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右商帮"曾经在中华经济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其兴盛主要是因为交通、资源、技术、人口流动四大优势。然而历经五百年活跃后"江右商帮"走向衰落,主要原因则是"丘陵现象":收而不放,多而不高,平而不奇,散而不强。新时期重塑赣商,应大力打造"名山效应",使赣商精神融进江西人的血液,无人不具,无处不在,则赣商重振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2.
袁青 《学术探索》2014,(9):7-12
《老子》"德经"首章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当解释为"上德"所以"有德",是因为它不去外部寻求"德",而"下德"所以"无德",是因为它是依靠外部手段而寻求"德"。这种解释可以使得"德经"首章文意连贯,解释"前识"一句为何出现在此章。我们发现老子"德经"首章的思想与孔子、郭店竹书《五行》、孟子等人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反映出老子思想的影响。通过对《老子》众本"德经"、"道经"次序的探讨,我们发现"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次序可能出于战国时期述老学派之手,而"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次序可能出于西汉易学家,"德经""道经"次序的变化突出了《老子》思想对于先秦儒家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3.
嵇康生逢魏晋乱世,在"越名教而任自然"、"行不违乎道"的形上追求中,渴望达到"任逍遥"的精神境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却提出主体应在"畏死"的设定下拯救自身于俗世的"沉沦"之域,人只有"诗意地栖居"于"共在"的现实世界,才可在"返乡"之终途走向"主体澄明"之境.二人的形上追求与栖居选择异同共具.嵇康直面死亡的从容与海德格尔畏死而生的超越使"向死而生"被证明为哲学的永恒.  相似文献   

4.
附魅与神化——对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反思(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20世纪中国作家几乎走下神坛而"祛魅",但唯有鲁迅是例外.文学批评界一直在为反对"神化鲁迅"、还原"人间鲁迅"而不懈努力,可是并没有真正彻底去除"神化鲁迅"的倾向,而是对鲁迅进行另一种形式上的"附魅"与神化.具体体现为:批评鲁迅的非学理化倾向;反批评一定程度上的非学理化倾向;现行大学文学史教材,不对鲁迅创作不足作出辩证评价;夸大鲁迅思想家的一面;和其他经典作家相比,学术界不谈或少谈鲁迅文学创作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在古文化中,昆仑山上的西王母有"不死药",昆仑山文化中的"不死"观念与此相关。而这"不死"观念的形成又与"蛇"有密切关系:古人认为蛇蜕皮不死,可以重生,有着"不死之身"。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大多是"人首蛇身",正反映了古代蛇"不死"的信仰。这种信仰发展至后来,连西王母的形象也带上了"蛇"的影子。  相似文献   

6.
关于《美学》的答辩——与张法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法先生与我的分歧,首先就体现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第一,我认为实体性的美的本质并不存在,美的本质问题应该转换为审美的本质问题;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他的美学研究是从美的本质问题出发的;第二,我认为审美的本质问题可以言说,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不可以言说.在审美超越性问题上,我认为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因此"美"不在现实领域,而在超越现实的领域.而在张法看来,只有现实的才是真实的,而超越现实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真实的.张法批评我的美学体系"无学","无史"、是"后现代间性拼贴",主要是因为我的美学的哲学基础不符合他的观念.而我的美学体系,综合了现代哲学、美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成果,并且进行了独立的创造.至于它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7.
择取正确的"论域"是保证"法学科学性"成为一个真问题的必要条件。在正确的"论域"中,"法学科学性"问题不必然真且不必然假;只有如此,关于它的讨论才是有效的。具体来看,在"人文研究"或诠释学科学观的论域中,有效法律规范的内容证成问题无法在方法论层面得到妥善解决,或者说,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法教义学——的法学不具备获致科学性的可能性。在后实证主义科学观的论域中,法学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社会实践、一种语言游戏、一种生活形式的维度而同等地属于科学。在这两种论域中,"法学具有科学性"命题的逻辑值一个必然为假、一个必然为真,都不是讨论"法学科学性"问题的正确论域。只有在实证主义科学观的论域中,法学要么在根本上不可能是科学,要么必须按照自然科学的范式塑造己身而获得科学性,且后者的努力也不必然成功,因此是保证"法学科学性"之讨论能够有效的"论域"。  相似文献   

