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早期传抄本,迄今已经发现的只有十几种①。解放以来,出版界曾相继影印了七十八回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脂京本,旧称庚辰本)、十六回残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脂残本,旧称甲戌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简称脂戚本)和《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脂稿本)。这些早期抄本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研究《红楼梦》的人对于脂砚斋评注是十分熟悉的。他与我国其他古典文学的评注不同的是:他与作者有着一段相似的生活经历,与作者关系密切,而且他开始评注《红楼梦》时,《红楼梦》还在创作过程中。脂评虽然对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有所不满,但和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濒于灭亡所采取的态度并不相同。而过去有些人却把他和曹雪芹等量齐观,认为脂批代表了作者的意见,有的人甚至认为脂砚斋就是曹雪芹的化名,在自写自评。种种怪论,不一而足。本文想就目前对脂批研究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供讨论。脂砚斋评注《红楼梦》,除了对当中人物情节的写作方法、素材的出处提供一些线索外,  相似文献   

3.
在红学史上,从18世纪中叶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到20世纪20年代“新红学”诞生前的《红楼梦》研究,学界统称“旧红学”。由“旧红学”到“新红学”的变革,《红楼梦》“甲戌本”的发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是1927年,胡适偶然购得一部仅残存 16回的《红楼梦》早期稿本过录本,书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为第一回楔子中称此本经“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故称“甲戌本”。这个抄本的发现在学界引起了轰动,之所以如此,  相似文献   

4.
近一、二年来,出现了一些评论脂砚斋的文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篇:一篇是郝延霖同志的《没落贵族的哲学——论<石头记>的脂砚斋评》,一篇是徐迟同志的《如何对待脂砚斋》。脂砚斋是最早批评《红楼梦》的人,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位红学家。这样一位人物的美学思想,当然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因为《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古典小说,而脂砚斋的美学正是以《红楼梦》的创作实践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的。事实上,脂砚斋的小说美学中也确实包含有不可磨灭的合理的内容,其中有的直到今天也没有丧失它的意义。令人吃惊的是,郝延霖、徐迟二位同志的文章却在脂砚斋头上加了一大堆罪名,将脂砚斋的美学一笔骂倒,全盘否定。这是我们所难于同意的。  相似文献   

5.
自19世纪20年代脂砚斋本<红楼梦>被学术界发现并刊行后,对于读者而言,小说<红楼梦>的文本阅读空间较之以前通行的百二十回本,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脂批从叙事和评点两个层面共同重塑了小说<红楼梦>的阅读空间,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近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内在焦点式的叙事效果,这是之前广泛流传的程本系列所未尝具备的,带有了一定的自叙传色彩,不过,与严格意义上的自叙传小说相比较,脂本<红楼梦>虽在某些情节的叙述处,采取了第一人称限制叙事,但这种叙事的使用,是相当有限度的;而评点在强化第一人称叙事者时,由于叙事者指称的混乱,也很难保持内焦式叙事者的一致性.更何况,文本还有大量的全知叙事与之并存,这些都影响了小说的自叙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正> 版本问题,是红学的核心。六十年来,红学家反复宣传:“《红楼梦》版本最初只有抄本,它们是曹雪芹稿本的过录本,抄本一般都带有脂砚斋的评语,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应必诚:《关于<红楼梦>的版本系统》,《复旦学报》1992年第1期);然而,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三个抄本,事实上都出现在1927年以后;另外几个不称  相似文献   

7.
在进入正题前,我们先给本文所论之“脂评”下一界说。众所周知,现存的《红楼梦》诸钞本系一源分流,所附评语大同小异,习惯统称为脂砚斋评点,其实并非脂砚斋一人所为。大致说来,这些评语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出自曹雪芹至亲好友之手,一部分系后人所加。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时,他周围的几位亲友关心并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他们参与的主要方式就是评点,尽管当时参加这项工作的有数人,  相似文献   

8.
脂批伪证辨     
《红楼梦》的脂本与程本,究竟孰为“原本”、孰为“篡本”,孰为“真本”、孰为“伪本”,本来是不难运用版本学的理论,通过从外观到内容的全面比较,鉴别论定的;但是,由于脂本是以与曹雪芹生活在同一时代,且直接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修改和传抄活动的“脂砚斋”评本的面目出现的,其中大量以“知情人”的姿态所加的批语,更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印象,因此,要彻底辨明脂本与程本的关系,就必须同时揭穿脂批为脂本提供伪证、通同作伪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早期抄本均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经过戚序本以来的“消灭脂砚斋”运动,到程甲本刻本出现,脂砚斋苦心孤诣的特意署名被删去。一直到了胡适之后,才将曹雪芹自传之说渐次说成是真事,而原本与此书作者关系最为紧密的脂砚斋反而渐不为人所识。  相似文献   

