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结构、特点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宗族组织的结构包括宗祠、族谱、族训族规、族长及族田.宗族组织具有族内的等级性、族长的权威性、执法的宗法性、族田的福利性等特点.由于明清中央王朝在意识形态上对宗族组织提供支持,这无形之中鼓励了宗族组织的快速发展,故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不仅成为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维护中央王朝统治和封建宗法伦理秩序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自从她来到四川凉山州捐了第一笔款后,凉山人就永远记住了一个名字:张田。此后张田每来一次,凉山人心中就会多一重绿荫,他们会说:“深圳的好人张田又来了!”  相似文献   

3.
(以万为单位)民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族蒙古}「可藏维吾尔田 民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伙佬族羌族崩龙族保安族毛难族忆佬族锡伯族阿昌族塔吉克族普米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路巴族基诺族合计 人口 8。3 9。7 12 7。8 7。3 8。5 l O。68 3。1 2。6 4。4 l。8 2。2 2。2 1。9 0。75 0。06 1。3 0。88 0。54 0。29 0。41 0。32 0。08约4万人约20万人_ 1 5580 依鲜家尼彝壮布朝满侗瑶白土哈哈萨克 人口 266 649 ‘345 548 392 485 1209…  相似文献   

4.
壮泰两族的形成及文化结构之比较(二)李富强(广西民族研究所)二、壮泰两族的形成既然壮泰两族有共同的渊源,那么,它们是何时,何因及如何分化形成为不同民族的呢?据我国学者范宏贵同志的研究,壮泰两族称谓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出现的代表事物,如”田”、”犁”、”稻...  相似文献   

5.
积肥歌     
火热竞赛闹积肥 (俺族民歌)傻妹头上白巾飞哥挑担子紧紧追双双脚步来回跑火热竞赛朋积肥 跟河搜集 田中肥料居铺居 (侗族山歌)天上云彩云叠云田中肥料屠铺唇云彩过后天定好肥足定有好收成 伍子光搜巢 积肥如同积黄金 (苗族民歌)八字宪法牢祀心积肥如同积黄金拿出桥山倒海勤今年样样放衔星 龙庭科搜集 粪肥是个宝 (位砧族民歌)粪肥是个宝,昨天不明了;今天知道了,粪箕离不了。 并前搜集积肥歌~~  相似文献   

6.
舍巴,土家语为“摆手”意,日即“做”、“举行”,故舍巴日就是“摆手活动”的意思。舍巴日是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土家族大型祭祖仪式,包括献祭敬祖、摆手降祖、歌舞颂祖、搬演毛古斯四个部分。其目的是请祖神降临,接受供奉,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众清洁。按规模与内容舍巴日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类。前者属于若干村寨联办的大型社区祭仪,主祀八部大神,参祭人多达千人甚至万人;后者则以姓氏或一两个村落为单位,主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等,参祭者为本氏族或本村落的成员,约数百人。先说献祭敬神。这种仪式极为隆…  相似文献   

7.
左江流域广泛分布的伏波庙是百姓对东汉马援南征交趾的缅怀,当地流传着班夫人献粮助军的故事,民众为她立庙祭拜.左江流域伏波庙与班夫人庙的分布基本上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伏波庙的兴建及重建,表明了人们对马援南征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以及推动汉文化南传的历史功绩之肯定.班夫人捐粮助军的行为应该是当地百越先民自发助军行为的折射,反映出百越先民对马援南征的拥护与支持.班夫人与马援同祀现象是百越先民支持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的反映.伏波庙和班夫人庙并存现象背后是地方社会对国家认同的一种隐喻.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京族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但鲜有学者专门研究京族的祭祖习俗。作为我国西南边陲唯一以海为生的少数民族,京族有家祭、墓祭、亭祭三种祭祖形式。家祭和墓祭是“同宗共祖”观念下的同祖共祀,为理想型的祭祖活动,且墓祭的组织形式鲜明地展示了血缘共同体的基本结构。而哈亭的“诸家先灵”之祭祀为异祖共祀,为传统祭祖方式的变异类型,是京族先民根据意识形态模型建构而做出的适当调适,从而使京族地区的祭祖习俗呈现延续和变异的特征。与同祖共祀相比,异祖共祀则侧重于形成横向联盟式的共同体认同。这与京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壮族未曾形成统一的宗教,其信仰还处于原初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阶段。其中,“六乌圣母”之神位赫然高就,广为壮人所祀。据史载:“壮俗每数年延师巫,结花楼,祀圣母”。“按圣母不知何指,据邑中武平里诸壮所祀,则为六乌娘,又名六乌婆,庙在六乌山。比人每遇瘟疫,则舁六乌娘巡游村市热闹”。 “瑶祭盘古,壮祀六乌圣母”。《粤江流域人民史》亦有“壮祀六乌圣母、白马令公等神”之说。虽然这些祭祀形式已经明显披上了汉族宗教文化的色彩,但仍掩饰不住它与自然崇拜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尚志县河东朝鲜族乡是一个朝鲜族比较集中的乡,距县城十八里。东部群山环抱,西侧有蚂蚁河,北边与延寿县交界。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全县的水稻重点产区。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各项经济政策,充分利用本地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生产。近几年来,水田基本达到了条田、方田化和机械化。特别是实行了承包生产责任制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工、牧、副、渔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君子比德于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到玉,我便想起十来岁时目睹的一件小事。那年,我家在一所老厝中租了几间房住下来,房东是个强壮的车夫,他的“专业”是用板车帮人运石头、泥土充建房用。记得有一日他回家情绪异常地好,我们都有点意外,旁观一阵,才知道原来他在城市东郊的那片墓地边上掘土时得到了一个“惊喜”  相似文献   

