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文化思想界进行了一场相当规模的“新旧思潮之激战”。这是我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第一次新兴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共同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的大论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财富。然而,这样一次论战在过去曾长期被忽视。今天是应该让其重放应有的历史光彩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是针对着封建主义的,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率先发起猛烈进攻,他们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积极宣传、提倡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竭力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潮流,表现了勇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批判封建主义的高潮。 第一次是新旧民主革命交替时期对封建主义文化形态的批判。它是在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文化、伦理纲常的猛烈冲击。由于当时封建政治及自然经济占统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战 )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唯物史观的确立 ;民族主义的高扬 ;新文化运动的分裂及民族文化主义发展到顶峰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扎根 ;新教育的奠基等 2 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一系列巨大变动都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张勇 《南方论刊》2014,(11):53-54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的,以反对封建文化,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为宗旨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陈独秀以其卓越的贡献和独一无二的作用,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伟大旗手和主帅。  相似文献   

6.
叶祝弟  阮凯 《天府新论》2015,(5):156-160
2015年是新文化运动100周年,这既是中国文化从震荡走向自省的百年,也是价值重估、观念重构的百年。为了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2015年6月19—21日,《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上海东方青年学社等单位在上海联合举行“新文化运动百年价值重估”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瑞典、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位知名学者,围绕“新文化运动价值重估”、“儒学转型与新文化运动”、“‘启蒙’的百年流变”、“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主义与激进主义反思”、“学衡派与文化保守主义”、“新文化运动中的世界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学、启蒙与现代性问题反思”、“中西文化融合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公共理性”等主题进行了深度的讨论和研究,会议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第一、今天人们在评价“五四”以后的中国资产阶级哲学时,往往注意到资产阶级哲学家们在回答中国向何处去问题方面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而忽略了他们的哲学理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封建意义。只要我们突破政治斗争的狭隘眼界,就不难承认:从总体上看,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们都是作为封建主义哲学的对  相似文献   

8.
胡适是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著名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过突出贡献。“五四”运动以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发展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此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开始逐渐分化。在这个分化过程中,胡适接连就西方的“主义”与中国的“问题”,写了三篇文章,表明自己对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的新思潮的不同看法。文章写于“五四”运动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错综复杂,良莠难分。这时期的胡适,一方面还是一个抱着救国救民愿望的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斗士;另一方面他思想上又顽固坚持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崇尚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处在逐步向资产阶级右翼转化的过程中。因此,“问题与主义”的文章,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9.
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文章,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的实际,深刻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对立,批评了宣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所谓社会主义“异化”的错误理论,阐述了为什么要宣传、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澄清了多年来在这些问题上的思想混乱。胡乔木同志指出:“跟历史唯心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以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的概念为出发点,而是以具体的社会生活条件为出发点来解释历史。”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论,是人的本质观上的二次根本变革,为无产阶级解放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学习这一理论,对于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对于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道路是有益的。 一 马克思在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在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学说,这一学说的创立是关于人的本质观上的一次根本变革。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在人的本质问题上,众说纷纭。在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为了反对神权统治,曾为人的感性的存在和需要进行辩护。他们把意志自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党政干部以至群众团体的干部多有上级委派的、任命的 ,所谓“选举” ,只是“形式”。这样做的结果是 ,干部的眼睛大多只往上看 ,因为是上面决定其命运、前途 ,而绝少向下看 ,因为其升降荣辱与民众无关。马克思充分肯定的巴黎公社直接选举制 ,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生死搏斗中举行的 ,难道我们在和平年代里反而不能实行吗 ?有人说 ,中国人还不具备实行民主选举制的条件 ,那更是对中国人的污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里 ,解放区里没有文化的民众以“豆选”的形式选举基层组织领导人 ,而今改革开放2 0多年 ,中国人竟不能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的文化研究跨越了器物、制度层面而深入精神世界,涉及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人生意义及生活习俗等,出现了新青年派、守旧派、调和派之间的激烈论争,其中以新青年派影响最大。五四运动以后,各个阶级、阶层从不同的层面继续探究,共产党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孙中山迎合时代,形成了新三民主义,他逝世后,不同派系的国民党人从政治需要出发引申附会孙中山学说,莫衷一是,造成了文化观的混乱;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辛勤耕耘,取得了不少成就,东方文化派则主张用东方文化补救西方文明。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文化研究的指导思想,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粉碎“四人帮”以后,思想上拨乱反正。近年来,围绕着中国现代化问题而出现的“文化热”,反映了人们的历史深思和向前开拓,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建设性。  相似文献   

