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致远在创作《汉宫秋》时,对古今诗人的咏史诗有所袭用、借用、化用,从而受到咏史诗创作技巧、创作思路的影响。《汉宫秋》将诗歌与戏剧两种文体打通,使之互融,而《汉宫秋》至可视为以戏剧之框架写就的长篇咏史诗。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咏史诗得到长足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的咏史诗 ,根据有无寄托 ,可分为赋体咏史诗和比体咏史诗两类。曹植的《怨歌行》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较成熟的有寄托的咏史诗。左思的《咏史》八首是这时期咏史诗的一个高峰。陶渊明的咏史诗继承了左思的传统而又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选》咏史诗的类型与选录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文选》所选咏史诗的类型与选录标准进行探讨发现,《文选》中的咏史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叙致本事为主,间杂抒情感慨;以历史为原点,抒怀叹议;以历史为媒介手段,咏怀写志。《文选》选录咏史诗的标准表现为:注重诗作的情感性、现实性、个性化,注重反映咏史诗的发展流变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咏史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形成并且完成了其早期的发展历史。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以颜延之《五君咏》为标志,班固《咏史》所开创的纪体咏史诗传统被打破,传体咏史诗作为一种全新的咏史诗类型登上诗坛,为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五君咏》亦以其精湛的写作技巧和深切的人生关怀,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前此咏史诗或以叙事细碎而致酷不入情,或以情思繁芜而致结构散乱的缺陷,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垂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万里《诚斋集》133卷中,共有四篇定亲启,即《回王敷文民瞻家定亲启》、《定罗氏亲启》和《答罗氏定亲启》、《罗氏定亲启,》迄今未见有人论及。笔者近来发现,这四启所定之亲,应先后分别是万里之二女嫁王庭珪之二曾孙、万里之季子幼舆娶罗氏、万里之长孙女嫁罗如春、万里之长孙泰伯娶罗氏这四门亲事。  相似文献   

6.
《神思》是《文心雕龙》中的名篇,学术界对其关注较多。但是由于该文成篇已逾千载,本来面目早已难见,校勘、注释仍有继续之必要。其中“视通万里”应为“神通万里”;“意”应理解为“情意、情志”。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8.
《左传战纪选》一书是王守谦同志在多年教学过程中编写出来的。该书从《左传》里选出比较典型的大小战例二十篇,进行了注释、翻译和简明概括的分析。全书共二十余万字。这里选载一篇,以飨读者。关于《左传》对战争的描写的论述,参见本刊今年第一期所载王守谦同志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在《国语·越语》的基础上对范蠡有了更全面的记载,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范蠡形象,成为历代文人了解范蠡其人其事的重要途径。诗人们也纷纷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以范蠡为创作主体的咏史诗。以唐宋两代诗人歌颂范蠡的咏史诗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这些诗歌对范蠡建立功业的称赞,对其功成身退的向往等,探讨唐宋诗人对范蠡形象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马嵬》诗千年来烩炙人口,但感觉诗中明显存在问题者不乏其人。细加玩味,你会发现,李商隐 这首“老调重弹”的咏史诗其实说唐玄宗故事是虚,寄自身情怀是实。在他故意露出破绽的诗行里,竟然别有更深 一层意蕴。  相似文献   

