说李姨家有一个很孝顺的儿媳妇,李姨整天夸儿媳妇好。"  相似文献   

7.
米青 《可乐》2011,(7):33-33
经常有人跟我说:等以后有时间,我要去云南住上几天,晒晒太阳;等下次有空,我要带孩子去郊区钓鱼;等明年,我去考个潜水执照玩玩;等退休后,我要去农村弄一块地,盖栋房子……"等什么我就什么"这样的"将来时"句式我听得太多了,听得耳朵起茧,听得心烦意乱。你去做做给我看呀,有些事明明现在就可以做,干吗要等到以后?那些说将来怎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522年的一个冬天,晏子侍奉齐景公打猎回到遄台。此时,梁丘据骑马赶来觐见。景公高兴地对晏子说:"只有梁丘据是个跟我相和的人啊。"晏子眉头微皱,说:"梁丘据不过是跟您相同罢了,哪里说得上是相和呀?"景公颇感迷惑,反问晏子:"难道和与同不是一回事吗?"  相似文献   

9.
孙福海 《可乐》2010,(10):40-41
一天,负责作息管理的老师气急败坏地跟杨少奎老师发牢骚:"有几个授课老师演出去了,他们的学生总是晚来早走,不好好练功,这将来怎么交代呀?我得向团领导反映,除名几个。"  相似文献   

10.
约会     
一直到初中二年级有"生理卫生"课之前,我都不知道小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其实这个问题从小就问过母亲,她总是笑着说:"是垃圾箱里捡出来的呀!”我也知道这是母亲的闪烁之词。如果天下的垃圾都会幻化为小孩子,那些拾荒的人还敢去乱翻个不停吗?我们是垃圾变的?真是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1.
蚊子     
我们爱着,我们等待归来。——题记一"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幸福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李凤林 《社区》2011,(34):37-37
记得我刚到春夏社区工作时,说话办事,还处处显露着学生时代的青涩。周围那些好心的大妈经常提醒我,小李呀,你得让自己"厉害"一点儿,要知道,咱这社区里,啥人都有,可不都是讲理的,"难缠户"多得很啊。听了这话,我总是一笑了之,我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有相当的自信的,更何况现在是法治社会,我坚信只要我站得端行得正,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和平解决的,也没有什么人是不能和睦相处的。  相似文献   

13.
十分害怕出错,恐怕是每个职场新人都曾有过的心态,各种不确定和害怕之下,容易生成职场"强迫症"。一次领导交给我一份文件,说是很重要,要核对一番后再送出去,于是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生怕哪里有个错别字。领导吃完中饭回来,惊讶地问:"你怎么还没把文件送出去呀?赶紧的……"慌乱中,我立刻把文件复印多份送到指定办公室,可途中又发现少复印了一张,只得送完后,回去再重新复印补上。  相似文献   

14.
宿春礼 《可乐》2011,(3):9-9
希拉里四岁那年,举家搬到芝加哥。她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跟周围的伙伴不熟悉,与小朋友玩时起了小摩擦。希拉里委屈地哭着回家。看到哭鼻子的希拉里,妈妈多萝西说:"不是玩得好好的吗?你怎么哭了呀?难道你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小女生?""才不是呢。有一个叫苏西的女孩老欺负我,刚才对我拳打脚踢,还把我推倒在地。"  相似文献   

15.
吴保善 《老友》2011,(6):24-24
我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在随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有时心情不愉快,我就会去我哥哥那里住些日子。哥哥同院有一个叫陈玉枝的姑娘,年龄和我差不多,我俩玩得很好。记得是1951年元月份,我又去哥哥家里。嫂子告诉我,陈玉枝参加了工作,在银行上班。我们说话的时候,陈玉枝下班回来了。一见到她,我就说:"祝贺你参加了革命工作!"陈马上说:"你怎么不参加呀?我是报考郑州行政干部学校后被分配到银行工作的。"接着她又讲:"郑州行政干校马上又要招生了,你去报考吧!"听后,我先是高兴,但马上又觉得灰心。因为我已弃学多年,肚子里空空的,拿什么去考?  相似文献   

16.
青春是一个美好的话题。虽然,总是像我这样远别青春的人,才絮絮叨叨地说青春的好话,美丽呀,健康呀,幻想呀,爱情呀,诗意呀……说了一大堆,后面总是给青春挂上一个后缀:你们这些年轻人呀,赶上好日子,不懂得珍惜。也许不这么冲,变个调,也是这个主题。但年轻人不这么看。对于他们来说,青春意味着许多别的东西,是个烦恼和挫折最多的人生阶段。所以,上了的年纪人对青春的无偿赞美,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是言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说中建构了"人格结构"理论。以这一理论观照当代中国新闻传媒,可以发现其有着类近"本我"的传媒经济效益、类似"自我"的传媒现实经营、类同"超我"的传媒社会效用的"三我"人格结构。从当代中国新闻传媒的运作实践过程来看,其因人格结构失衡而正在浮躁与妄动中饱受着世人的菲薄。在人格结构理论的视野之下,作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道德践行主体的中国新闻传媒,当以"三我和谐"作为其运作的基本价值指向,方可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沉年 《人生与伴侣》2014,(12):18-18
去朋友的单位找她办事,一位新来的女同事惊艳到了我:她非常年轻,穿着却非常精致,像个漂亮的瓷娃娃。后来我又去过几趟,每次都见瓷娃娃着装非同一般。可是后来,朋友向我抱怨说不知怎么挑衣服,我就建议她让瓷娃娃传授些秘籍。朋友忍不住笑道:"她呀,一会儿天仙,一会儿土老帽,一下楚楚动人,一下又乱七八糟,朱宜当导师。”  相似文献   

19.
描写山西文水话中"打"的不同用法。文水话的"打"可用为词缀,与某些动词、形容词一起构成新词语。作动词后缀时,可以进一步虚化为表随意貌的助词;还可以在用在假设复句中与"就"构成"就打"结构,相当于普通话的"就算"。"就打呀"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威胁的语气。  相似文献   

20.
我因为杀死了1000只苍蝇,为人类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被原始天尊封为"人类心灵使者",可以看出任何人正在想什么。有了神力,怎能不用--先去三年一班转一转。月考前5天小A(年级组第一):终于又该月考了,这次我一定要再夺第一名。不对呀,后座的小B怎么没出去玩呀,平时下课就往外跑的他也开始珍惜时间,他可是我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