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内方面看,自从1997、1998年以后农业进入农产品供给平衡、丰年有余的阶段,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迅速下降,农业人口却仍在高位运行。从国际来看,在加入世贸前后,我国许多大宗农产品已逐渐丧失了比较优势,农业面临着结构调整、结构升级、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压力,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国际潮流又将我国以单个农户为主体的农产品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成倍扩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困难重重,急需强有力的国内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2.
3.
一、信息化农业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世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展示其综合国力的基本标志.农业信息的生产、处理、传递与交换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日益重大,农业各方面的信息进入电脑网络,气候、土壤、水和物种等环境资源信息,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流通、价格信息,科技、教育、政策法规等信息,通过计算机联网成为共享资源,增加了生产预期,克服了盲目性,使农业生产经营突破地域界限,日益走向国际化、全球化.可以说,通过网络获取生产经营信息、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是信息化农业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信息化农业就是在农业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前提下,人们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从生产决策、田间作业、精选入库、贮运加工到农产品销售全过程的信息网络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的产业. 相似文献
4.
一、治理整顿后的经济形势 中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一种集中控制的计划体制,用西方经济学家的话来说,是“命令经济”。这种调节方式确有长处,在非常时期很容易生效,比如苏联的工业化初期,中国的建国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就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中国在5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每年都在10%以上。但是,久而久之,就会丧失效率,失去后劲,并且容易大起大落。经济效率丧失的直接后果,就是如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所说的短缺,即供给短缺,总供给<总需求,几乎所有实行集中控制的国家,都面临着发展不足的困难。因此,自1979年开始,我们开始果断地实行体制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称之为“松绑”。原来的企业是国家严格控制的一个下属单位,作业计划、生产安排、资源配置都要绝对服从国家的指令,企业只对计划负责,不对市场负责,国家包资金、包分配、包盈利、包亏损,充满了“父爱主义”, 相似文献
5.
别敦荣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1-7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总体上是积极的,趋势是进步的,而且发展速度很快。高等教育面临着大众化、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对大学生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来自社会、学校体制、大学生管理干部自身和学生的挑战,大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在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与中国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技术进步、结构转变和制度变迁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决定因素 ,而这些因素的成长对城市化存在着很高的依赖性。城市化的合理推进 ,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把握我国农业经济形势,尽早变衰为盛,进入大增长阶段,本文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作些探讨。 一、不能乐观:关于转机与困难的客观分析 1989年,我国农业取得了较好收成。全国农业总产值64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粮食产量40745万吨,比上年增产1337万吨。达到1984年历史最高水平;猪牛羊肉产量2328万吨,增长6.1%;水产品产量1148万吨,增长8.2%;蔬菜、禽蛋、水果产量也有不同程度增长。工农业增长比例有所改善,由上年的5.33比1调整到2.42比1。面对这些变化,有人欣喜地声称:我国农业已经出现了转机。笔者基本同意这一看法,但认为不可乐观。其理由: 相似文献
8.
加速发展新疆农业产业化应采取抓龙头企业培育、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抓产业基地建设;抓科技创新、抓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制定支持政策等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邓小平农业发展与改革思想探析张志忠一、从实践层次论证农业、农村问题的重要性──探索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农民问题,正是由于发动了农民,找到了这一同盟军,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国初期,为了引导农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中国实行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是因为,从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已开始全面融入到全球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中,传统的金融管制受到了市场经济行为的猛烈冲击,我们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化,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这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力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较全面地把握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业发展战略,以及农地集约使用和规模化生产经营的要求,需要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改革和制度创新,形成有效的制度供给。制度创新的保障,在于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关于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对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飞跃”许经勇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耍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 相似文献
14.
15.
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建国以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农业的发展上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显现了出来;农业比较利益依然低下;农业资金投入不断减少;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农民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说有些问题将伴随工业化的全过程,并要靠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来解决,但就目前农村的农业发展问题还是有许多工作可以做的: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适当集中;调整农业比较利益,改变工业化初期农业对工业的保护和支持状况,朝工农业自养和平等发展并逐步过渡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阶段;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实现规模经济,等等。 相似文献
16.
张华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12):64-67
“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 ,绝不仅仅是贸易歧视 ,其根源在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模式。“石油农业”既不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丽莎”生产方式的提出 ,对“石油农业”提出了挑战。根据我国的国情 ,应该以“区域精密农业”作为我国农业发展模式。为此 ,应对“区域精密农业”模式的内涵、作用、意义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进一步促进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从制约因素看,农村较低程度的分工与协作限制了产业链条的形成,龙头企业效益低下和不合理负担沉重使其难以发挥“龙头”作用,产业化组织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没有理顺,政府在提供指导和服务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这些制约因素。要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基地;面向市场,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完善政策和法规,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发展合作经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规范政府行为,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公社为单位建立商品粮基地,是我区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农业內部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措施仪挥写笃皆勺龌?只能采取集腋成裘的办法,选择一批比较适合生产粮食的公社,建立小片的商品粮基地。1980年批准150个公社,以后每年有所增加,1983年增为210个公社,占全区公社总数的21.5%,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0.7%。几年来,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继续办好商品粮基地,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现根据我们最近对部分基地公社的调查,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在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要保证这一基础产业的稳步发展,就必须注重分析和考察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各相关结构。在经济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在有计划商品经济尚待发育成熟的历史阶段,特别需要具体深入地研究各相关经济结构的利益关系,找到理顺各方利益的关节点,从而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为农业这个基础的不断充实和强化创造前提条件。 (一) 从“七五”计划的执行情况来看,新疆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实现了连续13个丰收年,主要农牧产品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并从全区各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看,与“六五”相比,新疆第一产业由41.08%下降为36.71%,下降了4.37个百分点。这一下降表明,我们在产业政策和资源配置方面确实存在着急于求成和重速 相似文献
20.
一、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确立了跨世纪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农业是根本,是基础,这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一贯坚持的原则。他始终把农业看作民族自立自强的大事,对农业的重要地位作了生动具体的阐述,为跨世纪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