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福泽谕吉、内村鉴三、内藤湖南等知识阶层纷纷发表文章探讨日本应尽怎样的天职,这些出自不同思想派系的“天职论”,尽管论述角度及论述内容各有不同,但都涉及到了在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的融合、对峙、冲突的复杂纠结中日本如何定位的问题,都将日本行使天职的对象设定为中国及朝鲜等东亚国家。探讨和分析甲午战争前后的“天职论”,不仅能够透析日本当时流行的东洋观、西洋观及对华观等各类问题,同时有助于认识日本知识阶层在明治政府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
《奥德赛》回乡主题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正常儿童”的古希腊生活,一直以“神人合一”的特点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形成对照,但从现代思想文化视野看,古希腊世界还具有“物人合一”的特点,正像海德格尔所说:古希腊人把世界视为由“天地神人”构成的“维一的四位整体”。这个特点在《奥德赛》的回乡主题及荷马对这个主题的独特描述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民主”与“民本”概念辩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来 ,一些文章和著作多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看作是现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包含着现代民主观念 ,甚至公开提出民本是现代民主的初级表现形式 ,对此笔者不以为然。笔者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 ,认为民主和民本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从民本思想中根本发展不出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来。本文在此试作一粗浅阐述。一、二者的起源和内涵根本不同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 ,其含义是“人民的权力”和“多数人的统治”。民本一词则出自我国 ,最早见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思想,产生了误会。认为古希腊罗马是"海洋文明"或"蓝色文明",从开始就走上了海外贸易的发展道路,从而"重商轻农";而我们是"大陆文明"或"黄色文明",一直是农业社会,所以"重农轻商"。其实这是极错误的观念。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言论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来看,古希腊罗马社会和我们一样是极重视农业的;而且从神话学角度分析,古希腊罗马人对农神得墨忒耳和酒神、丰收之神狄奥尼索斯的特别崇拜也反映出他们对农业的重视。因此可以断言,古希腊罗马社会的重农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说的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是指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际,即大约从1915年到1925年的十年间。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东西文化问题的一次最为重要的争论。东西文化问题,就是关于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异同、长短与取舍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封建旧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瞿秋白在当时曾经这样指出:“礼教之邦的中国遇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便彻底的动摇,万里长城早已失去威权,闭关自守也就不可能了。……然而中国的士大夫却始终不服这口气,还尽着嚷东方的精神文明,要想和西方的物质文明相对抗。这一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显然有极大的价值。”“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是晚清以来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争的发展。晚清时代,关于东西文化问题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具体的主张。改良主义者容闳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即提出了“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思想。之后,洋务派张之洞在其所著《劝学篇》中,更明确地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亦即所谓“旧学以持身,新学以应世”,“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要求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接纳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到了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亦曾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口号,并做过一些“西学”的介绍工作。但是在晚清时代,新旧派的主张距离并不太远,无论洋务派或维新派的各种主张,都是在尊重“中学”的前提下兼采“西学”,表面上似乎是中西文化的调和,实质上主要是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只有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由《新青年》派指出中西两种文化的根本对立,没有折衷与附会的余地。他们竖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竭力宣扬西洋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坚决反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维护“东方精神文明”的封建顽固形派成了显明的对立。但是,在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以后,关于东西文化问题上的对立和争论,其性质、内容和作用是有区别和变化的。  相似文献   

