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十期刊载了王仁康同志的《东汉金城郡治地理位置考》(简称《位置考》)。我针对该文的论点,写了《汉代金城郡治允吾地理位置初步探论》(简称《初探》)。后来王仁康同志又写了《再谈汉代金城郡治允吾的地理位置》(简称《再谈位置》)。王仁康同志同我争论的问题是允吾的位置,但争论的焦点是:庄浪河到底是汉代的逆水,还是涧水。因此,本文就《再谈位置》提出的问题,对逆水、涧水的源流谈一点个人意见,请专家和读者教正。  相似文献   

2.
近年,丝绸之路的讨论,为很多人所关注。1983年10月,我在兰大地理系学术讨论会上做过《汉代甘肃黄河上的渡口》的报告(会上散发了油印稿),按金城河,祖厉河,鸇阴河三段黄河,阐述过河上汉代几个县城的合理位置。1985年秋,我又做过《甘肃黄河谷地的几座古城》的报告,时限扩大到汉以后,县城数目也有所增加。凡此都是想提出一点新的论据和见解供诸同道以澄清一些旧说。1986年7、8月之交,应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思温先生之邀,参加了临夏州几处古城遗址的考察,竞在我原先判断的应是汉河关古城所在的地点发见了汉城,并再一次观察了我所认为是汉金城郡治所在地的盐锅。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四个方面叙述了杨树达先生的学术成就。对杨氏的重要著作《词诠》、《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金文说》、《积微居甲文说》、《汉书窥管》、《淮南子证闻》等作了简单的评介,大体上展示了一代鸿儒为我国传统学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一、河洲《周南·关雎》“在河之洲”,《毛诗》传、笺“河”字元说.朱熹《诗集传》:“河,北方流水之通名.”实误.西汉以前,“河”仅为黄河之专名,不作通名用.“黄河”两字始见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二》谓史表本无“黄”字,此“黄”字亦为后人所加,“不知西汉之前,无谓河为黄河者.”故“河”由专名变为河道之通名,最早也当在西汉以后.虽如此,后世以“河“作为黄河之专名者仍多  相似文献   

5.
"宰予昼寝"一语源自《论语》,后学解经及讨论中对"昼寝"词义理解各异,要之有五:昼眠说;画寝说;昼居内寝说;昼御说;午睡说等。分析"昼寝"词义的构词理据,联系当时君子士人的习学之风,结合文本《论语》等相关内容,"宰予昼寝"当为"昼日寝寐",即"白天睡觉"。"昼寝"一词发展至隋唐,产生"午睡"义。  相似文献   

6.
汉置徒河县,展辽西郡。多年来史学界关于徒河县的位置一直存有几种说法:1.在营州(今朝阳市)东北。2.文锦西市女儿河北岸的邰集屯汉城址。3在锦县《今锦州市》西北。4.在锦州市。决于梁平说。。用V汉书;地理志》狐苏条载:“唐就水至徒河入海”。可见徒河县起码应近于人海口处,而《太平衰牢记》谓在营州东北,不可信。关于第二说,《读史方舆记要》及《通典》均载:“徒河城在营州东百九十里”。尽管我国历史上记方位有着。“东包括东南”的特点,但就锦西邮集屯汉城址的地理位置已超出了以营州作参照的东向的最大范围,说它是南向…  相似文献   

7.
自东汉王逸以来,学界对<离骚>乱辞的解释存在颇多争议和疏漏,譬如彭成为何许人,为一或为二,彭咸水死说的证据何在,释"彭成之所居"为水死的合理性又何在?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楚辞>文本和当时语用实例,提出:彭成本为二人,彭咸水死说系汉人因屈原水死逆推所得,<离骚>中的彭咸是诗人对他所请教的巫师的借代称呼."居"是安顿之意,"从彭成之所居"即听从巫师的指点,"所居"的内容则是"远逝",这在<离骚>文本中皆有落实.因而<离骚>乱辞只是对前文的总结:前二句对应诗歌的前半篇,痛陈"国无人莫我知"的苦闷;后二句对应诗歌的后半篇,叙述"彭咸"等巫师的指点以及诗人如何听从他(们)的安排.  相似文献   

8.
错注三则     
《庄子·外物篇》中有段“庄周贷粟”的故事,其文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注说:“释文说苑作魏文侯”.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疏说:“监河侯,魏文侯也.”王光谦的“注”是多余的,因为“释文说苑作魏文侯”不但不是对“监河侯”的注  相似文献   

9.
关于榆中的位置历史上聚讼纷纭,影响最大的是以晋代徐广、北魏郦道元为代表的金城郡榆中(今甘肃榆中县)说,以三国苏林为代表的上郡榆溪塞(今陕西东北)说,以唐张守节为代表的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说,当代还有钱穆先生的上郡榆溪塞说。而周清澍等学者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说。苏、张、钱、周等学者所言榆中实际上是"榆中地""榆中关"而非"榆中县"。榆中县的位置可归纳为"兰州东"和"兰州西"两种说法。《水经注》、元《一统志·兰州·古迹·汉榆中故城》、清吕吴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清吴卓信《新注地理志》、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等认为在兰州东;明《寰宇通志》、《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典》、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在兰州西。本文第一次提出两迁说,认为榆中得名之由与大、小榆谷有关,其故城在今大通河下游(兰州西),曾一度内迁至现位置(兰州东南),民国时以"榆中"为金县命名,榆中城又回到现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老子》韵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三大部分:一、依王力古韵三十部,将《老子》各章所有入韵之字表而谱之;二、自用韵之部居、韵在句中之位置、韵在章中之位置、用韵之数量、用韵比配之形式等角度,归纳出《老子》用韵40例;三、古今诸家对《老子》韵读之研究,多有失误所在。究其失误之由,则主要在于对《老子》韵例之特殊性及《老子》以古谐声入韵之特殊性认识不足。特略考数例,以明一般。  相似文献   

