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墓葬特定的头向以及葬式,是古代族群特有的丧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能够反映墓主的族群、祖籍以及身份。周人东迁后进入关中地区的秦人,葬俗与西周墓葬差异明显,无论身份高低其墓葬均为西头向,战国中期后才开始出现的南、北、东头向,其墓主应来自其他地区。采用直肢葬的中型秦墓墓主与大型秦墓墓主应出自同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在秦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属于贵族阶层。秦贵族阶层的直肢葬来自周文化,而下层平民采用的屈肢葬式源自西北甘青地区古文化,两者渊源不同,族属各异。屈肢葬中型秦墓的头向具有多样性,其墓主身份、籍贯均较复杂,西头向者应是随秦人东迁进入关中的西北诸戎部族及其后裔,北、东、南头向者来自秦以外的其他地区。这些人中既有西北土著中的上层人物及其后裔,也有来自中原诸国的富裕移民,还有凭借战功由平民擢升的军功贵族。  相似文献   

2.
据《华商报》2004年12月9日《陕西日报》2004年12月10日报道,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新进展:18号大墓出土了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石磬,这一发现对研究墓主身份等级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32号大墓发掘已经发现了棺椁。  相似文献   

3.
曾侯乙墓形制为不规则多边形,墓葬为岩坑竖穴,深达7米以上。外棺、内棺总重约5000公斤,土坑竖穴,未设墓道,印证了"诸侯之墓悬柩而下"的说法。中室、东室是曾侯乙墓的主体。曾侯乙作为诸侯,安葬于东室,与楚国王墓墓主放在中间墓坑有别。西室、北室长宽不一,既以礼乐为依归,也是墓主生前居室结构之再现。  相似文献   

4.
汉制形成及其与六国文化的传承、演变关系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业已表明,在社会文化、风俗领域,汉制其实多沿袭传统楚文化的内容。具体到丧葬礼俗而言,汉人便吸取了楚国礼制中独有的偶鼎制度作为丧葬明器的制作范式之一,同时多采用战国楚地盛行的绞衾仪式敛葬死者,与玉衣制度形成等级差别。在棺椁的层数与营造方式上,汉人亦借鉴楚地的多重棺椁制度及椁箱分室系统来标示身份的高低。由此表明,汉王朝实则已将传统楚制纳入到国家礼制的建设层面,由此尝试构建新的社会等级物化标识。另一方面,近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西汉初年"葬律简"上亦有关于上述丧葬礼俗的约束条款,可见汉人又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确保传统礼制的遵守和推行,这无疑是考察中国上古社会从礼制走向法治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5.
北朝晚期,山东圆形石质墓的出现可能源于清河崔氏乌水房对北魏云冈椭圆形石窟的取法。以墓葬形制模仿石窟形制,体现的是当时比较常见的将佛教因素引入墓葬的做法,是当时地位较高者的权利。崔光推动这种做法,是为了整体提升家族地位,彻底告别平齐民的俘虏身份,以重新树立起门阀士族的新形象。云冈一期的椭圆形窟是拓跋鲜卑石室(祖庙)崇拜和穹庐居住遗风相结合的产物,当云冈二期反映汉化趋势的方形双窟流行时,椭圆形窟又成为与之相对立的鲜卑旧俗的象征。在胡汉斗争的复杂形势下,善于随时俯仰的崔光选择了比较稳妥的椭圆形制。  相似文献   

6.
1975年年,成都市文管处在市西郊曾家包的两座东汉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画像石和画像砖。其中二号墓葬出土的两扇墓门,内外均有石刻画像。这些画像为我们了解、研究汉代的风俗习尚和墓主的身份及生前生活的情况提供了难得的资料。现试就画像的内容作一简略的考辨;  相似文献   

7.
微子墓及墓碑辨伪张希宇众所周知,我国战国以前的墓葬制度是其墓不封,或封而不肥。因此,在久经战乱之后,后人甚至借助于史书记载也难以发现战国以前的地上墓葬部分。没有地下墓葬的考证,敢说某处为先秦墓葬,只能是一个大胆的假设。位于今山东微山县微山岛的微子墓及...  相似文献   

8.
殷墟五号墓出土的一百一十件有铭铜器中,六件一套的两种鼎及偶方彝、鴞尊、觚、爵、瓿、鉞等六十余件铜器上皆铸有“妇好”二字。妇好的活动及事迹,在甲骨文中有二百四、五十条(包括不能属读的残辞在内)之多。殷墟五号墓是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直到目前保存最完整,而且又是唯一能够把该墓墓主同甲骨文和历史文献联系起来的墓葬。五号墓的发现,对于探讨商代社会的历史,研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中,作者简要地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校园西汉壁画墓的发掘过程、地理位置、所处时代和绘于墓室券顶的二十八宿古天象图及其使用价值。作者还根据文献记载,对墓葬的位置、形制,对汉代的墓葬风俗全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考证了墓主人的身份和主要事迹,为这座汉墓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并为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一份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中国古代"镇墓驱邪"观念的起源入手,首先探讨了古人在丧葬文化信仰方面的基本情况,得出镇墓俑的基本功能属性是镇守墓葬、驱邪镇恶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选择镇墓兽、十二属神俑和武士俑、天王俑等几种常见的镇墓俑类别,采用文献资料考证与考古资料印证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了其形象塑造的基本形式,从其外在特征方面细致论证和阐释了其充当墓葬保护神的基本功能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都市的墓制走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墓制作为宗教与礼俗的产物 ,总是与一定的时代、社会相联系 ,呈现出阶段性的演进规律。在 2 1世纪 ,中国都市墓制的演进将从模式化到个性化 ,从家族化到社群化 ,从乡土到广域化 ,从有形化到无形化。都市墓制在短暂经历了“艺术化”与“集群化”的阶段之后 ,将步入旨在回归自然的“无形化”时期 ,“无形化”将成为 2 1世纪墓制变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蒙古国考古文化遗存中,有一种墓葬习俗与红山文化的积石冢的外部形制非常相似,那就是墓上积石的“石堆墓”和“石板墓”文化。虽然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蒙古国的“石堆墓”“石板墓”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巨大,很难做大范围的跨时空比较研究,但将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外部形制、墓葬构筑特征进行一个粗线条的梳理,以期对红山文化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积石为墓的葬俗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即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之间,在埋葬习俗方面具有相似性,它反映出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天圆地方”观念的形成,对万物有灵世界及灵魂观念的虔诚笃信。  相似文献   

