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定和制订在现代汉语中是常用词,使用频率比较高。从当前的使用状况来看,这两个词的运用比较混乱,需要认真地加以分析和刊正。要刊正,先要弄清制定和制订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如果把它们作为两个词,那么它们就是同义词;如果把它们作为一个词,那么它们就是异形词。让我们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的处理: [制定]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 ~宪法/~学习计划/~公社章程。 [制订]创造拟定:~汉语拼音方案。很显然,这部词典是把制定和制订作为两个词对待的,把它们视为意义略有区别的同义词。如果说制定和制订是同义词,那么在书面语言中是不应当混淆的,是不可以交替使  相似文献   

2.
“任何”与“所有”是现代汉语中的两个形容词。在逻辑学中,一般是把这两个词都看作表示全称量词的,特别是在普通逻辑中,更是把它们视同一律:是全称量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若是在一个命题中充当主词的量词,这个命题就是全称命题。  相似文献   

3.
在朝鲜语专业进行汉语的翻译课教学中,常常碰到朝鲜语中《(成句)》这个词如何正确理解,并用汉语中相对应的词汇把它对译过来的问题。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成句)一词当做汉语中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成语”,即如《辞海》中所说的那样——成语是“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这一概念来理解,并把《(成句)》一词对译成“成语”(参见《朝汉词典》)。其实,这种对译是不准确的。要找出正确译法来,就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朝鲜语“成句”的分类及其概念范围。按《语言学小辞典》(平壤外国语大学编)的表述,“成句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形  相似文献   

4.
“同义为训”与“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同义词在语言中的作用汉语词汇的丰富性,表现在“同义词”的丰富上。解释词义的方法,也常常以这种丰富的同义词做基础,在训诂学上形成“同义为训”的体例,即以同义词来做训释词,指明被训释词和训释词之间是同义关系。古代训诂学的专书,如《尔雅》等,首先是把同义词类集起来分列成各条,再从各条中分别采取比较普通常用的词(一般称为“基本词”)来做训释,这就是“同义为训”。郭璞《尔雅序》里所谓“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就是关于同义词的类集、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语法教学中,有必要保留原《暂拟系统》采用的“词素”这个概念及其意义。这是由于词与比词小的语言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把“词素”看作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并把“词索”同“宇”、“词”区分开,对手掌握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是很有帮助的。而主张改用“语素”的概念及其定义的种种理由,尚嫌不足。  相似文献   

6.
一般是把“x 得慌”(如“辣得慌、闷得慌”等)看作“得”字句的。通过对实际语言现象的考察,我们觉得把“得慌”看作词缀,把“x 得慌”看成一个词可能更合适一些。在现代北京话和东北话(都可以归入北京官话,林焘,1987年)中,“x 得慌”中的“慌”只有轻声读法(·huan/·hang/·heng),带有明显的附着性。如果把它看成补语,必然也要相应承认轻声词在轻声附着的结构助词之后仍可以做句法成分,而这在现代汉语语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做”和“搞”是两个近义词,有时也可以当作同义词混用的,它们并无太大的差别,更不用说原则性的区分了。然而,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这两个汉字,就像《三字经》上说的那样:“性相近,习相远”,在不同的社会生活和语言  相似文献   

8.
“地中海”这个词乍一看很像是个外来词 ,因为“地中海”这一事物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有的。其实 ,“地中海”不能算是外来词 ,至少不是纯粹的外来词。首先 ,我们可以从外来词的概念入手 ,看看什么叫外来词。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外来词是这样下定义的 :“外来词是指本民族语言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既然是“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 ,那“语言”又是什么呢 ?瑞士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理论。他指出语言单位是一种由“两项要素联合构成的双重的东西”。这两项…  相似文献   

9.
成语,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成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能有出处。”(《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版)英语成语的构成情况,亦基本如此。英语成语在形式上虽然没有象汉语成语那样多由四个字组成,但它们也有固定的形式,其词序不能随意改变,也不能用同义词来取代其中的一些词;许多成语也有它的典故和来源,其含义往往不能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同义转译”(paraphrase)方法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谓“同义转译”(以上称“转译”)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使某一语句在词汇或结构上转变成另外一种形式。转变后,该语句所反映的基本意义在新转换的语句中保持不变,即保持同一客观真值。“转译”方法在教学中是经常使用的。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正确地运用语言知识。“转译”是一种很有效的课堂训练。另外,我们知道,语言的生成能力是巨大的,有限的语言素材(音素、词汇、语法规则等)却能创造出无数个可用于交际的语言材料。“转译”可以在多个层次上进行运用,既可以在词汇范畴内,又可在语言结构中,同时也可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里先谈一谈“转译”在词汇范畴内的运用。 一、利用同义词进行“转译”训练 同义词就是具有相同意义的词。同义词有绝对同义词与相对同义词之分。绝对同义词是完全等同的。如;motherland和fatherland;scarletfever和scarlatina等。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绝对同义词进行“转译”训练。但是绝对同义词的数量较小,而相对同义词的数量则很庞大。相对同义词具有相同的基本意义,即外延意义,但在诸如内涵意义,搭配能力,风格意义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尽管在相  相似文献   

