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经济统制源自于日本国内战时统制经济体制,在侵华战争陷入长期化的背景下,日本将经济统制政策推行于日占区。经济统制的实施包括交通、电业、金融业和工商业等诸多领域,其基本特征具有浓厚的军事性、计划性、垄断性和掠夺性。经济统制使市场经济和产业现代化进程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出现畸形化发展,也使日本资本对经济的垄断地位更加突出,经济统制加重了日占区民众所承受的灾难,最终导致社会经济陷入全面萧条和衰败。  相似文献   

2.
朱婷 《东岳论丛》2002,23(4):97-100
发展国家资本和实行经济管制 ,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推行统治经济政策的两大重要内容 ,落实在纺织业方面其具体表现为 :扶植、操纵国家资本企业“中纺”公司 ,以及对棉花纱布逐步实行全面管制。除粮食之外 ,棉花纱布无论在战时还是战后 ,都是物价统制中最主要的物资 ,战后的花纱布管制 ,初时基本沿袭了战时体系 ,但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管制机构几经更迭 ,管制措施不断加强 ,其力度远比战时更为严厉 ,直至实行全面统制。战后花纱布管制的演变过程 ,折射出国民政府统治经济政策的强化过程。因此 ,了解与研究战后的花纱布统制问题 ,是探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统治经济问题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张忠民  朱婷 《社会科学》2007,12(4):140-15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经济统制政策以应对战时经济。经济统制政策的目标在于加强战时政府对资源的控制,而大力发展国家资本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从战时经济统制政策形成,国家资本体系的确立,以及经济统制政策与国家资本企业的互动三个方面,考察经济统制政策与国家资本企业的关系,以及经济统制政策下国家资本企业的发展及其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流行的“战时新闻学”与战时新闻政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战时新闻学为战时新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学理依据;另一方面,战时新闻政策反过来又为战时新闻学提供了“法理”支持和政治导向。随着战争的进程,国内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对自由民主的诉求开始复苏,由战争初期的“服从统制”到积极进行反统制的斗争。这种阶段性流变的特点必然反映到新闻与文化传播活动中来。这一变化趋势,与整个大后方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为积聚人力、物力、财力以应对战争之需,不断强化对经济的渗透与管制,逐渐形成以统制经济为特征的战时经济。中共对战时统制经济的态度是支持中有批评、反对中有赞同。在抗战初期,中共主张大力发展国防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随着统制经济力度的加强,国家资本逐渐膨胀,私人资本发展空间日渐萎缩,中共呼吁节制国家资本,发展私人资本;到抗战后期,尤其是豫湘桂战役后,中共呼吁取消统制经济,争取政治民主。中共对统制经济的态度既受其作为工农利益代表的政党底色、国共关系演变的影响,也与统制经济实行过程中的流弊等诸多因素有关。中共有关统制经济的的考察,丰富了对抗战时期统制经济理论的观察维度,也为中共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治理水平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后 ,在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使之脱离中国内地 ,变成一个附属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实体 ;在经济上实行统制政策 ,运用军事政治手段在东北强行建立为日本掠夺战争资源服务的殖民地区域经济体系。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 ,极力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 ,即在统制经济体制下 ,实行区域产业的集中控制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运营 ,使伪满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日本殖民地经济体系中 ,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因此 ,伪满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鲜明的殖民地性质  相似文献   

7.
(一)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之后,在经济上自始就明确提出,实行“统制”政策,“不能放任自流,置于国家的统制之下”,“实行计划经济下的统制”。但把经济“统制”正式作为根本方针提出,则始于一九三三年三月一日伪满建国一周年时发表的《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这个可称之为伪满经济政策总纲领的《纲要》,把经济“统制”作  相似文献   

8.
为掠取蒙疆地区丰富的资源,日本帝国主义推行物资统制政策,指使伪蒙疆政权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对统制物资的种类、输出入、价格、生产等均做出明确规定。物资统制法律制度的实施严重阻碍了蒙疆地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造成蒙疆地区农牧业经济的破产,给蒙疆地区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困难。  相似文献   

9.
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经济侵略,开始于二十世纪初的日俄战争。然而,最集中、最突出的是1931—1945年。这期间,日本政府用武力占领了这一地区之后,通过它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实行了全面的经济侵略和物资掠夺,推行了一套完整的方针、政策,形成了独特的殖民经济体系,其中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复杂。然而,经济统制贯穿了这一体系的始终,并且体现在各方面的具体部门之中。可以说,经济统制是伪满经济的总纲,抓住了经济统制也就抓住了伪满经济的主线。因此,本文就伪满经济统制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一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建立三民主义及中国本位合作理论体系,希望给战时经济以极大推动。为维持城镇公教系统的正常运转,国民政府相继制定物价政策、统制政策、专卖政策、优惠政策等鼓励消费合作社发展,这些举措的目的是政府依靠行政力量调控物资、平抑物价进而满足城镇公教人员与普通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为确保抗日战争的物资供给,国民政府内迁至重庆后的首要任务便是动员上海的资本、工厂内迁。然而由于战时需求陡增,上海的纱厂获得了空前利润。此时内迁至环境恶劣的国统区违反了资本家的意愿,实现起来困难重重。后方地区生产设施短缺,加之战后沦陷区民众内迁,日本封锁内地经济,国统区棉制品需求激增,进而引起了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于是棉业统制成为国民政府战时经济统制的核心,通过农本局、平价购销处、物资局等机构推行统制政策,投放储备棉,欲藉此保障供给、平抑物价。然而资本家不仅不积极配合,反而勾结投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更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封锁,花纱布价格飙升,黑市猖獗,市场一片混乱,国民政府对棉业的控制流于失败。由此可见,抗战时期的国家权力和纺织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矛盾,从那时起,资本家对国民政府的支持和协助就已经开始动摇。  相似文献   

