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格拉底“美是什么”追问本体,要求一个本质定义作为回答,是西方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希庇阿斯“什么是美的”以指示定义的方式指出美的形态,是中国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前者表现为封闭的终极模式,后者表现为开放的生成模式。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一场问答预示了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对话的不可能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经过语言论和分析哲学的批判,对“美”的思考已经不再是美学的主要问题,当代美学的艺术化和实用化倾向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然而“美是什么”与“美的本质是什么”是应加以区分的两个问题.通过反思西方对美的问题的思考史,并参照中国美学的运思模式,基于本体论的视角,在美学研究和美学学科构建中,“美是什么”仍是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面对“人是什么”这一永恒的命题,弗洛伊德以其“无意识”理论作出了新的解说。尽管他的无意识学说存在明显的局限和偏颇,但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不应忽视的贡献:以反传统的姿态更新了理解“人”的观念;丰富了“人”的内涵,在特定的意义上支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推动了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的研究与认识。  相似文献   

4.
蒋孔阳《美学新论》明确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这个命题经过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实践检验,是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的正确命题,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个命题揭示了美学的人文学科的性质,揭示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其次,这个命题对于自然美这个千古之谜和“啊喀琉斯之踵”给予了科学的解释;第三,这个命题有力地回应了反本质主义,给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从本质、特征、体制即理论、制度、实践三个层面上完整、准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对于我们在工作中消除犹疑和困惑 ,防止出现曲折和失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创新的视角,对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再研究.文章在简要概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和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创新成果.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也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起始阶段,社会主义本质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它们是重合的、统一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化、可操作化,社会主义本质则进一步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化、精确化.这两个方面互相融合构成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完整而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理论.  相似文献   

7.
当前工匠精神已被提升到国家层面,“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逐渐成为开展品质革命的重要助推力。现有研究主要从职业精神、道德伦理、组织文化和价值取向等4个基本视角对工匠精神进行界定,但存在着视角不够全面、层次较为单一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工匠精神研究及其相关实践开展需构建一个整合性的概念框架,即工匠精神包含品质追求、履职信念、职业承诺、能力素养、持续创新和传承关怀等6个维度,它们可从终极目标、业务技艺、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任等4个方面系统地诠释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未来研究可以在该整合性框架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而探究工匠精神的影响前因、作用结果及其边界条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