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学界关于20世纪20-40年代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现状表现为:20年代的研究,主要围绕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而展开;30年代的研究,主要围绕儒家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等展开;40年代的研究,主要围绕张东荪、张君劢、吴景超等思想家的社会主义思想展开.未来的研究应该朝着如下方面继续深入:加强关于自由知识界中"社会主义"的概念认知问题的研究;努力从知识精英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走向大众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加强对20世纪40年代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欧洲的环境伦理学研究源远流长。英国19世纪的动物保护伦理开启了现代动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的思想先河。在20世纪20年代倡导敬畏生命伦理的史怀泽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挪威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生态哲学研究是当代欧洲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直接推动者。20世纪80年代,英国成为欧洲环境伦理学研究的领跑者。在挪威与英国环境伦理学学者的推动和引领下,欧洲其他国家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洲各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欧洲的环境伦理学研究进入全面繁荣时期,贡献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与思想观念。关注动物正义与气候正义是欧洲环境伦理学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与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接班人思想的发展与演化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酝酿阶段(1921年到20世纪50年代初),使用"类接班人"概念阐述接班人的重要性和条件要求;提出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明确使用接班人概念,提出接班人思想的基本框架;扭曲阶段("文革"期间),接班人思想产生扭曲,选拔方式和培养方式出现偏差;修正和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矫正接班人培养方式,提倡接班人梯队建设;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继续创新接班人条件要求和培养方式,大力推动接班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国外语言教师认知研究的焦点是教师知识、教师思想和教师信念,以及它们和教学实践的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外语言教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模式是课堂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但这个时期已出现了对这种教学模式研究的转变趋势。Jackson的研究被认为是研究教师和教学过程转变的标志。基于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所建立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见证了以教师认知为基础的研究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思想和信念是研究的重点。继而,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教师认知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道纯以"中"来论说内丹学理,"中"是其内丹思想的核心。李道纯的"守中"思想涵具存体摄用的心性论和致虚守静的修炼论的双重意蕴,在此基础上李道纯以"中"之体用来晓示内丹学的"玄关一窍"。由此,李道纯的内丹"中"论构建起以"中"统摄内丹心性论、内丹修炼论和"玄关一窍"的独特的内丹学理论形态。但"中派"的划分仅出于分类丹法的需要,在学理上并不具有实质的意义,必须具体分析中派代表人物的丹法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学者散文"的崛起与命名,以及20世纪散文创作实践都为以主体的"职业身份"类别为研究视角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同时以"职业身份"类别为研究视角,散文文体存在着带有共性的话语倾向:学者的散文侧重学识、思想与智慧的自主表达;诗人的散文侧重意象营蕴出的诗情与诗意外化,小说家的散文则呈现出个性化生活叙事的客观传神描写、思想张力与精神极致的追慕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三个代表"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长期思考后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其基本线索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是"三个代表"思想开始萌芽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三个代表"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第三阶段从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是"三个代表"思想最终形成阶段.第四阶段从2001年"七一"讲话至今,是"三个代表"思想继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刘庆元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140-143
过往的翻译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翻译文学研究成为一部断代史。20世纪20年代初期,多个文学团体的相继成立及各种文艺刊物的加盟,拓展了翻译文学的新局面。东欧、北欧的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名著介绍,形成了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以政治意识和人本主义思想为取向的20世纪20年代的翻译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翻译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戴莹莹 《学术论坛》2012,35(10):89-93
"佛教文学"是现代学者将各种零散偶然的并不一定有内在联系的文本整合而成的一种文学形态。这种考古式发掘、阐释与对话同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语境密切相关,在此语境中纵观"佛教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佛典译介文学"研究;(2)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敦煌文学"和敦煌"俗文学"研究;(3)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印度文学"研究;(4)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佛教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百年来中国美学的思想既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又大量吸收了西方美学和西方文化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学科发展为视角,梳理反思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四个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学启蒙及其学科创建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美学奠基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讨论为特征的美学争鸣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反思与发展并存期。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必须改变跟在西方现代美学后面跑的被动局面,才能建构起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独特解释力的中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鲁涛  莫志斌 《云梦学刊》2013,34(1):54-58
李达史学思想是李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李达思想众多研究领域中,李达史学思想研究稍显单薄,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集中在李达的唯物史观研究,李达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问题研究,李达的社会经济史研究,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影响研究等四个方面。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阶段是繁荣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不过,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仍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缺乏从史学理论的高度对李达的史学思想进行整体的考察和系统的概括;第二,缺乏从史学近代化的视角来考察李达史学思想的地位;第三,缺乏对李达的史学观和史学方法及其运用方面的研究;第四,缺乏将李达与同一时代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进、吸收与话语建构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研究主要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引进;20世纪90年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处于从文艺社会学到文化研究的转变;21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展开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3.