8.
陈德玺  朱波 《理论界》2010,(11):30-32
马克思社会形态问题成为一个横跨三个世纪的公案,而"三形态"还是"五形态"时至今日也无统一说法;而笔者要表明,第一,"三形态"与"五形态"不是绝对的对立物。第二,"三形态"与"五形态"是方法与结论的统一。第三,在内容上也是统一的;对于苏联教科书必须承认它确实存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但问题不完全在教科书上,而是在我们的方法论上。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正在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路径、方法和未来发展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挑战。然而,对于以各种算法为基础的大数据而言,在其数据收集、处理和应用中,也出现了相应的不正义伦理议题,亟需社会科学研究者进行深入思考。所谓的算法不正义,指的是在大数据的知识建构过程中,社会不同个体或团体,在大数据资源的占有、使用和分配上出现不平等,从而导致在数据资源的"代表性"、"用户画像"、决策支持、行动干预等不同维度上出现不正义的情形。在大数据收集、处理、应用的过程中,算法忽视或者无法甄别数据来源,传输和使用过程中对某个区域范围内总人口中特定人群的优待或者排斥,从而导致数据本身所蕴含的不平等被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大数据的计算结果之中,这种计算结果有可能反过来进一步加剧原本不同人群在数据资源分配和再分配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基于算法的大数据不平等和不正义。为了解决这些算法不正义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诸如"促进平等的数据倡议"的行动方案,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出现了公民自发的"量化自我"运动,以有意识地应对因大数据及其算法而导致的不平等和不正义。  相似文献   

10.
张申府的知识体系是彻底的科学知识体系,而其哲学体系又是一种价值哲学体系。这种价值哲学体系可归纳为不平衡的相对价值观。在不平衡的阴和阳的规律作用下,形成不平衡的宇宙状态。虽然宇宙存在着不平衡,但一直维持着并安定于此不平衡状态而生成进化。人要效仿之,针对世界上的不平衡积极地加以调节,才能达到心理上、生活上的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活着"的状态上,也即宇宙与人类本来的自然状态。人们必须按照所处的环境活在本来的、充实的生活状态中。  相似文献   

11.
跳出劳动价值论再看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跳出劳动价值论,就是跳出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理论的逻辑和结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创立的价值理论所以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资本"价值论、"技术"价值论、"管理"价值论,或者是"生产要素"价值论,是因为马克思站在工人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资本等的立场上或生产要素的立场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并不意味着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跳出劳动价值论后,再看劳动价值论,其理论应该发展成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价值论。  相似文献   

12.
龚自珍性格与学术中的近代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全顺 《学术论坛》2005,1(6):127-131
龚自珍的"狂"、"怪"、"呆"人格特征是在传统社会面临崩解、西方文化之山雨欲来冲击下形成的,是开风气之先的先进人物的"异端"符号。儒家文化的衰落与中西文化冲突的新时代召唤着在社会大变革中的传统型士大夫向近代知识分子型的转化,龚自珍是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反映在学术思想上,他毅然"烧尽虫鱼学",由汉学考据转向经今文学,而又不谨尊常州学派之家法,学主兼综,不立门户,反对荒诞迷信而具有近代科学色彩,确立了"通经致用"的治学大旨,"甘作东京卖饼家"而"慷慨论天下事",开近代风气之先,并将学术重心由经学转移到史地之学,"标志着嘉道之际学风转变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与俄罗斯社会转型模式的比较,旨在追寻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俄罗斯"突变性"社会转型模式生成依据在于其特殊的历史传统、社会基础及经济制约所导致的利益转移的公开化而凸显的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协调失效。在形式上表现为体制的急速转变而导致政体的非连续性、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导致的社会严重分化以及国家社会与个人关系的改变而导致的利益矛盾外显化。在实质上是其发展道路上的"西化"与治理体制的"东方化"矛盾即历史上固有的发展路径间断性、跳跃性轨迹的真实表达。与俄罗斯不同,中国的特点是避免利益矛盾激化,利益转移比较隐蔽,因此利益再分配格局中的不公平现象不很凸显。"中国经验"宏观表现形式为四点:利益动机的普遍认可;普世性理论的放弃和灵活的制度创新;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和有机结合和利益分化与整合的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4.
卢有才 《船山学刊》2013,(2):98-104
张载认为,"梦"是人在形体闭合、气专注于内的情况下而产生的精神现象。"梦"是魂交而成,梦中景象缘起于已有的认识、习惯和心理。"梦见周公"是孔子的理想和志向,因为周公是他最敬服的圣人之一。孔子晚年已入圣人之境,在认识和修养上达到了极致,其心如太虚,其性归天性,其行合中道,其命顺神化,与天为一,不思不勉,从容中道,从心所欲不逾矩,动则与周公若合符节,故而"不复梦见周公"。  相似文献   

