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民法典》的体系确立和内容创新既反映了现有民法学理论和民商事实践的成果,还反映了立法者对现代社会的理性回应,即民法应当回应法律主体对“安全”的制度需求。从离婚冷静期的增设到个人信息权益的确认,民法制度的变化实际上蕴含了民法发展史中常被忽略或被其他概念涵盖的重要原则,即安全原则。这并非学理层面的空谈之论,欧盟早在《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中就明确提及了“安全原则”概念。与平等原则、自愿原则等传统民法基本原则不同,安全原则是以安全法益为核心的框架性功能原则,基于“行为安全—心理安全—过程安全”的三层结构,在民法体系内部和外部均产生“规则事域化”的指向性影响,一是规则重心从“事后规制”转向“事前预防”,二是传统法律主体、客体的类型有所扩张。  相似文献   

2.
有论者谓私法是西方法律体系的基底和根干,笔者提出西方法律文化的基本特色是私法文化的传统与发达。它表现在早期西方法的私法色彩、民商法(典)的发达、近代以前刑事民法化和近代以来公法的发展及其私法化现象。西方私法文化的传统与发达是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对个人权利的承认之上的,因为私法是一种理性化、私人化的民事性法律体系及其意识,与市场和个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法哲学上透视,可以说私法文化的传统与发达正是对市场自由和个人权利尊重的体现,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法律上的表达。它在推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法治化的同时,还保护和促进了人权的发展,这是它持久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固有民法”是近代以罗马私法为参照产生的概念,其所对应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有关婚姻、家庭等身份关系和商品交易等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中国“固有民法”和罗马私法在表达形态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罗马私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体系化的民法典形式,并为后世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提供了理想模本.而多层次的中国“固有民法”以成文法典中零散的相关民事规定、民事习惯为主要表现形态.中国“固有民法”与罗马私法用不同的民法表现形态追求着“诚信”等相同的法律理念.近代以来,中国继受了以罗法私法为源头的德国民法典的表现形态.对中国“固有民法”和罗马私法两者之间差异性、相同性以及融合性的研究,其目的是寻找中国近代以来继受德国民法的本土资源,以期为当下中国民法体系的完善提供中西比较视野的逻辑支持.  相似文献   

4.
一、意思自治是传统民法的最高理念早在罗马法中就确立了意思自治原则。罗马法的主要创造便是成熟的法治传统,法治理念对法治的设计可视为罗马法的灵魂和核心。而这两种理念集中到一点则是:有关公法和私法的划分。罗马法从来都把法律真正地作为一个体系,一个完整性的理性制度来理解,由此,在对法律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罗马人创造了私法概念,并以之为重心。“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可视为两部分,实际上,它是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的总和。”①罗马法通过创造私法观念完整地把握了法律的宽度,开阔地看到了维护…  相似文献   

5.
“公民”视角下自然人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制度重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概念作为社会主义法系的主要民事主体概念,并非尽如当代中国民法学界认为的那样,是法律与政治高度融合、私法不当公法化的产物。在“公民”视角下,传统民法权利能力制度重抽象人格之宣示,而忽略具体人格之差异的弊端清晰显现。同样,传统民法之行为能力制度的主观性倾向对弥补权利能力制度缺陷的功能不足亦无法掩盖。于是行为能力制度应于主观性倾向以外另立以公民财产权为核心的客观性内涵。现代民法人之设计之路,应是“公民”与“自然人”之价值取向的合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仍然沿用宪法、行政法、财政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劳动法、婚姻法等体系来划分法律部类,这是值得研究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是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随意划定的,也不能墨守陈规地沿用传统的旧名称和旧的法律体系,而应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从《罗马法》到《拿破仑法典》以来所形成的民法(民法一词是从古罗马市民法、万民法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论工会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的各部门法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所谓工会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指工会法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由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劳动法等众多法律部门组成的法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即工会法是从属于某一法律部门,从属于哪...  相似文献   

8.
雇主安全照顾义务是工伤保险之外保护劳动者免受工作危险侵扰的重要制度。其价值首先体现在该义务可支持填补劳动者工伤保险补偿之外的“剩余损害”、拓展受保护劳动者范畴、拓宽可救济损害范畴,跳出事后救济之外赋予劳动者义务履行请求权和劳务给付拒绝权,弥补工伤制度之不足,有力地回应了新业态及新型劳务损害的制度吁求。应兼跨民法与劳动法两大体系,联动地适用该义务。在体系定位上,应将其归列于合同义务中具劳动法特色可请求履行的附随义务。在法源根据上应综合诚实信用原则、雇主指挥权、集体合同及劳务合同等泛义之“软法”、相关公法/私法规范(尤其是有关劳动保护的基准性规定),作系统地建构。在宏观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此一制度有望与工伤保险制度形成“有节制地进阶式”制度联动,并最终实现劳资双赢。  相似文献   

9.
民法是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之一,它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完善。欧陆民法与英美民法,分别是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民法的代表,研究二者在民法制度方面的特点、差别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和有关经济法律制度的研究,健全和完善,对于顺利开展对外经济交流,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欧陆民法与英美民法,既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因而人们对于二者的比较研究总是倾向于寻找它们的区别点。于是法学家们辛勤的比较结果终于带来这样一个印象:似乎它们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了,区别点也从三、四个猛增至七、八个,越多越好。这种理论研究,虽有助于我们认识资产阶级国家民法的本质和特点,但恰恰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当代,欧陆民法与英美民法的独特性实际上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两者之间的具体差别也日益在缩  相似文献   

