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媒体不仅是社会的“传声筒”,而且还应发挥“瞭望哨”功能。舆论监督对社会具有危机预警、维护规范的重要价值,堪称媒体的天职。舆论监督的原理在于大众传媒的“公开性”。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应多取其建设性,努力避免“扒粪揭丑式”的监督取向,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体制和媒介体制决定的。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可以使媒体的功能得到充分释放,也有助于养成记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发挥建设性,要求新闻媒体围绕各级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事务开展舆论监督。同时,监督报道还应恪守新闻采访过程的“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司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一方面有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消极影响,而这一张力在司法制度尚不健全却业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的中国而言,尤为明显。分析近两年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的"于欢案"和"昆山龙哥案"发现,舆论监督既呈现出提高司法运作效率,推动个案进展、促进司法公开和公正,纠正司法不公、节约司法成本,减轻当事人的身心伤害、引发司法反思,推进法治进步等积极作用,又存在着舆论监督过界,干涉司法审判、舆论监督的"情感宣泄"挑战司法活动的"理性认知"等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从舆论监督的限度、司法实践的过程以及公众理念的引导这三个维度着手,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探寻舆论监督司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础功能,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权利与义务。新闻工作者应该充分运用好这份权利,为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增添一份自己的力量。笔者针对舆论监督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并阐述了舆论监督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要求,希望有助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新闻舆论监督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玉萍 《社科纵横》2010,25(11):131-133
新闻舆论监督在传达人民呼声、保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促进以法治国、遏制腐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能起到其它监督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新闻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社会稳定、正面宣传为主以及其它监督等方面的关系,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李谦  范珞 《学术交流》2003,(4):158-160
准确的定位是新闻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受众因素对媒体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新闻媒体要做到定位准确、风格鲜明 ,就必须对受众群体做细致的分类研究 ,引用受众的细分原则 ,使其在新闻传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三、对社会学现象及其本质认识方法的思考社会学是一门解释现象的科学,它是以社会现象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作为研究基础的。十分明显的事实是,我们对于一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不是趋向统一了,而是越来越分化了。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用于解释这一社会现象的社会本质因素的多元性,而且在于对这些所谓本质因素认识上的多元性。这似乎不是件好事:当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因素对某种社会现象都发生了作用影响,那么对这种社会现  相似文献   

7.
新闻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具有公开、公共性,因此通过对社会的不发乱挤行为的揭露,有助于问题得到解决。新闻媒体所拥有的公开传播的影响力,是其监督作用的源泉。本文将就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展开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法律关系的理论研究,是研究和制定舆论监督法的总体框架的基础和必由路径,也是深入探讨我国舆论监督法治化的基石。我国舆论监督法律关系即我国舆论监督法在调整新闻媒体与政府、公民、法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新闻媒体、新闻记者、政府、公民和法人是其主体;物、行为和智力成果是其客体;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是其内容。  相似文献   

9.
关于社会主义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问题,是近期国内思想政治理论界都在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讨论研究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必须重视监督作用。监督有多种形式,如群众(?)督、专门机构监督、舆论监督等等。目前在我国、监督要加强,舆论监督更需要加强。舆论监督在多种监督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影响最大,时效最快。报纸新闻是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0.
“春秋决狱”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秋决狱”即“经义决狱”。这是产生并盛行于汉代的一种特殊的司法审判方式。这种司法审判方式在定罪、量刑时完全不依据法律的规定,而是依据儒家经典著作中的某一条语录,乃至从某一条语录中引申、阐发出来的思想原则作为标准。在当时经常被引用的著作主要是诗、书、易、礼、春秋,所谓“五经”,其中又尤以《春秋》为主。这种特殊的司法审判方式对于当时以至后代的封建立法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为什么这种审判方式会产生、盛行于汉代,仅以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或立法指导思想的变化作为解释是不够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应当将其置于…  相似文献   