12.
几乎所有研究孙中山生平与思想的论著都认为,孙中山提出的“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中的“政治革命”,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革命”,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也就是要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合并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去完成,因此犯了“左倾”一次革命论的错误。但笔者以为,上述观点有待商榷。何谓“政治革命”,1906年孙中山在《民  相似文献   

13.
王志远 《理论界》2023,(6):80-86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大事件,在西方持续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借助现代刊物第一次集体反思传统。从对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推动孔教入宪的批判开始,新文化运动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它力图阻止儒家思想重新制度化的努力。面对复辟帝制及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等人将批判推进至中国传统伦理政治之根本——礼教,礼教既是一种道德伦理观念,也是一种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制度。与此同时,《新青年》同人打出的“文学革命”旗号引起知识界广泛关注,文学革命的实质在于通过文学革新推动国人思想变革,以此为中国社会种种制度的变革提供思想基础。由此对儒家的三重批判获得了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而对“现代性”和“儒家传统”的认知及想象主导着这场批判。  相似文献   

14.
人权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从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的角度出发 ,不遗余力地宣传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 ,并随着时局的演进 ,将视线逐步聚焦在“劳工神圣”这一主题上 ;在人权思想的换型与转轨中 ,无产阶级的人权观得以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我国发生了第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运动。在这次思想运动中,马克思主义者与胡适派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伪“社会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等进行了斗争。通过斗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开拓了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蔡韦编著的《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反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就是一本比较系统地论述这些论战的著作。蔡韦同志在该书中,对中国革命是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共产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中国是否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及要不要在中国建立布尔什维克式的无产阶级政党等三次论战的主要问题,以相当丰富的史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叙述亦较为清晰。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一五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这个运动的主要锋鋩是反对封建主义。而这个反封建的思潮,後来和五四革命运动相结合,更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传统的威信动摇了,人民要求对封建文化重新估定价值。这时,混迹在新文化运动内部的大资产阶级代言人的胡适,就从美国贩运了一套最腐朽的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来“整理”中国哲学史。由於他表面上对旧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哲学史的观点和方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所以,竟获得连他自己也不会梦想到的影响。解放以前,胡适派资产阶级哲学  相似文献   

17.
“五四”前夜的新文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坚决性和深刻性,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文化传统,展开了猛烈的批判。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封建重压下的一次新觉醒,对于后来可能彻底铲除阻碍中国历史前进的封建主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开端。(一) “五四”前夜的反封建思想革命,是同当时的实践政治紧密相关的。尽管《新青年》周围那群先进的思想家一开始就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他们的批判锋芒,仍然不可避免地要指向中国固有的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并没有破除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软弱的资产阶级,不仅无力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上的反扑,也无力防止其政治上的复辟。所以,尽管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到第一次大革命期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新青年》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回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攻,促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开始结合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的《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倡导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旧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这一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孔学儒教,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发展了中国民主主义的思想,促进了中国民主主义力量的增长。正值新文化运动逐步深入开展之际,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由于陈独秀迷恋西方资产阶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中,“学衡派”是以文化保守主义身份,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鼎足而立的,共同构成“五四”众声喧哗的文化景观。相对于前两者,“学衡派”确立了典型的反现代性文化选择立场。他们严厉地批判现代性的进化论、进步观念、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主体自由和民主取向等,执着地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的浪潮中通过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来表达自我的文化认同。这种文选无疑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有利于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但也存在理论倡导和现实需要之间脱节的局限,也很容易蜕变为文化民族主义、文化专制主义,并在现代化浪潮中再次走向文化的自我封闭。  相似文献   

20.
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高举革命的红旗,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革命,是无产阶级起来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第一次英勇的尝试,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演习。恩格斯说:“你们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