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宗涛  王雅莉 《人文杂志》2001,1(5):155-157
鲁迅先生取材于现实的小说<药>,与取材于神话的小说<补天>,前者以"庸众"的目光观照"英雄",后者以"英雄"的目光审视"庸众",这种艺术视角的有意味转换,使夏瑜与女娲的形象,夏瑜的生存境况与女娲的生存境况,均跨越了历史的定位,在释读者审美心象上造成一种"意象的互补"效应,导引人们去揣摩"具象"之外的更深"意味",从而使<药>与<补天>这两篇小说的审美意象,具有了跨文本互补的艺术构制特征.  相似文献   

2.
意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多层次地探讨了意象的本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意象是铸意染情的表象,从审美学的角度看,意来是从客观物象到艺术形象的审美中介,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意象是通过物化形态,实现心灵交换的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3.
我国艺术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新理论,即“意象艺术”论。认为中国传统美术是“意象艺术”,其思维方式为“意象思维”,其造型原则是“意象造型”,中国来的美术也是“意象艺术”。本文认为:任何有价值的艺术形象的创造,都不是对客观对象原封不动的、机械的、纯客观的再现和模仿,而是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反映和实际的加工、改造及创造。在这种艺术反映、创造的过程中,审美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美术可以采用“意象造型”原则,但不能说“意象造型”就是表达中国人物画乃至整个中国美术特征的概念,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及在艺术形象物化过程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因素,在这许多因素中,意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本文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在艺术创造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意象”看中英诗歌交流李星亮,刘保安意象(image)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物象)的有机融合。意象派(Imagists)是20世纪初一些英美诗人在伦敦组成的文学诗派。...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艺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九种形态。(一)最先觉醒的叛逆者、莫新者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狂人”和”“疯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号,是鲁迅运用双层建构的特殊艺术方式塑造的具有“双象性”特点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茅盾与鲁迅同是关注现实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但由于心理结构、人生经历和个性气质的不同,使其小说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品格。本文拟从结构特色、文本风格等方面对其进行粗略的比较。以“点”代“面”,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结构小说与自“网”取“结”,以社会政治经济为小说经纬。鲁迅无疑是属于前者。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便是采取个人回忆的形式,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淡化故事情节等艺术手法.并内蕴着与契诃夫等人的精神联系,因而受到国外汉学者的关注。此后,他的小说便始终以中国人如何才能争到“人的价格”、如何才能获得真正…  相似文献   

7.
论绘画精神对鲁迅小说的影响和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和绘画作为艺术,有着共同的审美认识规律。鲁迅一生都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西方绘画艺术尽管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鲁迅的创作中都得到了恰当的运用。乡土小说以多样的形式展示了我们民族生活的风俗画面和田园风景画面,色调在文本中有精到、准确地把握;“画眼睛”、白描和速写式的勾勒等手法,成功地运用到塑造人物形象上。绘画精神之于鲁迅具有适应性,鲁迅对绘画精细的汲取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审美意象的生成是审美体验的结果,同时也是我们内心生命的真正显现。这种显现就是敞亮,就是去蔽,就是发现,亦即在对象中发现与敞亮自我,在自我中发现与敞亮对象。如果说单纯的“象”、“物象”只是“拟诸形容”的结果,如果说意象的产生是主体对对象的意向性活动的结...  相似文献   

9.
月,对中华民族来说不仅是一自然物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如同西方把“阿波罗”(太阳神)作为西方文化原型一样,月可以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精神原型来加以研究。大凡自然物象进入艺术境界,必是创作主体的体验同物象的自然结构或精神结构相契合。月,频繁而又鲜明地出现在苏轼词中,苏轼对其又有着独到、深刻的感受,这足以说明“月”意象并非苏轼刹那间审美感受所得到的心灵对应物,而是一个具有精神原型性质的意象,它承载着苏轼自身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信息和美学追求。由此,我们就透过“月”这一意象所承载的信息,看一看苏轼…  相似文献   

