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4 毫秒
1.
虚拟组织中的多角度动态知识建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组织的知识管理对于提高虚拟组织适应复杂环境的快速应对能力和灵活的协同问题求解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虚拟组织面向任务动态协作的特点决定了在虚拟组织协作问题求解中知识的动态特性是虚拟组织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多角度建模的思想出发,提出虚拟组织动态知识建模方法的三个模型,即知识流模型、知识转化模型和知识共享空间模型,从知识在虚拟组织中的流动性、演化性、创新性、共享性、协作性等方面对其在虚拟组织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描述和设计,并通过多兵种联合协同作战的案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知识图谱是感知智能通往认知智能的重要桥梁,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表示、融合、推理将对管理决策产生深远影响.知识图谱能够有机集成符号表示和神经网络进行更有效的知识推理与决策.本文提出一套基于知识图谱的神经符号集成推理框架及三个技术方法,包括融合本体知识和生成模型的零样本决策、知识图谱嵌入表示学习增强结果异质性和可解释性、基于知识图谱的预训练模型增强面向下游任务的自动决策.该“1+3”技术体系实现了“模型驱动+知识增强”,在数智化管理决策中具有技术创新性.该体系已在实际商务管理实践中落地与应用,充分彰显场景创新性.该体系也具备通用性,可适用于多领域多情境的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3.
一种基于Web的组织知识创新的模型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过程和Web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组织知识创新的模型框架,并且还给出了该模型中实现知识推理的算法以及模型实现的Web技术.依据提出的模型框架,可使组织中的成员迅速掌握组织所拥有的知识,易于实现知识创新.最后给出了一个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知识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代,西方哲学已经使用这一概念来界定认识论上的争议。然而,在最近的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将知识视为一种重要的组织资源。信息系统研究人员顺应了组织知识和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知识管理系统(KMS)。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是支持组织中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应用。知识和知识管理是复杂多面的概念,因此,从已有的丰富文献中,挖掘并找到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这将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有效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撑。更确切地说,知识管理系统应该以相关领域现有的重要文献为基础展开研究。本文回顾并解释了不同领域中有关知识管理的理论文献,同时确定了重要的研究领域。我们提出了一个详细的组织知识管理的过程观点,并重点关注了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依据文献回顾和知识管理过程的分析,我们围绕知识管理过程和信息技术在该过程中的支持作用讨论几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共享重用的分布式IDSS 开发平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知识共享和重用是解决知识危机和软件危机的重要而有效的技术, 是知识工程、人工智能和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介绍该技术在建立分布式协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系统及其知识库模型方面的应用, 详细描述了基于知识共享和重用技术的DC IDP 的体系结构、构件库模型及其实现和基于本体论的知识库模型及其实现, 其方法和成果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
知识供应链的智能集成技术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数据、信息与知识三个层次上研究了供应链的集成技术、理论与方法.首先探讨了供应链集成的层次与过程,然后研究了面向动态集成的组件化松散耦合技术,并重点分析了基于多Agent的供应链智能集成框架与智能化决策方法,最后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指出了供应链智能集成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企业知识投资的一个市场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荣  谭君  杜巧荣 《中国管理科学》2003,11(Z1):430-433
学习型企业需要不断地对知识创造和获取过程进行投资,如何进行最优的知识投资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针对大型企业集团中企业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的知识包特点和集团内部子单位之间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的互补特点,提出企业知识投资的内部市场化模型,对于"知识唯一供应者"情况下的简化模型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模型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内跨子单位的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识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8.
企业内部知识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企业中知识只有被员工传播和使用才能充分体现它的价值.探讨企业内部知识传播产生的基础,提出知识势能的概念,并用其衡量个体所拥有的某一特定领域知识的量的大小;分析知识在企业内部得以传播的动力,并对传播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进行划分和描述,进而提出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概念模型;此外,引入系统动力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对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进行量化模型构建,提出3个量化模型.模型描述了知识在经过传播后被知识接收者接受的过程中知识接收者的知识势能变化过程,结果发现知识接收者的知识势能变化曲线主要是由S型增长曲线构成,S型增长曲线可以被划分为3个阶段,并且影响每个阶段曲线的主要因素不同,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适当调整一些因素得到所期望的知识接收者的知识势能曲线.  相似文献   

9.
