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商代朝聘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商代朝聘存在的客观形态出发,分别就构成商代朝聘的朝觐、巡狩、会盟、聘问诸项内容进行考察,并提出个人看法,应该说,这对正确认识商代朝聘制度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论及与商代朝聘至关重要的一些问题,就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商代朝聘制度的本质特征了。 一、商代朝觐 文献上有关商代朝觐的内容可见于《诗经》、《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典籍的记载。比如《诗经·商颂·玄鸟》篇说到成汤建立商之后,“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其子孙后代“靡不胜”。诸侯国“龙 十乘,大 是承,”“肇域彼…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 ,西周确立的朝觐制度虽然还在贯彻执行 ,但其内容和形式都开始发生变化 ,从而构成了春秋朝觐的衰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推行礼乐教化,重视礼乐制度的建设,是宋初百年北宋政权的重要举措。在践行礼乐教化和构建礼乐制度的过程中,演唱或者诵读诗句成为此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受此影响,此期士大夫为了满足礼仪行礼的需要,写作了大量与行礼相关的诗歌。研究表明,这些诗歌在形式、内容、价值取向、审美取向等方面都受到了礼仪内容、行礼程序以及礼仪功能的影响和制约。礼仪诗歌创作的兴盛,对提升彼时诗歌文化品味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战学成 《北方论丛》2012,(4):118-121
春秋时期,贵族士人保留着温文尔雅的周代君子遗风。《诗》在对外邦交活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邦国交际过程几乎通过《诗》来完成。在主观上,赋《诗》行礼、以《诗》明礼,主要在意其外交意义;在客观上,赋《诗》言志具有文艺鉴赏的意味。赋《诗》是以断章取义的方式遵礼而行,所以《诗》意本身便在政治和道德层面得到了最充分的阐释,或作为真理的依据而被运用。朝聘诗为"陈己德"的重要手段,是外交语言的诗化。《诗》本身的价值和影响往往与赋《诗》者的品德境界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战时语境中对阴谋与欺诈的反动——以荀子诚信观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后期,兼并战争渐入高潮,战争成为人们的中心话题,并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战时语境。战时语境不仅营造了诚信缺失的土壤,而且为欺诈之风推波助澜,传统道德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物极必反,荀子应时代的需要,著述立说,从个人修养、官府政事、军事行动、外交策略等诸多方面,深刻地清算了欺诈与阴谋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其诚信观对后世伦理观念、军事思想、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战国后期,兼并战争渐入高潮,战争成为人们的中心话题,并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战时语境.战时语境不仅营造了诚信缺失的土壤,而且为欺诈之风推波助澜,传统道德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物极必反,荀子应时代的需要,著述立说,从个人修养、官府政事、军事行动、外交策略等诸多方面,深刻地清算了欺诈与阴谋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其诚信观对后世伦理观念、军事思想、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依据有关史料,夏商时期的朝聘关系是当时屈服关系的一种体现.这种关系又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其朝聘用语与春秋时期的朝聘用语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被认为是治国和修身之本,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古代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对礼制的教育和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古代学校是习礼演礼的场所;第二,学礼制度本身就是对古代礼制的丰富与发展;第三,学校也是一些重大礼典的行礼场所.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的中国古代法制研究中存在三个思维定式 :1 有法制必有法典 ;2 实体规范是法制的核心 ;3 立法权是法制的前提 ,中央集权制度为法制的当然后盾。这三种定式妨碍了战国前法制研究的深入 ,导致对有关史料的不当理解和对战国前法律制度等的比附性描述。摆脱这些定式 ,借鉴法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战国前法制 ,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战国前法制 ,而且还可能帮助研究者发现中国历史上不同于秦汉法制的另一种法制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穆斯林的朝觐活动,朝觐人数较多和较频繁的地区是西北和云南,但西北穆斯林朝觐后会产生教派,而云南穆斯林朝觐后不会产生教派,原因何在?本文从西北和云南的穆斯林人口、朝觐历史和文化水平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马欢和马德新是明清两代到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进行朝觐活动的古代中国穆斯林的代表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相隔四百多年,其朝觐活动也各具特色,马欢的朝觐活动带有官方色彩,而马德新的朝觐活动带有个人性和学术性的色彩。本文从他们的朝觐活动、他们对克尔白的描述、他们对麦地那的描述及朝觐外的活动和朝觐的行程等几个方面对马欢和马德新的朝觐活动做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上古有一种叫作"五称三穷"的游戏,流行于知识阶层,这种游戏用艰深的问题考验游戏参与者的知识面和应变能力,亦借以考察游戏参与者所在国家的状况。于是,知识精英们为了在朝聘盟会、应对周旋中不辱使命,需要广泛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培养灵活应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战国后期的学界,有一种知识、学问集大成的趋向。文章通过上古文献中内容与形式都与《天问》相同的材料的比勘,认为《天问》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屈原为国士们参与这样的游戏积累材料、储备知识而编成的问题集。  相似文献   

13.