10.
张玉能  张弓 《社会科学战线》2021,311(5):151-159
新实践美学坚持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及其话语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体系及其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意象论美学成为被关注的重点。意象范畴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中,源远流长,含义丰富,研究成果丰厚,显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建设意象论美学,是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切实可行的路径。意象论美学的美论应该以符号化的意象为美,区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与意象的不同关系;意象论美学的美感论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研究审美意象构成中的心理要素及其整体构成;意象论美学的艺术论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研究艺术形象的构成,分辨抒情性艺术中的意象(意境)、叙事性艺术中的意象(典型)、论说性艺术中的意象(寓意);意象论美学的美育论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研究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培养以及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广泛路径,明确美育以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造就自然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8,(4):104-110
时间作为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重要一维,对现代小说的内容、形式、结构等均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在其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型过程中,蕴含独特时间形式与审美意义。从现代小说时间观念变革新方向、文本时间设置与叙事功能、时间形式的叙事意义等方面,可以透视出现代小说家们在其文学实践中的时间艺术策略与小说文本的独特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12.
史宏云 《晋阳学刊》2012,(4):140-141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由一个意象或意象群可以构成整体意境. 周积寅论述题画诗:"题画诗之所以出现,乃是诗人见到了画家的画而引发出了诗的感情,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1]题画诗是以画作为对象来创造意象,就其内容来讲,因所画题材不同其题画诗内容也不同,山水画题画诗多以写景为主,人物画题画诗以抒情为主,花鸟画题画诗则以状物为主.  相似文献   

13.
论鲁迅叙事散文意境创造的艺术方法龚钢,赵妙青意境,历来是中国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孜孜以求的作品的至高境界,也是衡量、评定文学艺术作品的一条重要并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尺度。鲁迅“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就艺术美学方法而论,大多具有中西融和的特点,而在散文写作...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特有的批评形式与立论方法,意象批评在明清小说评点文本中的承继与衍化是对传统书画诗文意象化书写的文体拓展与文本深化,其在评点文本中引发的叙事模式的改变对小说评点文本的叙事结构、情节处理、文法特征乃至语言技巧都带来了深远影响。评点文本中的意象化书写多取材于传统画论的审美特征又在小说理论与传统画论之间架构了互文的桥梁,它将明清叙事性作品的互文性导向凸显,其对小说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成熟所产生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叙事技巧和程序的革新与实验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小说中“心理—情绪”型叙事结构的采用 ,展示出人类灵魂深处的颤抖 ,打碎了叙事整体感以及因果逻辑链条 ,动摇了中国传统小说“情节—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限知型内视角”、“呈现式”叙事口吻以及“跳角”的使用 ,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小说编排叙事视角的传统 ,使文本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特点。叙事时间刻度的模糊和时间转换语的消除 ,不但为文本带来强烈的象征效果 ,而且使文本本身成为一个大的意象 ,产生多元化的意义 ,迫使读者必须与文本进行横向“对话”,调动了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论鲁迅小说的深度模式方习文安徽巢湖师专中文系毫无疑问,在“启蒙”——“审美”的两极功能之间,鲁迅的小说较为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彼此往返无碍的语言道路。从形态的丰富。性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但是从整体美学风格而言,它们具有“鲁迅式”的独...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学包括“类型文”和“新文类”两幅面孔,前者是当前国内网文研究的主流,后者则常常被忽略。而事实上“新文类”的种类繁多、形态独特,主要包括超文本、多媒体文本、互动文本和机器文本四种类型,具体形态有超文本小说、多向诗,文字造景型、语图互文型和多媒体文学,互动小说、接龙小说和文字游戏作品,以及生成艺术、定位叙事和人工智能作品等。其文本内在性质和读者审美体验也发生了重要嬗变,即在文本性质上,“新文类”从“人工制品”走向“机器诗意”;在审美体验上,则从“意识独占”走向“感觉独占”。注意到这种嬗变,对“新文类”的恰当定位以及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城希 《江淮论坛》2007,(4):119-123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等论著中认为,在中国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假小说以施诬蔑”、“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角色”、“乱改”、续作等审美接受误区,并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作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1920—1930年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夜”意象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20—193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文本中,“夜”意象具有独特的生成原因、表现特征以及审美构成。这一文学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作家的心理构成以及创作的思维机制有主要关系。“夜”作为复杂的审美客体给人以无尽的体验,死亡和恐惧、沉迷与罪恶、自省与思索、孤独与绝望以及温柔与慰藉,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意象群。“夜”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社会价值批判色彩。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戏曲脸谱的意象营构与表情体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戏曲脸谱是以高度夸张、高度抽象等艺术手段体现的意象创造。艺术家在舞台表演过程中 ,完成了发于内、形于外的充满情感的表情审美体验。脸谱的意象营构正是在表情体验指导下 ,将所获得的审美理想付诸艺术创造的具体实践。从无形到有形 ,是脸谱意象营构的艺术规律 ,它把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变为可以具体感知的艺术形象。脸谱的意象营构遵循“经营位置”的形式美法则 ,赋予脸谱意象以生动的感性表现形式。脸谱的意象营构脱离客观表象 ,而以表情体验作为审美依据 ,实现了遗貌取神 ,离形得似的艺术追求 ,达到了神似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