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公意”的正义——卢梭的立法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卢梭的立法思想中,"公意"是立法的最高标准、正义标准和客观标准。理性和超然是认识和发现公意的主观条件。卢梭立法思想的启示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康德和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启示;二是对现代立法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孙鹏 《兰州学刊》2000,(2):36-37
在康德之前,人们认为人是自然和欲望的奴隶。康德却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论证人是自然和自己的主人,把理性作为建立他的思想大厦的基础。“人是目的”命题的提出,则是他思想中最具有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是他批判封建社会、呼唤人类尊严所发出的时代呐喊,在西方人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人为自然立法在认识领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康德强调人在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人是认识主体,而作为认识对象的现象则为客体。他认为以前人们一直把认识看作主观应当符合对象的观点是不对的,相反,对象只是在人所固有的先天感性、知性和理性形…  相似文献   

3.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以目的论和解了其理论中人为自然立法与人为自身立法的冲突,实现了自由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完成了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在生态危机的困境下,康德目的论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先验想象力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中一个颇为复杂的本体论问题,海德格尔、齐泽克等哲学家都有专门论述。康德的想象力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与第二版中存有差异和矛盾,这一点被海德格尔认为康德从激进的维度后退到了传统的形而上学。齐泽克同意海德格尔的看法,但是认为康德所惧怕的激进维度也是海德格尔所惧怕的人本体的"自由深渊"——先验想象力的分散力。这种先验想象的分解力,在齐泽克看来,就是拉康所谓的"原质",也就是德国古典哲学中一直存在的、作为理性基础的、被压抑的否定性。  相似文献   

5.
张剑抒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5(1):301-302
康德对人的理解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方面。一方面,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与自然物不同,人具有总是试图超越自然的必然性而追求超验本体的性格,人自身具有绝对完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同时还现实地处在时间、空间中,人的生存是有限的,人在现实中总是不完善的。这种人的二重性存在就是康德自由思想理论建构的逻辑前提。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和《实践理性批判》中主张,作为一个行动者,我应当遵从道德法则的要求。康德思考“我应当做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时,也思考了“我事实上能够做什么的问题”。康德强调人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与动…  相似文献   

6.
理解"知性为自然立法",需从如下三个方面阐明:其一,知性的独特性在于其构成性,知性直接与知识相关,感性只提供杂多表象,为知性提供思维的材料,理性是关于"知识的知识",而与经验对象无关。由此说明为何是知性而非感性或理性为自然立法。其二,"自然"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知性为自然立法"不能仅仅从知性为认识(知识)立法的角度理解,更重要的是知性为一切可被经验的认识对象(现象)立法。"自然"与"经验对象"是统一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就是为经验对象立法。其三,关于知性如何立法的问题,直接关涉知性范畴提供规则和先验想象力的生产作用,人通过感性提供杂多表象经由知性范畴依据自身规则统合表象形成对经验对象的认知,即"感性提供表象——先验想象力——知性范畴统合——经验对象"。  相似文献   

7.
实践概念在近代辩证法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的意义,它是康德以来的新理性主义(即辩证法理论)哲学立论的关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论也正是在这个关健性问题上批判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遗产,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和建立其上的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但是,这个问题在我国哲学界论述得还很不够,许多人甚至根本忽视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论述一下马克思主义在辩证法理论上的这个转折,以便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一、黑格尔哲学中以实践为核心的总体性理论及其局限在黑格尔之前,康德把理性的最高意义表述为消极意义的辩证法;康德之后的费希特、谢林哲学则从积极的意义上探讨理性,从活动,从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结合方面讨论理性。初步完成了从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变,继费希特、谢林之后,黑格尔系统地研究了理  相似文献   

8.
康德在对传统的一般形而上学进行批判时,划定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范围,人们超出这种规定性所认识到的形而上学的对象是"诡辩的假科学";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为人们研究和批判的对象划定了界限,即以人的实践为前提的人类自然,若跨越这一界限去探寻在人之外的纯粹自然,则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困境。但是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又有所不同,康德是以不可知论和二元论为出发点以建立新的道德形而上学为归宿,而马克思则要抛弃任何先验的和超验的形而上学,可见,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宝库中,有关认识论的理论是丰富而珍贵的。我们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时自然会首先想到《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专著。诚然,不研究这些文章便无从掌握毛泽东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但如果把注意力仅仅局限在这些文章上则是远远不够的。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不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理,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以及从理性到实践飞跃的辩证过程,而且形成了一套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这种科学的方法贯穿在他的理论活动和革命实践之中,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则被概括为认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立足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马克思“人化自然”范畴和“存在”论基础上的海德格尔“世界”范畴更显示出二者之间的可比性.有必要在技术的视阈下从唯物主义的向度、世界范畴的意蕴和技术异化的指向三个方面来深入分析这两种思想的异同,以彰显其思想相互交流沟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立法的人性化趋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权保护的时代背景下,立法的出发点是最大程度上保护人的权利,人权保护下的立法理性也处于调整中,立法者基于理性制定的法律规范应愈来愈被不断调整以接近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性越被道德渗透,人性越贴近社会和自然,立法则是创造合乎人性的法律环境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2.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比较多地论及了被西方思想传统一向贬低和遗忘的技术和艺术,我们将之统称为"技艺"。通过充分挖掘康德技艺概念之内涵,可以将其自由与自然的二律背反进一步具体化为"人为"与"自然"的矛盾,现代主体凭借无处不在的理论―技艺性人为建构,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人的真正自由包含着人为与自然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人的自由之根本有限性的表现。蕴藏在康德思想中对技艺之技术和艺术两个环节辩证关系的揭示,在承担由现象到本体过渡之重要任务的同时,为我们指出了克服片面的人为和自然而通往自由的道路,对于解决现代人生存危机及人与自然的矛盾极富启发。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刻意误读,意在寻求康德对他提出的存在问题的支持。本文通过“互文性”的解读,试图展示海德格尔把康德关于“先验想象力”这一批判哲学的“变调”,铺展成关于存在论题的“基调”的整个思路,说明了海德格尔实质上割截了“人是一个能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物”这一完整的康德式命题。  相似文献   