11.
 咏史诗从班固到建安诗人,表现出一种图像性减弱和个体情志增强的趋势。班固的咏史诗的特性从正面看是具有较强的图像性。从历史记载来看,缇萦故事很可能是班固经常见到的画像故事,他的诗歌当与之有较强对应关系。到了阮瑀与王粲的咏史诗中,情节的概述似乎不那么被看重,图像性减弱的同时,诗人的情志被凸显。这种倾向在曹植《三良》诗中有最充分的表现,显示出建安时期,咏史诗向抒情诗靠拢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郑欣教授是一位功力深厚、治学严谨的学者,他三十年如一日,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里不断探索,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1989年8月,他的论文集《魏晋南北朝史探索》 (以下简称《探索》)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这本34万字的著作,选辑了作者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论文18篇,其中11篇是关于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的论述,4篇是关于三国人物的论述,3篇是关于农民起义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考证《庄子》版本、篇章内容在历史上的变迁,指出《庄子》"十余万言",系指五十二篇古本《庄子》而言,而今本三十三篇本《庄子》不过650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14.
《汤誓》是汤伐夏桀时的誓师词。在西汉《今文尚书》里是第五篇,列为《殷书》第一篇;东汉古文本仍为第五篇,但称《商书》第一篇;在今所见东晋伪古文本里列在第十篇,仍为《商书》第一篇。其情况详后面的讨论(一)、(二)。  相似文献   

15.
《南宋杂事诗》和《明史杂咏》是清代雍乾时期两部重要的咏史诗专集,《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是南社刘成禺记载袁世凯帝制史事的咏史诗专著。《洪究纪事诗本事簿注》是在前二书直接启发下创作的,其亦史亦诗的体例,群体共构史识的方式,在野独立与当权者离心的姿态,以诗存史的精神等均秉承二书而来。《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因容纳了民主主义的思想,更具有一种批判的锋芒,且以嬉笑幽默出之,自具风格,在咏史诗史及南社诗歌史上也别具光彩。  相似文献   

16.
袁宏在东晋一代,文名颇高。《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称他“有逸才,文章绝丽”。可是他的作品今存者殊少,仅诗六首,文十余篇,而且多为残存的佚文。其中较完整的只有《咏史诗》二首和《三国名臣序赞》稍为人们所重视。真正使他不朽的则为史学名著《后汉纪》。不过,从这部著作中的一些议论看来,和他现存的创作中所表现的思想不大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这里笔者想就他所处的时代及其经历作一些探讨,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具有批判现实特性的咏史诗在汉代出现,同时受到儒学功用主义文学观和古代的历史认识的影响。由于诗人对史事的歌咏出于有目的的选择和探究,咏史诗不具情绪性.而以行事得失的理性思考为特征而表现出一种冷峻的情感。左思的《咏史》继承了批判现实的特性.却不是借历史作道德评判。他是通过史事来探讨寒士这一类人的命运.以寻求自己的选择。因此,他的《咏史》超出了事件的限制而真正具有“史”的意味;“我”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出现,抹去了冷静的思考色彩,使其《咏史》带有“咏怀”的性质,遂与正体咏史诗有别。  相似文献   

18.
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在灾异、符命、图谶之说盛行的东汉社会里,他敢于挺身而出,批判虚妄怪诞的、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支持的神学迷信,写出了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著作——《论衡》.全书今存八十四篇,计二十余万言.包括了作者对当时一系列陈腐观念的批判文章,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在全书各篇中既有对墨家有鬼论的诘难,也有对儒家尊孔思想的挑战,更有对神化了的孔孟经学的有力批判.《问孔》、《刺孟》、《九虚》、《三增》、《论死》、《订鬼》都是其中的名篇.本文就《订鬼》篇略作介绍.并对其开头部份论证中的逻辑推理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一共有三本,《呐喊》和《彷徨》里的二十五篇作品,取材于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大体上是从清朝末年到“五四”以后;《故事新编》共收八篇历史题材作品,在《自选集·自序》里,鲁迅称其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相似文献   

20.
《篇海类编》收字虽不足4万,但在传抄编撰过程中由于汉字形近或音近等原因常导致讹误现象的产生。《篇海类编》讹误情况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承袭《玉篇》以来的字书中讹误,另一方面由于汉字形近或音近等因素导致其直接承袭《详校篇海》时发生讹误。通过《篇海类编》与《详校篇海》的对较,同时充分利用历代字书收录的信息对其进行他较,发现《篇海类编》在字头、注音、排版等方面存在讹误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