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的草帽     
海涛 《老年世界》2008,(11):12-12
父亲的草帽是母亲用麦秸编的。这顶草帽父亲生前一直戴着。虽然草帽没有为父亲遮住一生的沧桑,但父亲的草帽却为我挡住了人生道路上的风雨。 记得小时候,我总喜欢在雨中玩耍,父亲发现了便追出来,把他的大草帽罩在我的头上,于是,我像一个“蘑菇”似的被父亲抱回家。  相似文献   

2.
母亲是韩国华侨,中文程度自然及不上父亲。于是我看到,每封母亲写的信上,都会有一个一个的红笔圈着错别字,那是父亲帮她挑出来的,然后又把信寄回给我母亲。  相似文献   

3.
汇丰 《伴侣(A版)》2013,(9):22-23
读者来信:我是一个8()后,成长在中等城市,各方面条件还算不错。从小到大都在传统模式下长大。由于父亲对我管教很严格,我一直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自控力,大学毕业后没听父亲的话去事业单位,而是在外地找了工作,我不想一辈子窝在一个安稳却没前途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4.
父亲     
谭谈 《老年人》2008,(4):35-36
不觉间,父亲远行六年多了。父亲,人类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钢栓;父亲,世间亲情辞海里的一个叹号!记得那一天,父亲躺在那张古朴的木床上,吃力地伸出一只干瘦的手,像是在向我招手,又像是在向我挥手,更像是挣扎着要紧紧抓住这个他生活了八十六年的人间,不想离去……  相似文献   

5.
《中外书摘》2010,(8):40-42
在摆龙门阵之前,我想先说一两句题外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见一则有关父亲的小故事,标题是《张大千——世界上最富的穷人》。不用往下看,题目就给了我强烈的震撼,我打心眼里赞同、认可这一点。我在青少年时代,跟父亲生活在一起,关于这一点,感受特别深。  相似文献   

6.
马亚伟 《老年世界》2014,(19):20-20
那年,我跟着父亲去赶集。集市上的一种红苹果吸引了我,那种苹果,遍体通红,像小红灯笼一样漂亮。我拽着父亲的衣角,央求他给我买,哪怕是买一个呢。父亲拿出贴身衣兜里的钞票,选了一只最大最红的买给我。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苹果。  相似文献   

7.
王婷英 《老年世界》2008,(24):30-31
在家中我排行老三,是最小的一个。我都记不得父亲长什么样了,在我五岁时,父亲因病去世。  相似文献   

8.
为了父亲,我献身给母亲的情人我出生于1970年,是父母的独生女。记忆中的父亲宽厚仁慈,他在武汉的一所大学任教。在他休息的日子里,总要抽出一个又一个下午陪我在楼前的草坪上玩蚂蚁。每天从学校归来,父亲都是揽下全部的家务,而母亲则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母亲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工人。在我14岁以前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从未红过脸,我对双亲十分孝敬。我们的小家庭是那么的平静、温馨而又幸福。1984年6月,父亲由于车祸卧床不起。最初,母亲为父亲的不幸遭遇落了不少泪,精心地在父亲的床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年后,当医生宣布父亲  相似文献   

9.
父亲已逝多年,但他却是我最怀念的人。妈妈经常说:“你是在你父亲的肩膀上长大的。”这话一点也不假。我从小就喜欢骑在父亲宽阔的肩膀上。我五岁那年,父亲带我去看元宵灯会,满街的人,满街的灯,把漆黑的夜照得五光十色。父亲怕别人挤着我,也知道我人小个子矮看不到灯,便把我扛到他的肩膀上。我一下子长成了巨人,比所有的人都高,各式各样的灯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特别好玩。  相似文献   

10.
去年10月底的一天,我正和家人欣赏为父亲程宽诞生110周年定制的相册,突然收到一份来自故宫的快递邮件。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原来是我写的《忆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的文章刊登在故宫博物院出版的《紫禁城》上。相册、刊物两相辉映,全家欢欣鼓舞,我也大声喊起来:“真是双喜临门。”这不仅让我能告慰父亲在天之灵,也成为我全家人又一份珍贵的精神藏品。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拐杖     
骆明 《中外书摘》2006,(10):25-25
小时候父亲曾让我猜过一个谜语,“生出来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我怎么也猜不出来,父亲哈哈大笑:“那是人啊!”这笑声还在耳边回荡,父亲却已拄上了拐杖。  相似文献   