6.
基督精神与人文主义:一个明显的研究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精神和人文主义一直是西方文学作品中如影随形的两个优秀传统。这两个传统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并存是我国外国文学界长期达成的共识,但二者孰优孰重则颇有差讹。基督教在欧洲历史上不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且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文化现象。源于古希腊文明与古希伯莱文明的基督教文化对于西方文明的影响较之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要更为巨大、深远和持久。西方文化实际上就是基督教文化,西方文明即基督教文明。《圣经》则是基督教文化的结晶和精神支柱。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它的出现既是文艺复兴各学派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又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潮的集中反映。然而,欧洲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是不彻底的,人文主义的观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和教权,但并不反对神学和神权。《神曲》是基督精神与人文主义相互碰撞的制成品,但它根本不是一部反宗教的作品,而是一部颂扬基督精神的作品。故欧洲文艺复兴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明显的误区。长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工作大多处于滞后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体系流于形而上学,同时较少根据原著和第一手中、外文资料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故对文学史上某些复杂的文化现象难以作出客观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被称为20世纪新儒学运动的开山鼻祖。他的东西文化比较理论的出台,在当时社会曾引发大规模的东西文化论战。其独特的文化视角一直影响着后人,尤其是他反理智的直觉主义,还被人尊称为中国的泰戈尔。 梁漱滨的文化哲学和人生哲学经历了两大转折,正如其后来的《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所说,“我常常说我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三期,其第一期便是近代西洋这一路。以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后来折反到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第二期。从印度出世思想车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便是第三期”①。在梁漱溟思想的两度转折中,对他的人生观、文化理…  相似文献   

8.
先秦散文论略——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规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往往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把中国古代早期文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相比较,那么,可以发现它犹若峻奇的埃及金字塔和恐怖的百慕大三角洲,笼罩着一层谜般的雾障。古希腊罗马文学源于史诗,从《伊利亚特》、《奥德赛》,悲喜诗剧,诗体小说,到薄伽丘的第一部散文体小说《十日谈》,文学经历了从神话化到人间化、从口头流传到书面创作和由简到繁的独立发展过程。古代中国文学(按:此指正统文学,唐宋以前它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  相似文献   

9.
每当社会变革时,怎样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往往成为争议的“热点”。全盘否定论便是其中极端,《河殇》是它的登峰造极者,它把中国民族文化象征物龙、长城等,斥之为“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弱”;断言中国文明发源地黄河及其“内陆文化”,“不能根本性赋予整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力”,“偏偏造就不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竭力鼓吹只有西方资本主义海洋“蔚蓝色”文明,有“惊异的活力”,能使中国内陆文化“获得生机”。  相似文献   

10.
文化相对主义与东方美学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的发见具有文化相对的内涵和意义。这种“相对”意味着,如缺失了比较一方,东西方在自体封闭界域内都不可能自为发现近代意义上所谓“东方”。相反,只有在东西方文化由拒斥到接触后,“东方”方可获得比较文化视界内的定性。追本溯源,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地球主要文明形态几乎同时独立建基。依斯宾格勒对文化系统的粗线划分,奠基于此时的平行文化系统有: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巴比伦文化。可见,西方文化的古希腊单元根基与东方文化的多元丛生从创建伊始便殊途了。…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学热”是指以传统文化复兴为主体内容的文化现象.其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论域的转变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渐崛起,近代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逐渐解除.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引发了人文精神危机、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中西文明比较等话题的讨论.这些讨论为解构近代以来制约传统文化地位的传统/现代、保守/进步、中国/西方等二元对立概念范式,扫清制约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障碍打下基础,并从不同层面导引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为促成大众“国学热”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一书,据我所见,在以下四个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第一,著者对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给予特殊重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精心研究。该书在绪论之后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明确指出,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化,一开始就与宗教神话有紧密联系,从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中说明它是如何为基督教的产生准备思想理论的土壤。恩格斯指出:“公元40年还以高龄活着的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人斐洛,是基督教的真正父亲,而罗马的斯多葛派塞涅卡可以说是基督教的叔父。在斐洛名下流传到现在的许多著作,实际上是讽喻体的唯理…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冲击中世纪神学体系,在科学、艺术、思想文化领域产生杰出人物,是西方近代历史的开端。当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是百年来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拾和更新历程,二者都是对前代文明的承续和发展。当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展示出更为复杂、漫长的历史进程,相比西方文艺复兴的伟大影响和成功,当下中国应该保持理性谨慎态度,需要付出艰难漫长的实践奋斗、自我更新和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是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曾经主宰思想文化领域达三百余年的儒学日渐衰微,几于沦替。在中原及江南地区,玄学盛行、道佛泛滥。以往,许多学者都注意到文化领域的这个纷乱现象,有人以为是“精神上的大解放”,“思想上的大自由”,其实,这只不过是封建的中国寻求大一统文化模式的探索过程。 当此文化界纷纷攘攘之际,秦陇文化显示了它的特色和活力,恰如陈寅恪所说,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作用。(《隋唐制度洲源略论稿》)不过,先贤们大抵都以为秦陇文化乃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场,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思想巨人。我们所说的鲁迅早期思想,一般是指鲁迅青年时期,特别是东渡日本留学期间的思想。此时,他的总体思想认识水平,已经达到了当时思想界的先进水平,起点甚高。正如冯雪峰所指出的:“他已经抱有别人在‘五四’时期才能抱有的那种思想和见解,……这是常常使我们惊奇的。”(《鲁迅和俄罗斯文化的关系及鲁迅创作的独立特色》)考察一下鲁迅在其早期是怎样紧跟历史时代的步伐,积极开放地从西方文化中汲取先进的思想观念,这对于我们当今采取“拿来主义”以借鉴外国文化思潮,从而重新调整我  相似文献   