14.
从维柯到康德:前马克思时期的文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力之 《社会科学》2007,1(11):122-134
文化哲学发轫于18世纪,首推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质疑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时,维柯在《新科学》用"人类的形而上学"或者"人类心智上的形而上学"概念,以对抗科学理性的形而上学,创立了事实上的文化哲学。此后的康德认为,理性胜利的思想要远远高于只关心人的自然生存的本能。自然本身不包含人类事业的理性构造,达不到真正的"人"的目的。使人从自然物过渡为一个理性物的中介就是文化。康德关于文化的思考是从自然与社会之关系着眼的。康德的文化哲学理念是以人的社会性(类特性)为中心的。18世纪是"文化史观"的世纪,马克思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新世界观的基础上批判地接受文化过程对人的形成意义,以及如何使之更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为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活动,由此将康德为形而上学奠定的基础归结为先验想象力。但是,康德由先验想象力到统觉的退缩和未能阐明认识有限性的存在论后果,显示了此一奠基的不牢靠性。由此,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出发,实现了形而上学奠基的置换——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为形而上学奠基的关键在于具体澄清作为时间性的操心。海德格尔通过源初时间性建构起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从而完成了此在形而上学的奠基。海德格尔所奠基的这一形而上学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将哲学的使命规定为对人的"实际生命"的关涉。  相似文献   

16.
青年马克思的道德哲学受到康德伦理学的强烈影响,但马克思自由概念的提出,使马克思实现了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真正超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一个具有现实历史性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超验的形而上学范畴.自由自觉的活动使马克思在价值论的本体根据上扬弃了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而在价值目标上超越了康德"人是目的"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7.
福柯与理性批判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启蒙运动的最大精神力量不在于抛弃了信仰,而在于确立了一种真正基于宗教之上的绝对不变的理性的信念。福柯继承了由尼采开创和海德格尔追寻的理性批判传统,关注并批判了启蒙运动的消极影响。作者通过对福柯与康德、尼采、韦伯、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在理性批判问题上的共识与歧见的分析,肯定了福柯理性批判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明确拒绝“启蒙运动的敲诈”,即你要么接受合理性,要么陷于非理性的泥潭,这种非此即被的二元思维方式,并进一步指出人类的认识、思想和现实活动都包含有理性与非理性两个因素,它们各有其功能,其价值体现于二者的相互弥补。文章还评价了哈贝马斯—福柯争论的理论实质,认为福柯批判理性,并不是为了否定理性,而是要提醒人们关注理性膨胀的恶果。  相似文献   

18.
将康德与海德格尔放在一起加以讨论,不只是想表明海德格尔的思想与康德哲学有密切的关联。要做到这一点,也许不算十分困难。因为,海德格尔直接以康德哲学为研究主题的著作就有:《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康德的命题:存在不是一个真实的谓词》(这是《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事物之追问:康德先验规律的学说》。此外,在其它著述中,海德格尔也多次提到或暗示到康德哲学。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海德格尔和康德这样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之间,哲学问题是如何演进和消解的。具体说来就是:海德格尔对康德哲学中的哪些方…  相似文献   

19.
康德哲学中的时间问题,过去一般仅限于其先验感性论的阐述来理解,实际上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分析论中,康德通过图型、“主观演绎”中的直观和想象力等概念深入探索了我思统觉活动中的时间意识问题,并引发了一系列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重要观点和矛盾。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本世纪的思想大师都注意到了康德先验自我学中的这一问题,并受其影响而开辟了哲学新境界。本文侧重于康德本人的思想,对自我和时间的关系问题提出初步讨论,并提示对人类环境危机和道德困境的哲学关注。  相似文献   

20.
康德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决然二分,而黑格尔则将这两种理性看作是同一个理性的不同发展阶段,他们两者关于理性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对实践理性的不同界定上。黑格尔将实践理性分为三个阶段:快乐与必然性、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界进程,他认为后两个阶段即是康德的实践理性,并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批评。在黑格尔看来,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这两种理性,在理性的第三个阶段——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中,并最终在社会和国家中实现了完全统一,使理性获得了其真实的客观现实性,从而过渡到精神这一意识的最高环节。文章即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为主要文本依据探讨其实践理性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