12.
通过时"疑罪从无"和"发回重审"的利弊分析,提出了以"疑罪从无"为原则改革"发回重审"制度的若干建议,旨在消除法律制度冲突,最大限度地发挥刑事二审程序的纠错功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一种包容多元、融汇一体的族际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得以顺利构建的基本前提.族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来自于制度安排是否适合国情,其次来自于针对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和特别优惠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尽管学术视角有所不同,但民族理论和政治学都将民族问题视为一个建构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政治事项.试图将民族问题"非政治化"、"去政治化"和"文化化"显然是缘木求鱼.本文从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层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架构和政策路径,同时对一些学者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古迪(Jack Goody)在追忆其所亲历的英国人类学的转变时说过以下一段话: 涂尔干的事业,对于人类学家界定其问题意识,无疑起到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来自埃文思-普里查德本人,而且也来自那些受牛津大学训练的学者以及诸如福忒思、格拉克曼、斯瑞尼瓦斯(Srirvivas,1916-1999)等较年长的学者,这些人像杜蒙一样,曾担任该大学的教员.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东北和北方民族或部族中,对其首领通常有"莫贺弗"(bagaput)之称.同一称呼,出现在不同的民族部落中,汉文史籍的译音不完全一致,其内涵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张江华、李德君等六位学者合作的第一部中国影视人类学专著《影视人类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0年 9月版 )的出版 ,填补了一个学科领域的空白 ,也了却了民族学者和影视工作者的一个心愿。该书的各位作者既有丰富的影视制作实践经验 ,又有较高的民族学理论修养 ,是建设中国影视人类学的中坚力量。它的出版必将推动我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综观全书 ,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第一 ,内容丰富 ,资料翔实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影视人类学的各方面知识。影视人类学(visualanthropology)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属…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清至民国几篇“边疆文本”的比较分析,试图从观念史的角度,指出这段时间对于“边疆”的认识所发生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但总体而言,可以用从“异地”到“边疆”进行概括,即从带着闲适的心态记录风土人情,到带着焦虑之心思考这片土地的保卫与开发.“边疆”观念的转变,也是天下—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变过程,从此,“边疆”与“中心”成为一个整体,需要承担对于彼此的责任与义务.这种在民国期间形成,于建国后落实的边疆观念,也构成了此后我们对于边疆进行开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学校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及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述西藏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转变,以及"洁净"和"卫生"观念在藏族农村社会的整合,认为从"洁净"到"卫生"的转变过程折射出西藏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作为"陌生人"的人类学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引号的“陌生人”,有其特别的所指。1908年,60岁的德国社会学奠基人齐美尔写了一篇题为《陌生人》的文章,在文中,齐美尔对于我这里引用的“陌生人”概念作了一个精妙的诠释。齐美尔说:“天狼星的居民对我们来说并非是真正陌生的”,因为他(它)们根本不是为了地球人而存在的,因  相似文献   

20.
对"民族大调查"与"社会历史调查丛刊" 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于2005年启动了对《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进行全面修订再版的计划,笔者作为《社会历史调查丛刊》修订组的工作人员,有幸参与了此计划一年多来的修订工作。本文所进行的“再解读”立足于当代人类学的理论视野与关怀,尝试使用民族志书写和解读的“历史还原法”,对在中国民族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族大调查”和《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进行简单回顾和批判性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种阅读“五丛”的全新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