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功令文字,发轫于明初,发展变化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基本定型,直至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一种文体,八股文本不属于文学范畴,仅为考试而设,但明清两代的读书人若欲出仕,就必须钻研其技法,以赢得考官的青睐,争来获隽的荣耀,打通仕途的入口.长期的耳濡目染,必然影响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撰文吟诗也无不有八股文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从而令这一考试文体与文学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影响了两代士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八股文导源于宋代而盛行于明清,在明清两代,八股文是读书人猎取功名的唯一手段,八股文禁锢着读书人的思想。《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本性善良、豪侠仗义之人。他虽然二十多年科场不利,但仍然将举业作为他人生唯一的目标。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明清的科举文体八股文与元代的杂剧有着潜在的历史关系,具体表现在八股文的创体特征、八股文制定者对杂剧的喜好、两者在代言体与起承转合结构等方面的相似。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后期文社的大量出现是科举文化衍化出的重要文化现象.明代科举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考试文体,以程朱理学为解题规范.出题范围的狭窄,文体格式的固定,以及评卷标准的僵化为士子们寻找考试规律提供了便利.他们自发地组成文社,相互探讨学习攀业.文社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切磋举业的机会,对他们的登科也大有裨益,甚至还成为下第士子的精神家园.文社因科举而繁荣,反过来对明代科举文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很多文社在明代后期掀起了复古的思潮,他们试图以社团的力量,通过对明代前中期文风的提倡,改变当时空疏浮躁的科举风气;并刊刻社稿以及名家名作,作为规范士子们写作时文的准绳,以更好地矫正士人心态.文社社事活动的开展,又衍生出了许多泛科举文化现象,如时文评点之学的盛行,科举书籍的刊刻、推广等.随着势力的壮大,一些文社要员或操控科举考试,或干预朝政,使文社远离了当初建社的本意.  相似文献   

5.
从属于官方文献的会试录序、大臣请正秦汉文体的奏疏和七子派成员的科考策语记录,再从七子派成员的秦汉文教学措施、教学效果和八股文选本,又从七子派成员的八股文作风和八股文风尚变迁的反映,可以明确看到,前后七子派尚辞而流于晦涩的秦汉文宗尚已进入明代八股文的风尚写作中,并成为与唐宋文宗尚一直相对峙的八股文写作路线。七子派和唐宋派的对立,不只在古文层面,还在与明代文人命运休戚相关的八股文层面。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反传统语境中,科举制与八股文普遍受到不公正对待。从文化角度看,科举制是社会分工体系和科层结构的产物,其内在生命力至今不绝。作为考试文体,八股文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八股文是先民集体性文、文明、文饰、用八诸观念综合作用下的历史产物,其贵重文明、辨物析理的文化精神值得继承。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以来,八股文名声欠佳,如党八股、官八股、学术八股、学生八股等语词所示,形形色色的反八股之声不绝于耳。单从文体学角度看,八股文凝结了精巧美雅的结构意识和修辞意识,较好地解决了文体创作中定法和活法的辩证关系,长于辨物析理,便于判分定等,因而是一种既适用于考试选拔又有一定借鉴价值的集成性文体。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举以八股文为考试文体的弊端日渐暴露,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现象受到猛烈的抨击。有的书院将实学和西学引入书院,试图改变书院的教学内容,但却收效甚微。直至慈禧太后延续戊戌维新的科举改革措施,废除八股文,使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书院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最终被清廷宣布改制为新式学堂。因此,对八股取士的批评推动了书院的改革,八股文的废止则直接推动了书院的改制。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八股文体用排偶的语言体式为明初太祖与刘基所定。其实,八股文体用排偶的语言体式在中国传统文体中并不鲜见,而八股文是把这种体式发展到极致的典型。对体用排偶,就目前所见的官方文献来看,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此种语言体式也绝非由某个人或少数几个权威所定,它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吸收其他文体的基础上,由众多的人不断修订而成的,这一过程也体现着中国文化语境中特有的人文心态。  相似文献   