10.
古小说评点本所见对技法论的评点,旨在揭示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特征,呈现出独特的阐释价值。一方面,在批评过程中它援引传统批评概念,并结合小说叙事特征使既有批评概念产生新内涵,使中国古代相对薄弱的叙事理论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另一方面,古代小说独特的美学品格也因技法论的批评进一步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刘再复、王蒙、刘心武和周汝昌4人的红学研究个案作比较,进而探讨《红楼梦》和红学研究的大问题,呼吁对《红楼梦》生命的阅读与灵魂的阅读,提倡红学研究应该将考据、义理、辞章也就是史、哲、文互相结合,是对21世纪第一个10年红学演变一种角度的观照,对未来红学发展方向的企盼。  相似文献   

12.
九十年华花甲红——研《红》60年回思简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乃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口述其研究《红楼梦》60年的历程、心得和体会,表明所谓红学四大分科的建立不是出于有意识的安排,更不是哗众取宠的巧立名目,而是学术研究本质的自然显现,是因势就势、顺理成章的结果。四大分科是彼此紧密相关的,总的目的都是为了揭示曹雪芹为何及如何创作《红楼梦》。重要内容包括胡适、顾随等先辈在周氏红学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周氏红学研究的轨迹和重要关节点,以及最近刚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的《曹雪芹新传》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与李商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云 《文史哲》2002,(4):82-85
《红楼梦》对文学传统的承继 ,一直是红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红楼梦》所受唐诗尤其是李商隐诗的影响 ,值得人们充分认识和关注。《红楼梦》虽是小说 ,但通体浸透和充盈着诗的意境 ,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诗的才情 ,尤其在善于用典而富含寓譬、内容隐晦而让人猜测、凄婉哀伤而极富朦胧之美等诗美特色上 ,无疑都或多或少得益于李商隐。具体表现在《红楼梦》的书名取意、作意构思、人物故事以及诗词描写和意境创造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的情节线索和叙事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瑞芳 《文史哲》2003,(1):94-100
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是《红楼梦》情节主线 ,小说的情节主线、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旨、石头主叙相依并存。围绕情节主线有三条辅线 :其一 ,“盛筵必散”正叙性辅线 ,是元春、凤姐为主的家族线索 ;其二 ,穷通交替反讽性辅线 ,是花袭人、刘姥姥为主的社会线索 ;其三 ,演说归结小说并参与兴衰的侧衬性辅线 ,是贾雨村、甄士隐的双重线索。《红楼梦》的主要叙事手法是 :其一 ,融作者全知和作者参与为一体的“石兄”叙事 ;其二 ,借戏剧之石攻小说叙事之玉 ;其三 ,变换人物视角叙事而目标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5.
卢仙娥 《理论界》2014,(10):130-133
《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女性小说。作者曹雪芹不仅描写了许多女性人物,为她们创作了这部小说,而且以"女娲补天"神话开头,男主人公贾宝玉还具有女性化的色彩。《红楼梦》基本上维持着"女尊男卑"的思想,但是对女性却又有否定的视角。本文根据贾宝玉的"女儿观",对《红楼梦》女性的对立视角以及其原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6.
《隋唐演义》的成就虽然无法与《红楼梦》相比,但无论是在人物塑造、小说结构还是写法上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隋炀帝和贾宝玉两个人物之间有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唐玄宗梅、杨二妃的对比对钗、黛并置的设计有一定启发;西苑与大观园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外,仙人转世的模式、情与政结合的写法以及贯穿其中的感伤情绪等在《红楼梦》中也可以见到其影子。《红楼梦》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因而使小说有了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红楼梦》和《金粉世家》两者之异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妾媵制度是男权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封建私有制和等级制度相结合下的畸形现象。清代对纳妾更趋于放任、自由,单是一部《红楼梦》我们就可以看出清代置妾之风的鼎盛。妾的身份卑贱低微,她们是封建家长和嫡妻奴役和驱使的对象;但妾的身份又高于一般的奴隶,处于一种“二层主子”的地位。《红楼梦》中的小妾虽处于相同的生活环境和半主半奴的地位,但她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生存方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鸿篇巨著<红楼梦>中大量体态语的妙用是曾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体态语的形式,<虹楼梦>中个性迥异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体态语可分为三大类:表情语、手势语、体姿语.体态语独特的功能、特征使其在塑造人物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小说对戏剧的影响更为显明,不少传奇、杂剧的题材都来源于小说,尤其是四大古典名著。相较而言,戏曲改编《红楼梦》小说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学价值。但戏曲和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体裁,《红楼梦》小说的戏曲改编者若不能恰当地取舍或化用原著的情节内容,其改编效果必会大受影响。清代很多《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红楼戏")对刘姥姥问题的失重处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