程蕾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4):95-102
无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文学批评思想的影响,还是分析茅盾自身文学批评思想复杂的发展过程,都有必要回到历史现场,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阶级理论对茅盾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的影响。从1921-1925年间的茅盾文学批评来看,"阶级意识"在其早期文学批评思想中的发展可分为播种萌发、被动灌输、自觉生长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茅盾文学批评思想逐步从"人道主义"转向"无产阶级"立场,开始提倡从无产阶级利益出发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5-13
列斐伏尔作为法国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举世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大师,也是西方后现代理论的"空间化转向"的有力推动者。但迄今为止对他的思想研究仍然处于"广为人知"却"罕为人解"的状况。20世纪80年代之前,列斐伏尔的影响基本局限于法国与德国等欧陆国家,且主要集中在其对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上,此后,他的影响陷入低潮,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从列斐伏尔去世后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其思想的学术影响在英语世界与日俱增,主要是作为一位后现代的社会理论家、人文地理学家、空间理论家乃至于节奏分析哲学家而被接受、关注与运用。列斐伏尔思想命运的激剧起伏,其思想形象与定位的几番改变,一方面反映了左派社会批判哲学理论在西方的艰难曲折处境,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关注现代社会生活与现实历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巨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一 "发展研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它最初出现在欧美,而后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国,以致形成了全球性的"发展研究"热.  相似文献   

16.
程光炜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在新诗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建构起以时间为经、以重点群体与现象为纬的"现代性"述史模式;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入诗歌实际,做深刻的思想阐发;坚持本体立场,形成了带有诗性的研究风格.他的新诗研究在思想和方法上为后来者提供了无限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艺美学学科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文艺美学学科诞生所需要的两个必备条件,即文艺整体观念的形成与现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均完成于这一时期;二是朱光潜、宗白华等在这一时期已开始了文艺美学研究实践,李长之并于三四十年代尝试进行了文艺美学学科理论的建构.港台地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文艺美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是内地20世纪上半叶文艺美学研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学者对于建立文艺美学学科的倡导与研究实践,只是中国文艺美学学科走上学科自觉与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姜明 《阴山学刊》2005,18(2):80-82
邓小平民族经济思想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提出“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搞上去,否则民族区域自治是句空话”;20 世纪80 年代,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提出“两个大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总的说来,英美产品责任归责原则迄今为止依次经历了无责任时代、过错责任时代、严格责任时代以及当前严格责任与过错责任并存的二元归责时代.当然,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上述演变路径不是偶然的,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筑起了"合同相对性"的堡垒,这意味着产品责任归责原则选择了违约责任;20世纪初,随着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公平的重视,过错责任勃兴;20世纪60年代后,保护消费者以实现社会公平成为主导性国家政策,严格责任开始盛行;因为严格责任的单一性,不能适应产品缺陷的衡量标准,阻碍了新产品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产品责任归责原则逐渐过渡到严格责任与过错责任并存的二元归责时代.  相似文献   

20.
颜丽  周洁 《齐鲁学刊》2008,(3):132-135
汉语"连动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是模仿描写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廓清概念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多元研究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