12.
论汪伪战时经济统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汪伪战时经济统制张根福关于汪伪统制经济,学术界已展开初步的讨论,余子道、程洪等先生对汪伪时期的物资、金融、产业统制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①。本文试图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汪伪统制经济的一个侧面,即1943年1月汪伪政府向英美宣...  相似文献   

13.
资源委员会是国民政府设立的一个专门机构,主管国防资源的调查及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工矿业的建设事务.1932年11月正式成立,初叫国防设计委员会,后于1935年4月改称资源委员会,下分秘书办公处、设计处、调查处、统计处、专员室、矿室、冶金室、电气室等部门.“七·七”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国民政府不得不迁都重庆,并把西南作为建设的重点.广西作为西南地区的一部分,担负着为抗战提供军需物资等重要任务,因此,资源委员会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建设活动.其中,矿业是其经营的重点之一.这一问题的研究,迄今仍属薄弱环节.本文着重对资源委员会在广西的矿业统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广西矿业的措施进行论述.希望这有助于抗战史和民国经济的研究的深入开展.一、资源委员会对广西矿业的统制抗战时期,为了保证经济为战争服务,国民政府制定了“经济统制政策”,规定对各种矿产,均可以“适应非常时期生产上的需要”或“各地方需要”的名义,“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强制使用或征收之”,或“直接经营之”,“令其增资合并或缩减范围”或“代管之”.不久,国民政府在其统治区内,对金、锡、钨、锑、汞、铜、钢铁及其他金属矿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均实行严格  相似文献   

14.
伪满时期,日伪当局为保证日本国内的大米供应,以最大限度地掠夺东北的农产资源,在东北实行强制发展水稻生产的政策,从日本、朝鲜大规模向中国东北移民,制定和实施水稻增产计划,水田面积和水稻产量逐年增加,水稻耕种地带进一步扩大。然而,伪满时期东北的水稻发展是一种适应日本的殖民统治和战争需要的畸形发展。由于日伪当局对东北水稻生产实行"统制",推行"粮谷出荷"政策,所以在水稻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整个东北农业生产却处于萎缩状态。  相似文献   

15.
日本现代经济的社会化管理,是从统制形式开始的。 明治时代,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迎头赶上西方列强。所以,在执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政策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特别是现代工业企业,多是国营的。这种形式的公有或垄断,是社会化管理的基础。这样做服从内政、外交乃至于军事上的需要,也符合从封建社会发展而来的现实。鉴于军事目的的这种经济的社会化管理是统制经济,也采用些计划经济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1937年对日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主张抗战与建设并重。在金融方面,对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战前经济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制定实施了战时金融统制政策,在此过程中邮政储金汇业局的经营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四联总处下属的“四行二局”之一,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战时的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邮政储金汇业局、四联总处等机构的资料,重点分析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营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金融政策实施的过程及成效,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邮政储蓄在抗战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殖民者为了达到掠夺中国东北资源、维护战争机器运转、北部防御苏联等目的,大肆掠夺中国东北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掠夺劳工的劳动统制政策,并通过诱骗招募、抓捕、通过行政命令强制征集等手段,实现了对中国东北农村劳动力最大限度的征用和掠夺,日本的殖民统治给中国东北农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与中国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日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经济力量的悬殊,是日本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本条件。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破坏,野蛮掠夺,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大大地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开展了对敌经济斗争。国民政府通过建立大后方基地、采取有利农业发展的措施、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开展对日物资禁运、破坏敌伪掠夺计划、发展生产、货币斗争、贸易斗争等措施,打破了敌人“以战养战”政策,增强了抗战的经济力量,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产品对外贸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瑛华 《人文杂志》2006,(3):128-132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实行统制。以贸易委员会为中心的国营对外贸易系统积极从事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换回了大量的军火和大后方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物资,对支持抗战,缓解大后方的物资紧张,保证人民生活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统制政策的实行,一定程度地改变了旧中国对外贸易受制于外国人的状况,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对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机制的探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官僚主义盛行,国民政府在推行管制政策时,致使中间商人活动猖獗;统购过程中严重地损害了广大生产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高明 《江海学刊》2023,(1):220-228
始于民国初年的现代煤矿调查,为国民政府经济部门确立矿权、统合资源及规划发展提供了专业依据。基于此,南京国民政府治下的京沪地区在全面抗战初期进入了经济部门主持的煤炭统制状态。一个面向区域需求主动连接各矿区,努力调动运输资源的联合协商机制,成为国民政府在战时解决燃料供应的主要运作模式,并在战后继续服务于京沪地区的经济重建。就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意义而言,煤炭统制最初具有规划和组织行业发展的意味,而战争环境让其丧失殆尽,最终成为一种资源危机下的权宜之计。统制经济体现着国民政府对于产业部门和社会需求的观察、思考和行动。面向需求的供需平衡基于长期的产业调查统计而具有了一定的操作性。明确实施目标和理论参照之后,行政机构开始在煤炭的生产、运输和配售等各环节组织起一个基于联席会议机制的规程。既有研究大多将之解释为一种资源危机下的应对,而此机制在战争环境下丢掉了规划发展的一面,导致变形,失去了思想本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