1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了“流俗词源”这一历时语言现象。本文从汉语实际出发,从部分成语意义的变化观察流俗词源,并试图找出形成流俗词源的原因。就内因而言,有的是因对符号音义结合重新作出规定而变化,有的是跟随词的聚合变化而变化。外因则是对成语整体施加影响的因素,有意义侧重点的偏移,也有成语运用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马氏文通》以后,汉语语法学者都把汉语的词分成九类。这九类词,究其实质,即西方语法的八类词加上实在放不进八类词中去的助词。在中国现代语法学界看来,词分九类,是世界语言的语法通则,是推演语法体系的“公理”,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英语不是有noun么?汉语的“人”、“树”、“山”难道不是“名词”么?英语不是有verb么?汉语的“吃”“看”“跑”难道不是“动词”么?英语不是有adjective么?汉语的“红”、  相似文献   

13.
“视而不见,听①而不闻”这两句古语在现代汉语里已是常用的话了。“视”与“见”、“听”与“闻”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分别?这几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又有些什么变化?这就是本文试图略加探讨的问题。讲到“闻”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变化,还得先谈谈古代汉语中“嗅”与“闻”的区别,以便说明“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不同。讲到现代汉语里“视”与“见”的用法时,还须联系到现代汉语常用的“看”来谈。  相似文献   

14.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两句古语在现代汉语里已是常用的话了。“视”与“见”、“听”与“闻”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分别?这几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又有些什么变化?这就是本文试图略加探讨的问题。讲到“闻”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变化,还得先谈谈古代汉语中“嗅”与“闻”的区别,以便说明“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不同。讲到现代汉语里“视”与“见”的用法时,还须联系到现代汉语常用的“看”来谈。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语言财富”(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是汉语中的精华。对于成语的专门论述,已经很多很充分了。本文仅就“一”字开头的成语作些探讨。一、“一”字的构词功能和词义汉语中的成语,丰富多彩,数以万计。在浩如烟海的成语中,数词开头的成语所占比例最大,而在数词开头的成语中,“一”字成语为数又最多。如《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共收成语3013条,数词开头的成语共有180条,其中“一”字成语就占110条;《成语词典》(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收成语7800余条,数词开头的成语共有489条,其中“一”字成语就占220条;《中华成语大词典》(吉林文史出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中缀?确认中缀的标准是什么?这是语言学界不予重视且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因此,在讨论有中缀的合成词时,各本著作列举的例证和所作的分析总是各各不同的。比如,“马里马虎”“土里土气”等“A里AB”式形容词,胡裕树、林祥楣、钱乃荣几位先生在他们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就把它们看作典型的有中缀的词。张寿康先生的《构词法和构形法》、刘叔新  相似文献   

17.
数词,顾名思义,是“表述数目”的词。人类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数词。数词,除了表述一种数量概念,在语言交流中,还有修辞意义,或用来比喻,或用来夸张等,使语言表达变得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数词的这种修辞意义,不仅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在英语中也可信手拈来。比如:汉语成语“百里挑一”,英语成语是“onein a thousand”。又如:形容人数不多的汉语成语有“三三两两”,英语成语是“by ones and twos”。本文拟将数词在英汉习语——英汉两种语言的成语、俗语、谚语中的种种妙用,略作粗浅的探讨。一、体现数词本义的习语汉语成语“五体投地”,形象地描述了佛教徒对佛祖的虔诚。此处“五体”指两手、两膝及头这五个部位。“五”是取其本义,引申为对人对事佩服到了极点。又如:汉语成语“百步穿杨”,其中的“百步”,  相似文献   

18.
日前,看到一本给同义词归类的工具书,信手翻到“凡例”部分。这一部分举例说明该书在“稳重”这一标题词下收录了十六个词,其中有“庄严”,“宠辱不惊”。①把这两个词拿来与“稳重”组合成一组同义词,实在叫人感到意外。“稳重”的基本意义是人的言行沉着而有分寸,“庄严”、“宠辱不惊”的基本意义则分别为庄重严肃,置得失于度外。这三个词的基本意义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没有相同之处。类似这样的例子,我们在其他书上也能看到,如把“烧毁”和“推翻”、“制度”和“社会”看作  相似文献   

19.
文言虚词“焉”最常见的用法,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指代处所、人事,放在形容词的后面指代比较的对象。清代学者把“焉”的这种用法训为“于是”;现代的学者又进一步称它为兼词。从训诂的角度把“焉”训为“于是”,“通古今之异辞”,当然可以;但按语法学的要求把“焉”定为兼词,却不可不慎重。兼词是汉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它们是历史上的东西,不是后世的人们根据后世的语言习惯“分析”出来的。那么“焉”在历史上是否本来就是一个兼词呢?我们说不是。因为在“焉”的上述用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找不到形成兼词的根据。  相似文献   

20.
成语是人民群众长期习用的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一种固定词组。成语在语言运用中,特别是书面语言的运用中很频繁,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仅要对它的一般特征和用法进行研究,而且有必要对它的个别特征和特殊用法进行探讨。成语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意义的完整性和结构的定型性。所谓意义的完整性,是指成语的意义不是它的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几个成分结合在一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完整意义。比如“满城风雨”并不是说“全城刮着风,下着雨”,而是比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