10.
论私法制度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论私法制度与社会发展邱本,崔建远社会发展是人类普遍思考的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思考社会发展必须思考社会制度,思考社会制度必须思考法律制度,思考法律制度必须思考私法制度。在所有的法部门中,私法最关乎人们的日用常行。私法来源于生活,其本身就是生活、...  相似文献   

11.
体系型法典是最高级的立法形式,应当成为劳动法典的奋斗目标。劳动法是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的一个法律领域,劳动分工带来了大量同质化的劳动关系,为大规模劳动立法构筑了社会基础,数字经济的兴起又带来了以平台用工和远程工作为代表的新型劳动关系类型。观察中外历史,劳动立法一直秉承着平衡理念,即在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劳资自治”与公权力“他治”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此价值理念决定了劳动法典的建构基础,也使适度体系型法典模式成为可能。以历史逻辑为鉴,我国应当在理论逻辑中区分建立在私人自治基础上的劳动私法关系和建立在公共利益上的劳动公法关系,以各自完备的价值理念实现规范的整合,同时在实践逻辑的指导下分别编入归属于公私法律部门的劳动法典条文。新就业形态难以进入传统劳动关系,因此可独立成章,形成规范传统劳动关系的“大劳动法典”之外的“小劳动法典”。  相似文献   

12.
弱势群体的民法保护,不仅具有民法制度演进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权及法律制度发展的逻辑必然性。《民法典》保护弱势群体在制度理论、理念、性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中国特色,体现在解决不同类型弱势群体民事权利保护诸多民法规范设计中“中国问题”的“中国方案”。在全面实施《民法典》和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未来《民法典》保护弱势群体制度体系完善,应遵循“两个联动”的总体思路,采取在“四个结合”中落实“四个范畴”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与民法的生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民法的理念与制度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的变革和可持续发展观推动了民法的转变,民法应当在理念与制度层面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化拓展,但民法的生态化不能背离民法的私法属性。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转型过程中,私法自治理念内涵发生变化。强调辩证的私法自治理念即强调既要以私法自治、私权神圣为中心,又要以包括法律家长主义在内的国家干预理念对其补充,实现私法自治与国家干预的动态平衡。将辩证的私法自治理念作为老年人监护制度的理论基石,即要求老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应采用较少限制的法律家长主义,在意定老年人监护制度中呼吁全权的个人自治,在法定老年人监护制度中应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意愿。  相似文献   

15.
吴慧 《学术探索》2003,(3):41-43
近几年来 ,理论界对民法与经济法孰轻孰重的争论已越来越少 ,民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法 ,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两者构成互补的有机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理论正为更多学者所接受。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不但有助于经济法自身基础理论的完善 ,而且对“入世”以后我国经济法与民法各自功能的充分发挥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阎天 《学术月刊》2022,(2):103-112
自现行宪法出台以来,我国劳动法学界形成了难以自洽的宪法观:一方面强调劳动法作为宪法实施法的地位,用宪法论证劳动法作为法律部门的独立性,支持其改革劳动法治的主张;另一方面并未将宪法当作法律规范加以准确解释,而是在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层面都反复偏出宪法原意,且这种偏出缺乏正当性。这种宪法观无法让劳动法真正融入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秩序,应当引入部门宪法的理念加以改造。为此,既要积极将劳动法问题上升到宪法层面思考,又要采取温和的原旨主义解释立场,注重运用历史和体系的解释方法,准确衡量各种解释素材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7.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之一,但这仅仅是就体例来说的。如果论及法律体系,中华法系不但有刑法部门和民法部门的分别,而且还形成了一套与封建政治制度和自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各法律部门(有些尚不能称其为部门法)。这当然是一个结论,但更为重要的,本文希望为研究古代法律体系及部门法提供一种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8.
章礼强  王成兵 《学术界》2006,8(6):36-42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私主体权利本位,只是现代民法带些社会化倾向。中国现今民法当以私主体权利为本位。申明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并非不顾及有些情况下的社会化倾向,只不过这些“顾及”是为次的,不为本位的,这是民法的私法性视角所决定的。唯有如此,民法作为私法的主干才可与社会法、公法之社会、国家本位性视角相制约、相抗衡,达成整个法律体系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19.
法律行为作为《德国民法典》中的核心内容,对于整个大陆法系民法体系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行为是民法的核心概念,是潘德克顿法学理论的结晶,是德国民法“总则-分则”模式形成的基础,是实现私法自治的主要工具。但即是如此,法律行为在教学和适用中也仍有抽象与例外的矛盾、理解上的困难及教学方法上的困难等缺陷。  相似文献   

20.
吕志祥 《兰州学刊》2000,38(4):48-49
当前,国企改革面临攻坚阶段,如何深化改革,企业界、理论界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本文认为借助民法理念重塑国企,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则可以使绝大部分国企以私法人地位,实行“企有企营”。那么,什么是民法理念?为什么只有借助民法理念才能重塑国企?民法源于罗马法(“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1),是商品社会的“几何公理”、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ABC,2其准则“只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3。民法作为私法,主要调整私人关系即市民社会关系,而市场经济社会恰恰就是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