16.
墨翟 (约公元前 468—前 3 76年 ) ,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主张“兼爱”、“非攻”。他所开创的墨家学派与儒家学说在当时被称为“显学”,其思想体系包括政治、社会、哲学和逻辑命题等各个方面。本文所说的墨子思想指墨家学派的学术思想。德谟克利特 (约公元前 460—前 3 70年 ) ,是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他的著作极为广泛 ,不仅涉及哲学、逻辑学、宇宙学、物理学、生物学 ,还涉及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位同期的东西方哲人的科学思想的比较 ,并从这一角度出发 ,挖掘东西方文化的初期…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五四时期知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杜亚泉关注国际政局和世界形势,具有开放的文化心态。他对东西文明进行学理意义上的比较,主张多元主义和文化调和论,断定东西文明不仅是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的差异,而且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差异。他不承认西洋文明在总体上比中国文明优越和进步,认为中国文明可以“救济”西方文明,乃至对世界文明作出补救性贡献。这种文化调和论肯定中华文明有其自身的价值,力主通过东西文明的调和,创建以中国传统文明为根基的中国现代新文明,体现了对民族命运的关怀和对中华文明前途的担忧。这一思想顺应并揭示了五四时期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发展趋势:思想自由、价值多元与开放包容的格局。但他夸大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误解了欧战对西方近代文明的消极影响,仅仅看到两种文明的民族性差异而否定两者之间更为明显的时代性差异则是错误的,这无益于东西文化问题的真正解决和中国现代新文明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孙天竺 《理论界》2005,(3):210-211
田阮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明的表现》,该书分为两编。第一编:文明的定义,论述了处于不同阶段的文明,以及文明与文化,文明与宗教,文明与亚文明的关系,还有超级文明“叙利亚”。第二编:文明的表现,论述了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犹太、伊斯兰、俄罗斯、西方、印度、日本、中国文明的优缺点,从而使中国人对中国文明有了重新的认识并重拾信心。一、对中国的文明规模有了重新的认识这里文明规模及其所蕴涵的文明能量是指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基于其基本价值理念,在人口、经济和疆域规模以及政治整合性、文化科技创造力和军事能力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清末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且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翻译的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严复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当时的中国知识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如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严复身上有着很多复杂的面相。他早年曾经是思想的启蒙者,晚年却又回归中国文化传统,后来竞成为臭名昭著的“筹安会六君子”,为袁世凯称帝献计献策。在严复身上,似乎存在着许多难以索解的悖论和矛盾。2012年1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克武先生的新著《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展示了严复思想复杂的面貌,剖析了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选举"古已有之,中国商周时期就有"乡举里选"。但民主选举并非源于古代中国,而是源于古希腊罗马,自始就打上了西方文明的印记。然古希腊罗马选举与近代选举根本不同,近代选举和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英、美、法等国先后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议会选举制度。近代选举制度形成后,伴随殖民扩张全球化,逐渐扩展到全球,选举成为当代民主的重要形式。而作为一项政治制度,选举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民族性格、政治结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