12.
要强的母亲     
何立伟 《老年人》2010,(10):32-33
我大妹回父母家,才晓得我母亲病了好几天了,人怏怏的,歪在竹躺椅上,打不起精神来。我父亲八十四岁的高龄,遇此情形亦不晓得要如何办,只搓着手,茫然望定我大妹。  相似文献   

13.
1982年冬,父亲的病愈发严重,那时我已经是个有四年服役期的老兵,是图书室的管理员。家里窘到极处时,父母想到了我,想到了部队的医院。于是,我请假回家去接父亲。不用说,父亲是抱着治愈的期望来住院的。在最初的半个月,因为医院比较暖和,他的精神也好,病似乎轻了。那半个月的时光,是我这一生回忆起来最感自慰、最感温馨的短暂而美好的日子。因为,那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孝敬父亲于床头的两周。每天,我顶着北风,走四五里路去给父亲送饭,一路上都哼着戏词或歌曲。  相似文献   

14.
父亲     
父亲满了65岁,按现在的说法,他还是一个“年轻的老年人”。父亲虽然还不算老,但也不得不退出人生的大舞台,缩回到自己的家窝中来。我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式,很传统。母亲慈善得一辈子不说一句重话,父亲严得满脸都是“阶级斗争”。小时候我恨过父亲,恨他做事常常不近人情。比如,我的作业字迹潦草,他就罚我跪在学校的乒乓球台上示众,那时他既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校长。无法否认,父亲的高压政策给过学生时代的我们许多恐惧和烦恼,不能说他的教育方法有多科学,只能说他与母亲的搭配正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张弛有度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该书作者蔡笑晚多年来以科学的教育方式、顽强的毅力和精神。将子女们一个个送上精英之路。培养出了一门5博士的骄人成绩。今年66岁的他经常说:“‘父亲’就是我的终身事业,子女就是我的最大荣耀。”  相似文献   

16.
问:我父亲临终前立了一份遗嘱,他逝后遗留的一套三室一厅的房产,归由我弟弟继承。我们兄妹三人,我弟最小。父亲生前最疼爱我的小弟,与小弟一起生活多年。父亲将最主要的遗产——楼房留给小弟,我们理解。现小弟已按父亲的遗嘱办理了楼房的过户继承手续。最近我们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父亲还遗有一个存折,存折上有15万元的存款。小弟已继承了父亲价值六十多万元的房产,这父亲遗留的15万元存款,他还有资格分配吗?  相似文献   

17.
正日久生情这话放在父亲和我丈夫关系上,同样颠扑不破。我见证了我最爱的两个男性在岁月的磨合中互相接纳包容、互相欣赏扶持、互为精神依靠的全过程。我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不太接受我丈夫,主要是性格差异。父亲是从东北当兵南下的军人,到了南方变身为领导干部,依然是有啥说啥、火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无可选择地来到世上,最无法选择的是自己的父亲母亲。感谢命运给了我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我幸运地落在了这个妈妈怀里,变成了现在的我,  相似文献   

19.
父爱如山     
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倔强的女人,一直以来,我总以为父亲偏袒我弟,不仅没有爱我而且对我十分之苛刻。记得读小学时有一次跟父亲顶嘴后我扬言要离家出走,父亲竟然拿来一条毛巾被塞到我手里后把我推出家门,还有一次和父亲吵起来后,父亲竟然从厨房拿出菜刀对着我叫我快点滚。所以,父爱给我感觉就犹如一座大山压在背上,让我喘不过气来,想拒绝却又推不开,只能无奈地默默接受,对父亲也只能是愤愤不满、耿耿于怀。但后来,  相似文献   

20.
一场车祸将我送进医院后,是乡下的父亲始终陪伴在我的身旁。 小时候,母亲因病去世,是父亲一手将我抚养成人。为了我的成长,父亲吃尽了苦头。他靠给人织篾货,供我念完大学,又拿出多年的积蓄,帮助我在城里买房,娶妻。婚后,我曾多次让父亲搬来城里与我们同住,但他却说乡下住惯了,宁愿一个人清清静静过日子。其实,我明白,他是怕城里的儿媳嫌他,所以宁愿选择乡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