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章太炎在诸子学研究领域里对于法家有着一套自己的看法。从批判儒学的角度出发,他对法家人物所具有的精神进行了褒扬,并指出了法家在治国方面的实效性,以此来反衬出儒学的种种弊病。法家观同样影响到他的平等思想。他认为法家所塑造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具有平等特征的,足以为今人所借鉴。并以此作为强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色的重要论点以反对西方的代议制度在中国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张君劢是中国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民族文化的定义起源与中西印文化特征,以及创建中国现代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建设作出了十分可贵的贡献。因此,研究张君劢的文化思想,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科学评价新儒学的文化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阎锡山与传统儒学郭学旺阎锡山是中国近代军阀中的不倒翁。他在统治山西的38年中有独特的“权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与阎锡山的“统治术”,究竟有何思想渊源?对阎锡山的军阀生涯产生过怎样的影响?本文试作初步论述。一、“公道主义”与“人治”思想中国传...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国粹”教育思想的独特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张如珍 《兰州学刊》2008,(9):187-191
章太炎作为古文经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国粹”教育思想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与特质。正是基于对近代中国西化风潮的清醒认识和其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章太炎发出了“用国粹激荡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呐喊。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要求国人增加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开办国学讲习会所,总结和发展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大力弘扬。可以说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章太炎起了先锋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国学的保存做出了自己特有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儒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成果丰富。关于近代儒学的研究对象、时段、特点及其与近代政治、文化的关系,均有系统论述。同时,从学术史、思想史角度,学界对今文经学、汉学、程朱理学等具体领域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这些成果大大深化了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拓展了中国儒学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钱仲联先生对推进中国近代诗歌研究的深入做出了相当突出的贡献,他将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方法与中国传统诗歌评点方式结合起来,实现了对近代诗歌的全面公正评析,这来源于他对于中国传统儒学复古思想的近代体认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太炎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陶绪(湘潭师院历史系)章太炎在20世纪初年便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反满急先锋,他竭力从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论证反满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因此,他的民族观深深地打上了传统"夷夏之辨"观念和西方近代...  相似文献   

8.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述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是一种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 ,力图维护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社会思潮。自道咸以降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陷入危机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保守思潮乘势崛起 ,以中体西用论为滥觞 ,经康有为的孔教活动、章太炎的国粹派而形成一个明显的思想流程。文化保守者们主张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借鉴西方文化的若干长处 ,希望以此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从而达到文化保守的目的。这一思潮影响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走向 ,其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设想及其对现代化的认识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史革新 《河北学刊》2004,24(5):146-154
作为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 ,章太炎不仅积极赞助民族民主革命 ,提倡国学 ,而且还有不凡的习佛经历。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内容丰富 ,影响广泛。他不仅把佛学思想作为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为“作民声”而“作佛声” ,而且还从学理上阐发佛教哲学的基本观点 ,评判中国佛教流派 ,考辨佛教历史 ,呼吁佛教改革 ,为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复兴而奔走呼号。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始终与他的政治思想、文化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交织在一起 ,是近代中国宗教思想与社会思想互动离合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改革思想是他具有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的标志之一,其特点是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的心路历程,表达了整个民族渴望富强、摆脱困境,置身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的伟大心声.同时,也极为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对于中国社会改革所提出的历史要求.毫无疑问,从思想文化角度,探讨鲁迅的改革思想,对于整体地认识和把握他的思想发展规律和特征,揭示出它在近代中国现代化历史和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岭南为中国近代文化荟萃地之一,其文化名人之多,文化成就之大,文化思想之精,历来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为了深入开展对岭南近代文化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于1990年12月21—22日在中山市小榄镇召开了岭南近代文化史问题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华南师大、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二十余人。会议主要讨论了岭南近代文化史的研究范围、岭南近代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岭南近代文化的基本特点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编撰岭南近代文化史丛书的设想。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学术界一个很热的课题。许多报刊开辟专栏报导有关情况、登载一系列论文,还有《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等系列专著正在陆续出版中。文化史讲习班、文化史讨论会也极为活跃,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就有十余次,如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编委会等单位发起的于1984年11月在郑州召开的“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由中国文化书院和九州知识信息中心联合分别于1985年3月、1986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两期文化学讲习班。由武汉大学哲学系邀请数十位海内外研究中国文化的著名学者于1985年12月在湖北古城黄冈举办的“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伟大思想家.在明清之际的社会变革中,王夫之痛感文化衰败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批判精神,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帮会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巨大社会势力,也是一种亚文化群体。但过去我们研究帮会很少从文化史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为了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个社会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有必要对于帮会与中国文化传统作一番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政治对手文化同路——曾国藩洪秀全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洪秀全代表了"草根"阶层,集两千年农民战争、农民革命思想之大成;曾国藩代表了传统士大夫阶层,儒家修、齐、治、平的经世致用之学,到他这里发挥到了极致.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终结式的人物,都是近代中西文化会通的前驱先路人物.他们的文化品格都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付玉成 《南方论刊》2006,(10):81-82
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注的热点。本文对近代文化史研究中的动因、起点问题、五四精神、传统文化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区域文化、近代社会文化史等方面不同意见的诸多见解稍加整理,并总结与评述,给读者以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简评《中国儒学》岱丁谢祥皓和刘宗贤合著的《中国儒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儒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大新成果,十分可喜。儒学,自古至今是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封建时代,儒学作为统治思想文化,备受尊崇,历代儒学大师、学者著述不绝;近代以来,儒学受...  相似文献   

18.
鲁迅杂文是时代的产儿。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战斗口号是“打倒孔家店”;鲁迅杂文的总主题是批判以孔学为主体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鲁迅杂文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对于鲁迅杂文,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历来都有不同的评价,两者是相联系的。为了准确地衡量前者,必须首先评说后者。 五四时期反对以儒学为中心的旧文化,并不是哪一位领袖人物灵机一动凭空想象出来的花样,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儒学的怀疑、动摇、以至反叛,不自五四运动开始。早在晚清时期,就出现了儒教叛徒李卓吾,他的思想影  相似文献   

19.
深居西北内陆的刘古愚,在晚清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声名斐然,与康有为并称“南康北刘”。他虽未直接接触过西方,却以中国传统的教化哲学和实学为路径,自觉发展出了一套儒学的现代转型之道,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传统儒学在不同地域发展过程中,与特定空间与文化环境互动所形成的地方性实践。刘古愚的思想代表着关学等地方性儒学并非“内卷化”的“地域儒学”,而是因时制宜的儒学地方性形态,这对于理解儒学在近代社会是否能够“内在地”产生转型动力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而不对曾国藩的文化观进行较全面和较具体的探索,有许多问题难以说清楚。现提出个人一些看法。曾国藩是我国近代集封建文化之大成的人物。我国传统的封建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就其占统治地位的部分说,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有为封建统治制造理论根据的义理之学,有研究封建社会的实际问题的经济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