11.
醴陵地名源流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醴陵得名,与战国末楚灭越,一支越人乌程氏后裔,迁居今醴陵市渌水流域北源,与原醴陵县东漉山有关。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王相(刘)越为醴陵乡侯。从此醴陵地名,载入国史典籍。东汉建武元年(25),置醴陵县,属长沙郡。东汉建武中元至东汉延光年间,县治由古城中三洲,迁驻今址。以后醴陵县区划未变。  相似文献   

12.
汉唐以来东瓯故地的建置沿革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与东瓯都城有关的东汉"章安县东瓯乡"在永和三年独立为"永宁"县后,演变为唐宋以来的温州和台州南部郡县。《新唐书.地理五》语"黄岩,本永宁"概括了唐代黄岩县原属汉永宁县故地的历史。考古发现的温岭大溪东瓯古城与塘山东瓯贵族墓葬的地理位置,与汉唐以来东瓯都城故地的郡县沿革史吻合,应距东瓯国都城遗存不远。  相似文献   

13.
绍兴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都城,始建于越王句践七年(前490),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这座由越国大夫范蠡主持兴建的古都,在城市选址、规划理念、空间结构和都城模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周代的建都礼制.秦汉以后,这里相继成为山阴、会稽县治,会稽郡、越州、绍兴府(路)治和东扬州、浙东观察使、两浙东路治所,是一座始终以行政中心功能为主的传统城市.25个世纪来,从城市地理环境、人口数量、用地规模、功能布局到城市肌理诸多方面,按照城市自身规律发展,保持了非常明显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种城市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不断累积、丰富、深化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记忆,推动着城市文明的进步和深入.  相似文献   

14.
"邗城"的涵义与江岸无关,而与吴国人对刀剑的神秘崇拜有关,"邗"字乃吴国人特殊钟爱,吴王自称邗王。邗城是吴国在江北的桥头堡,是吴国向北发展的大本营。考古证明吴国的核心地区长期在镇江,直到吴国后期核心地区才东移。邗城在吴国政治军事格局中始终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邗城营建历史比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早很多,关于扬州建城2 500年的结论有待推敲。  相似文献   

15.
西汉阳周县的基本范围在今正宁县一带,其治所不在正宁永政乡东,也不在陕北绥德县境内,而本来就在正宁罗川。因此,罗川古城是庆阳境内设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县治。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与关中仅仅一河之隔,是庆阳地区最为直接地受中原文明影响的区域,也是古代历史上庆阳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巨大的历史、人文和经济价值。因此,是甘肃省和庆阳市开发旅游文化的宝贵资源,应当着力予以开发。  相似文献   

16.
古籍对于伊水正源的记述含糊不清,今伊河与古代伊水多有混淆。对《水经注》、乾隆《嵩县志》等文献进行分析得出:古代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认为小河为伊水正源,迟至清代今伊河为伊水正源的看法被逐渐接受。据上结论,《中国历史地理图集》清《河南》所绘伊水正源有误。  相似文献   

17.
都城作为一代王朝的政治中心(或兼具有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在古代城市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都城发展史上具有关键作用的都城洛阳更具重要的意义。东汉洛阳的城市布局体现出继承性与儒家思想的影响。都城东汉洛阳城两宫(城)制度、礼制建筑独立成区等特点对后世又产生重要影响。东汉洛阳作为中国封建王朝都城发展第一阶段承上启下的转折点,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汉志·诗赋略》"扬雄赋"绎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扬雄赋的评价,在两汉之交经历了不小的变化.扬雄赋在扬雄生前及卒后的一段时间内并不为人所看重;元、成时期经学的兴盛、辞赋家地位的卑下、扬雄创作自身存在的问题等,是影响扬雄赋在当时评价的主要因素.<七略>品评优劣,将扬雄赋归入第二等,自有其理由.班固著<汉书>,始高度肯定扬雄的创作与理论.班固在<七略>著录的基础上,增补了扬雄的赋篇总数,同时还继承了扬雄的辞赋观,采用扬雄的见解来评论汉赋创作、续成<诗赋略>末尾的总括性评语.这不仅使扬雄赋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扬雄由此成为西汉赋坛上与司马相如齐名的大家,而且也使扬雄的赋论发扬光大,开始确立起独步西汉、沾溉后世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骈文要求对偶、用典、炼字、声韵,汉赋具有上述特色。汉赋从它产生之初起就与骈俪结下了不解之缘,汉赋是最便于产生并容纳骈俪的土壤,因此,汉赋是骈文之一体。汉代各个时期的赋作从不同方面证明了汉代已有典型的骈文而不仅仅是对骈句的个别利用。但汉赋尚属古骈,古骈离“四六体”尚远,因此也没有如 “四六体”一般的板滞。古风犹存的汉赋既开创并丰富了骈法,又具有古骈文的新鲜与生命力,这是骈文在汉以后数百上千年间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20.
周远斌 《南都学坛》2006,26(4):75-78
《淮南子》中情感论材料丰富,虽散布于各卷中,但可从中总结提炼出这样一个体系:情感的发生论、规约论、表现论、接受论;而且论述深入详致。这一承前启后的体系化情感论发生在汉初,而且发生在一部著作中,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不但可由此管窥中国古代对情感世界的较早而又较为全面的自觉性体认,而且这对研究古代文学情感学体系也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汉代由先秦的重志轻情,一变为重情轻志,在《淮南子》这里已露端倪,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人道当情”论、“诗缘情”论在汉初就已开始酝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