10.
八股文写作其实也是话语修辞行为,士子———表达者希望实现自己的表达预期。只有当表述者———士子的经验系统与接受者———考官的经验系统对接时,修辞话语的信息通道才是畅通的。八股文体既然是汇集古代各种文体写作技巧而形成,其文体形式必然携带着丰富的修辞基因。八股文的写作有着明确的功令要求,继承的修辞手法也因此而逐渐定型。这些修辞手法具体体现在文章主旨的确立、篇章的建构、韵律及辞格的运用等方面。因此,对这一复杂文体的批判,我们更应该作冷静的思考,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对策"是科举考试中与八股文并行的专用文体,具有论说性实用文的文体特征。对策虽然已经作古,但却仍然有着较高的现代价值,其历史研究价值以及对当今我国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借鉴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2.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是作文考试标准化的典型范例,是古代中国经学、文史学、时政和考试学的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它按照考试的目标建立题库、用标准化的文体写作。在整个考试流程中,出题、阅卷都按一定客观标准操作,使考试过程和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达到选拔文化精英进入官僚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八脚词是明代八股文一种少为人知的异称.该文认为"脚"这个术语起源于宋代文章学,它是宋人分析文章的特殊术语,指一种具有并列意义的层次和结构形态."八脚词"这个名称透露出八股文与宋代儒学、宋代考试文体具有某种关联的消息.  相似文献   

14.
明清很多文人都涉足小说评点,他们生活在科举社会中,都曾致力于举业,在评点小说时,从评点方式、内容到评点语言、体式,都不约而同地借鉴了八股文理论,使小说评点的理论和风格带有鲜明的八股文色彩。综合小说评点借用的八股文文法发现,文法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活法这一方面。八股文活法是对死法的灵活运用,小说评点者借用活法,意在表现小说作品的文学意韵。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对八股文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形成原因、存在动力和社会作用三个方面,八股文与汉字确实有着一而二的关系,其他种类的文字是不可能产生八股文这种文体的。韩愈为周作人所攻击乃在他直接促成了八股文的形式主义倾向。虽然八股文并非韩愈所发明,但八股文的理法却是从韩愈的文中得益不少。弄清楚八股文的来龙去脉在周作人是一种伟大的捕风,无非是讥刺时流,想风气有所转换罢了。  相似文献   

16.
论科举的智力测验性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科举并非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只能选拔庸才,而是能够选拔智力和知识水平较高的从政人才。由于采用八股文和试帖诗这类标准化考试文体,科举具有智力测验性质。但八股文越是充分发挥其测验选拔功用,也就越造成全民族才思的浪费。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中多处描写了士子选刻举业范文的活动,如马纯上、匡超人等选家为我们所熟知。明清科举考试内容、考试文体的程式化,使得士子们探寻到了钻研时文的规律,刻本也就为他们学习举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商人刊刻程墨所派生的经济效益推动了选刻活动的发展,而与科举相关的文人结社更是起着重要作用。小说中的选刻活动既反映了选刻风气在明末清初的盛行,也折射出明清科举文化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万历年间,总漕与总河出于部门利益考量,围绕治河方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导致万历五年和万历二十六年两次合并。二者争斗看似是治河、通漕与维护祖陵的理念之争,实则体现了万历年间复杂的政治生态。明代总漕设置于景泰年间,总河设置于正德年间,设置目的在于应对黄河决口后临时性的漕运危机。总漕与总河的设置仓促而成,其职掌多有重合之处,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组织效率低下与相互争斗的泥潭。这是明代体制性弊端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焦循推举八股文为有明"一代之所胜",是因为作为文体,八股文前代未有,明代始盛,而明代八股文具备源于内容因素的价值支撑,存在不溺于科举爵禄之见,根柢经术,以行为本,厚积薄发的实学八股文;八股文具有作为文体形式的综合性,作为文学样式的延续性,作为文学作品的虚构性,作为文章体裁的趣味性。由于焦循遴选有明"一代之所胜"的标准存在缺失,这一总体判断与明清以来的公众舆论产生了错位,但焦循将八股文置于中国古代文体史与文学史的广阔视野中进行考察,引出了不少别出心裁而且很有意义的结论,体现了他对八股文复杂认真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八股文是近世对中国士人生存状态和民族人文生态影响最大的一种文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八股文在扮演了500多年第一入世文体的角色后,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其中既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也有自身文体的繁琐、苛刻、僵化、禁锢智慧等严重弊端。因此,八股文的消亡既是时代的必然否定,也是文体的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