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训诂学,由于其主要目的是为经学服务的,对于所谓不登大雅之堂的古代口头语词(即俗语词),向来重视不够。清代第一流的训诂大家,如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俞樾、孙诒让等,在这方面都没有留下什么专著。然而俗语词的研究实在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汉语发展史上俗语词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历来的宋代词汇研究多偏重于对雅言的考释,俗语词的系统研究则相对欠缺.通过选取宋代新生称谓类俗语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成词特点及其词义演变原因进行集中分析和深入探讨,可知宋代新生称谓类俗语词的构词方式丰富,手段多样,新词新义的产生及变化是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从敦煌文书所保存的人名中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人们在命名选字时对带有贬义色彩的动植物、指人名词、性质语词以及表示脏物的语词等并不避讳,而是任意取用。这种在命名选字时"不避俗,不避丑"的现象,充分反映了唐宋时期敦煌人在命名时具有强烈的粗野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珍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86-87,76
本文对王士稹笔记小说研究加以梳理,归类述略。  相似文献   

5.
袁文春 《学术界》2012,(12):214-222,289
笔记小说是个含混不清的概念,从它产生到现在已整整一百年,百年间,学术界不断对它进行界定与辨析。由于笔记小说本身的复杂性,再加上研究者解释角度的差异性,因此百年后的笔记小说概念仍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笔者综述百年来关于笔记小说概念的研究情况,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经世"一词源于《庄子》,其意涵在长期使用中经历了数度嬗变,并衍生出诸如"经世济俗"、"《春秋》经世"、"史学经世"、"通经致用"、"经世致用"等具有时代特性的语词。这些语词中蕴含着传统"经世"观念的演变脉络和不同面向,它们既产生于也建构着各自所处时段的普遍知识背景,并参与着各个时代学风与世风的塑造。基于"经世"所作的观念史研究使我们发现,传统"经世"思想绝不单纯指向实用,作为儒家学说的一个核心观念,它在与社会历史的彼此构筑中沉积了丰富的涵义,有待于我们的不断钻研。  相似文献   

7.
方言口语词用字的规范问题吴国忠近年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方言词和口语词的使用渐趋频繁。适当地使用方言口语词,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助于体现作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在方言口语词的使用上普遍存在着用字不规范的问题。同一个方言词或口语...  相似文献   

8.
<正> 声训之用,主要在于探求词源意义和同源词系统。把握住一个语词的词源意义及其同源词系统,对训诂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明晰起见,兹按通古训、考词义、明转语、求名源、知礼俗等五方面举例分述如次。一、通古训我们看古代词书或是经典传注,由于释义方式或具体语言环境不同,它们对同一语词的解释也常常不同。这些不同,除少数误解者外,大多可以通过语音的桥梁而得以贯通。比如:  相似文献   

9.
罗立刚 《学术研究》2003,(7):133-137
唐末五代的笔记小说出现了“志文”的新特点 ,“志文”内容明显增加且相对集中 ,甚至出现了以文坛史料为主要内容的笔记小说 ,这对同为杂体文的诗话的兴起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虽然这类“志文”小说与一般笔记小说在结构上大体一致 ,但以诗文为中心的情节安排 ,则使之具备区别于一般笔记小说的特征 ,并最终导致诗话著作的出现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笔记小说,集汉魏志怪志人小说和唐代传奇文之长,踵事增华,发扬光大,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称得上是登峰造极之作。所以在乾隆间印行不久就风靡南北,几乎家有其书。《聊斋志异》在笔记小说中的地位,足以和通俗小说中曹雪芹的《红楼梦》相颉颃。“笔记小说”一词,是在近几十年才出现的,过去的目录学里本来无此门类。它和历代的“笔记”相近似,两者的区分,大体上说,凡具有故事情节的为“笔记小说”;其随笔散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