11.
陈月生 《社科纵横》2006,21(12):115-118
新闻媒体在国外社会生活中强有力的影响,使各种社会势力不得不正视它的存在和力量,国外政府更是不得不想方设法与之周旋。但是在周旋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新闻媒体施加影响的一套规则,以调节和控制新闻的质量、数量、流向和导向。主要体现在政府首脑控制、政府机构控制、议程设置控制等控制机制以及事后的新闻检查、战时新闻检查等限制措施,这些控制机制和限制措施,遵循的原则是确保新闻舆论符合“法律”,符合政府的利益与社会秩序等,这导致新闻往往难以做到公正、客观。  相似文献   

12.
《探求》2017,(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偿新闻现象愈演愈烈,逐渐衍生出有偿不闻、新闻敲诈等负面情况。"陈永洲事件"和"沈灏案"的曝光,让有偿新闻现象越来越多披露在大众面前。随着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和整个社会利益分化趋势的加剧,信息作为商品在媒介市场上的不规范交换,即"新闻寻租"行为,便成为有偿新闻的本质。本文尝试探讨新闻寻租的环境因素,分析其发展趋势,并尝试提出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周利 《江右论坛》2007,8(8):51-53
现场是一切新闻之源,也是媒体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土壤.现场报道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接向观众报播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电视现场报道要求媒体工作者具备相当高的业务能力,本文从五官并用观察、提炼主题、话筒采访、"抓抢"拍摄、成章报播、把握整体等方面通过理论和案例阐述了现场是造就"全能"媒体工作者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刘勤  谢静仪 《创新》2014,8(5):19-23
广东南海谢村"无人售菜"现象持续30余年。作为一个多元社区,这一现象的长期维持源于生人熟人化的机制,并形成村社舆论监督,沉淀为社区的新传统。多元社区的信任维系机制为缓解社会转型的信任危机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杰 《江右论坛》2007,8(6):44-46
现场是一切新闻之源,也是媒体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土壤.现场报道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接向观众报播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电视现场报道要求媒体工作者具备相当高的业务能力,本文从五官并用观察、提炼主题、话筒采访、"抓抢"拍摄、成章报播、把握整体等方面通过理论和案例阐述了现场是造就"全能"媒体工作者的土壤.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主体问题是舆论监督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就公众在舆论监督中的主体地位、新闻媒介是不是权利自授以及"二元结构"问题,与周甲禄先生《论舆论监督的主体》一文进行商榷,并澄清某些分歧,以期深化对这一理论问题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17.
马红霞  高曼华 《社科纵横》2008,23(6):125-126
形象资本这一词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当今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内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对于其概念也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而凸显出来.随着市场竞争要素的多元化.形象资本作为一种新型资本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要揭示形象资本与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的关联,从而在社会学领域对其给予崭新的含义界定.  相似文献   

18.
浅议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小荣 《社科纵横》2006,(10):175-176
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体,让大众去议论和评说社会上不公正的人和事以及现象,使之改过或醒悟,把正确的观点告诉人们,把错误的东西揭露出来,使真理和正义伴着人们生产和生活,让真善美充满阳光。  相似文献   

19.
今天,新闻策划已越来越受到新闻办体的重视。但与此同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它也一直不断遭到社会各方面的非议。个中原因除了理论认识上的分歧外,还在于当今国内新闻界在新闻策划的具体运作中存在不少误区。因此,无论从工具理性抑或是价值理性的角度公允地审视新闻策划,校正其所存在的误区,对于引导新闻媒介健康发展,提高新闻传播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新闻策划的技术特征所谓新闻策划,是指编采人员为了更好地配置新闻资源,获得最佳新闻效益而在新闻业务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谋划、设计和操作。其实,新闻策划现象无…  相似文献   

20.
新闻舆论监督应把握的“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指出:“新闻宣传工作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重视对社会舆论情况和群众思想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舆论监督。”通过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那么,如何肩负这一使命,反映群众的呼声,充分发挥舆论监督“针砭时弊、激浊扬清、除恶从善、弘扬正气、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的作用”?[1]我们认为,关键应把握好监督的公正性、适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本文就此作以如下探讨。一、公正性: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众所周知,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监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