15.
赵新 《东岳论丛》2008,29(1):157-159
在很多人看来,主张"人之性恶"的荀子在治国理念上似乎应该是与法家一样,是一味"务法"而不"务德"的。其实不然,在荀子眼里,法与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道德的;法与礼不是对立的,而是礼的一个延伸。德与法之间的间隔被打通了,于是乎,一方面,荀子的思想因此而与法家表现出了本质的不同;另一方面,也使荀子的德治理论较之孔、孟而有了更加丰富而完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我国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十倍"的惩罚性赔偿,该规定在理论上得到了交易习惯、立法学以及法解释学的支持.然而在适用上,还存在食品消费者概念不明晰、食品生产经营者概念混乱等问题,应通过法的体系解释和文意解释予以厘清.同时十倍惩罚性赔偿不应当以"支付价款"为基数,而应当因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购买商品的价款"为基数.  相似文献   

17.
强化合议庭职能已提出多年,但这些探讨多停留在对"审者不判、判者不审"、"一人审、二人陪"等现象的批评和对"还权于审判组织"、"实行合议庭负责制"的倡导上,而鲜有从机制上系统提出改革和完善合议庭制度的思路,这是多年来合议庭改革进展不大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就如何改革和完善合议庭的组织形式、内部运作机制、外部监督机制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合同履行障碍"事实构成进路"不可能统摄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所有的履行障碍形态,将原来用于填补法律漏洞的积极侵害债权、缔约过失责任与交易基础的丧失这些判例制度法典化,仍不能克服其本身内在的缺陷与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种较理想的能覆盖全部障碍渊源的进路即"法律效果进路"应运而生.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在选择合同履行障碍"法律效果进路"时,完全可以以"义务违反"和"不履行"的复合标准为连接根据,即在一级层面上采取"义务违反"和"不履行"的"法律效果进路",而在债务关系的二级层面上完全可以建构规制给付不能、迟延给付、加害给付与保护义务侵害的多重体系,以顺应现代债法发展的主导趋势和开放潮流.  相似文献   

19.
许德楠 《江淮论坛》2002,(5):101-105
"竹林七贤"是著名的名士群体,但千余年来"七贤"在品格上屡遭物议.因之就有"七贤"到底"贤"也不"贤"的问题.本文认为七贤只存在于一个精彩的历史瞬间;而这种瞬间也是永恒的.文章并分析了"七贤"的时代的、风气的、群体的和个体的存在特点.  相似文献   

20.
"复故爵田宅"诏表明西汉继续秦朝授田制,刘邦时代不存在授田困难问题。《二年律令》是现实施行的法律而非"一纸空文";汉文帝"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不等于在制度上废止授田制;汉武帝"田宅逾制"之"制"是汉初旧制而非武帝新立之制。郑玄"汉无授田之制"有其特定含义,均不足以否定西汉授田制的存在。西汉授田制系因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非因某一位帝王的某项政策而废止,更不能因为土地兼并而否定《二年律令》授田制的历史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