基于实践论的隐性知识获取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宽久  仇鹏  王磊 《管理学报》2009,6(3):309-314
根据毛泽东的实践论,提出隐性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显性知识指导下的实践.隐性知识是人类通过实践得到的经验的概化,是实践经验与显性知识集成而形成的高度抽象的支持高效推理和快速检索的知识,最后提出用计算机仿真模型来仿真隐性知识的获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组织学习方式与组织创造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知识的基础观理论,尝试从外部知识获取的视角出发,探索组织学习方式与组织创造力之间的内在机理,根据市场知识与技术知识信息偏重的不同,构建组织学习方式影响组织创造力的外部知识获取路径.采用问卷调查收集275个有效的企业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探索式学习通过影响市场知识获取进而推动技术知识获取,最终影响组织创造力的作用路径,利用式学习则主要通过对技术知识获取的促进影响组织创造力,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获取在组织学习影响组织创造力过程中扮演不同的中介角色,探索式学习能更有效地推动外部知识获取,从而对组织创造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汪克夷  齐丽云 《管理学报》2007,4(3):273-278,311
基于文本聚类技术在移动通信行业客户服务文本记录分类中的应用研究,构建了文本分类处理的概念模型。采用集合式表示方法对客户知识进行定义,通过向量空间模型进行文本转化和数据矩阵的构建,提出了TF-MI函数进行特征词的权重计算,利用层次聚类进行数据处理,并通过类别判断的4条准则进行了聚类结论分析和讨论,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文本聚类技术在移动通信行业客户服务系统知识获取工作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伟  游静 《管理工程学报》2008,22(3):141-145
通过建立知识积累曲线模型以及结合模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信息系统整合过程中知识共享程度、系统创新度以及知识获取能力对系统整合时间进度的影响,得到影响因素变化时信息系统整合的时间进度变化趋势以及在知识创新度和知识获取能力不同的条件下,信息系统整合时间进度节约对知识共享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供应链联盟的知识整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核心能力理论的发展说明通过跨企业知识整合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对供应链联盟知识整合的结构框架和特征进行分析,阐述通过专业整合和系统整合把个人知识整合为跨企业结构化知识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产品交易、资产属性和路径依赖性等对供应链联盟知识整合的影响。最后本文对丰田公司的供应链联盟———协丰会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业务流程技术的企业过程性知识获取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企业的知识管理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如何获取企业中过程性知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讨论了知识分类及业务流程技术的基础之上,给出了利用业务流程技术获取企业过程性知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企业知识创造机理的认知心理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知识分类观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灰性知识的概念和知识三分法,指出灰性知识是知识创造过程的重要一环。针对目前企业知识创造理论模型的缺陷,提出了基于认知心理学视角的企业知识创造IMCM模型,并对此模型的一般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知识图谱理论和扎根理论的方法指导,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检索数据库收录的1998~2019年期间,与中国管理研究以及理论构建相关的561篇施引文献和7108篇被引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Citespace V可视化软件,进行中国管理研究与理论构建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主题演进脉络等的可视化分析与研究;并进一步精选了116篇科技文献为样本数据进行三级扎根编码,构建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模型。研究表明:中国管理研究目前聚焦于理论构建范式的研究主题,构建中国管理理论要直面实践导向,扎根传统文化,实现实践与文化的融合,要采用多元科学方法论与方法,辩证地使用实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种基于Multi-Agent的组织知识获取模型框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分析了组织知识获取的过程和Multi-Agent技术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Agent的组织知识获取模型框架,并且还给出了该模型中实现知识获取的关键技术及知识集结方法。依据提出的模型框架,可以容易的实现从个体知识中获取组织知识,有利于提高知识管理的有效性。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了给出模型框架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游静  刘伟 《中国管理科学》2008,16(1):142-146
针对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知识域动态变动性对知识扩散有效性的影响,构建知识域变动形态模型,对模型进行演算得到知识域变动影响下,扩散路径中相关知识域的实际变化形态,从而提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环境下适应知识域动态变动特征的知识扩散路径的时间序列优化策略,以帮助企业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识别知识域变动形态、合理配置项目资源。最后介绍优化策略的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特征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构建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激励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以技术联盟中知识转移方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探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知识转移方特质和外部不确定性对激励的影响以及知识转移方努力水平的影响因素,使用SPSS 16.0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运用线性回归统计方法验证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在知识转移方特质中,努力对产出的影响程度与激励呈正相关关系,知识转移方的风险规避度与激励呈负相关关系,外部不确定性对激励的影响不显著;知识转移方努力水平的影响因素中,知识价值与知识转移方的努力水平正相关,努力对产出的影响程度与知识转移方的努力水平显著正相关,显性激励与知识转移方努力水平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We formalize R&D as a search process for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across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domains.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from a specific domain draw upon a common knowledge base, and as such they share technological content. Moreover, different domains may rely on similar scientific principles, and therefore, knowledge about the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by one domain might be transferable to another. We analyze how such a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 shapes the direction of R&D search when knowledge generated from past search efforts disseminates to rival firms. We show that firms optimally diversify their search efforts, even toward domains that are riskier and less promising on expectation. This is amplified for higher competition intensity, i.e., higher cross‐product substitutability. Our work also suggests that different sources of learning about the domains may have opposite effects on the direction of search. Higher ability to infer the potential of an explored domain prompts the clustering of searches, whereas the ability to learn across domains prompts diversification. Finally, we discuss the technological landscape properties that prompt firms to engage in a sequential R&D search, instead of a parallel competitive 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