13.
明镇远侯顾成以武官身份镇守贵州而建立功勋,其墓葬后世称“武墓”;罗汝芳是阳明后学的代表性人物,其墓葬后世则称“文墓”。传二墓均立于安顺九溪村河畔。已有研究表明,“武墓”确为顾成长子顾统与其妻俞氏合圹,《顾夫人俞氏圹志》厘清了该墓茔之讹传数百年的谬误;“文墓”虽疑窦重重,为考古研究带来了许多疑云,却增加了对罗汝芳晚年生活际遇、思想由激进转为隐逸突变的深思,且从罗汝芳的“韦氏之识”“伤子之痛”和“隐居之谜”事件分析,其隐逸并葬于安顺九溪之说极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1 日本很久以来存在着两种墓制——单墓制和两墓制。单墓制即通常把死者遗体埋葬以后,在墓旁建立石碑定期祭拜的墓制。两墓制是在埋葬死者遗体以后,另在别处树碑建墓定期祭拜的墓制。这两种墓在民俗学上分别称为埋葬墓和祭拜墓。两墓制习俗集中分布在日本中部,东至关东,西至北九州,东北和西南地区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15.
辽北地区是辽东山地相对独立的次一级区域,其石构墓葬以清河、寇河流域为核心分布区,并有比较复杂的考古学文化层面的更替与变化。在辽北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分区、分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石构墓葬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对石构墓葬的源流、与相关遗存的关系和族属等问题进行的探讨,取得的主要认识有:辽北地区石构墓葬是在青铜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自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西汉初期,在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地上式和地下式墓葬并存,多种石构墓葬形态并存,随葬以弦纹壶和素面壶为代表的遗物,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被认为是貊人集团的遗留。辽北地区与周邻地区的石构墓葬之间存在频繁的交流与互动,本地区传统因素表现出持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车马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春秋时期规模较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的贵族墓祔葬车马坑。虢国车马坑葬继承和沿用商周车马殉葬制,又适应和迎合社会进步及变革需要,对车马坑的殉葬内容和形式进行变通与革新,摒弃车葬坑和同穴葬,整车葬成为主流形式,并盛行车马葬和异穴葬,车马排列有序,殉葬性质更加明确,是象征性、明器化殉葬的滥觞,殉人制消失,显示出传统车马坑葬制开始出现瓦解的苗头。大量车马坑葬在虢国墓地出现,反映了虢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崇勇尚武世风,更反映了车马坑主人的身份等级,它与列鼎制紧密配合,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古发掘文物和文献资料结合分析,海昏侯刘贺墓存在奢葬僭制的消费问题,主要表现在陪葬品奢靡僭制、墓园规模僭制、封土高度僭制、棺椁尺度僭制、礼制建筑面积僭制等方面。与汉代其他王侯墓葬相比较,海昏侯刘贺丧葬消费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巨量铜钱与黄金陪葬,肆意挥霍钱财;二是万余件随葬器物,浪费大量的物质财产;三是海昏侯墓超越汉代其他列侯墓的葬制。海昏侯刘贺丧葬消费出现奢葬僭制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世俗奢靡,厚葬盛行;二是宣帝默许,促成奢僭;三是刘氏敛财,随葬解郁。  相似文献   

18.
战国到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和墓葬形制发生改变的重要时期,建筑材料、工具、建造技术和死生观念构成了空心砖墓对中原地区木椁墓的替代。空心砖的制作技术相对于青铜器铸造来说更加简单,空心砖墓的出现满足了当时既要表明身份、又希望能够减少成本的一部分下级贵族的需要。墓葬建筑材质的改变对墓葬内部空间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代空心砖墓的形制仿地上居室特征明确,墓室内部空间增大,随葬器物增多。这一改变发生在西汉时期,其影响的结果就是室墓的产生。室墓是仿照地上住宅建造的,墓葬封闭之前死者亲属可以在其中举行祭祀活动,是事死如生观念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9.
川渝地区出土的宋代火葬墓较多,且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据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可划分为北宋时期、南宋早中期、南宋晚期。随着时间的由早及晚,火葬墓数量逐渐减少,规模、形制趋于简化,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亦不断减少,使用者由富裕平民转变为贫民。火葬墓的流行与变化分别与传统丧葬风俗的影响、佛道信仰、使用者的经济状况有关。此外,川渝地区火葬与东南地区、湖广地区在形制、随葬品、使用者身份及盛行原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利川市隶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该州最西边的一个县市,与川东紧连。目前在利川市齐跃山以西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岩穴墓葬。岩穴墓均为人工凿制而成,一般凿洞于红砂岩上,距地面高度不超过二十米。岩墓以靠近川东的建南区和谋道区最多,也最为典型。该地岩墓分布集中、岩墓的形制可分为三种:A型,洞口近似方形,墓口无凿制门框的痕迹,凿制简单粗糙。B型,墓口为长方形,洞口高大于宽,凿制精细,洞口均凿出门框,分为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