苗沛霖与寿州围城战役池子华,池子庆拜读并本赖寿先生的大作《苗沛霖团练事件》(载《学术界》1994年第1期),受益良多。文章指出,“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因太平天国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的冲击,清王朝的统治极度衰弱,原有的地方社会秩序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甘肃历史的发展及其特点——《甘肃通史》前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历史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原始时代和战国至唐前期,甘肃与中原地区的发展是同步的.而夏商周时代,甘肃则停留在向文明时代的过渡中;安史之乱以后,或由于地方割据,或由于地处边疆,因而战乱频仍,社会发展缓慢.清代前期,甘肃社会一度发展较快,但人口猛增,为了生存大量开垦牧地,生态环境开始遭到破坏;加之西北民族上层的叛乱,这里成了镇压叛乱的后方基地.接着,这里又成为镇压回民反抗斗争的战场,赋役繁重,民不聊生.抗日战争时期,甘肃的近代化开始起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孔祥文 《理论界》2007,(4):178-179
清初,清朝政府以考满、朝觐、京察和大计四种制度并行对文官进行考核,考满制度执行了约30多年就被废止了。本文从文官考满制度的渊源、内容、执行情况以及被废止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便于了解这项制度的概况。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结构和制度发生变化,各类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基于斯托雷平改革的分析认为,通过改革实现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建立政权与社会的逆向沟通机制,确定民主监督和决策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国家应能够消除革命危机,避免社会动荡和法律制度遭到破坏,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昌都强巴林寺帕克巴拉活佛朝觐年班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对蒙古、西藏等边疆民族首领专门制定了朝觐年班行政管理制度,乾隆时期对察木多地区影响最大的强巴林寺帕克巴拉活佛、锡瓦拉活佛颁布朝觐年班制度。在《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则例》中对朝正年班的班次、人数、日期、沿途支应、贡道、贡品、馆舍、廪给、筵宴、赏赐、礼仪等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这时的会盟与西周、战国时的很不相同,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特点是会盟的次数多,类型也复杂;礼仪不够完备,有简单草率的倾向;会盟时旧有的尊卑关系遭到破坏;会盟时,夷夏之防也逐渐消失了;会盟中诚信观念丧失了;所结之盟不大稳固,背盟之事屡屡发生,且速度很快。另外,以霸主的出现为界,春秋会盟可分两个阶段,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而这些特点都是与春秋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刘宝才 《人文杂志》2000,(3):106-110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主张实行禅让制度,系统论证了禅让制度的实质、历史依据、理论依据以及实施办法.在三代以前古史传说时代,禅让曾是真实的历史事实.战国中期出现的禅让思潮,有其具体的社会背景.战国中期以后的历史上,禅让没有成为现实.但它代表人类的一种崇高理想,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唐虞之道>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篇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20.
从古代文献和商代后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殷都应有城墙。从甲骨文材料看,甲骨文中如“邑”“南门”等记载也表明殷都筑有城墙。而目前考古上没有找到殷墟都城城墙,除自然损坏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周王朝替代了殷王朝,使原有的殷都城墙遭到了人为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