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论语·季氏》中有如下一段文字: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还被选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课本对这段文字中的“不患”两句注曰:“这两句传抄有误,‘寡’和‘贫’应调换。寡,人口稀少。贫,财用不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182页,对这两句也注曰:“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治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的人们,几乎概无例外地将“不患贫而患不均”这句话,当作我国古代关于经济方面的基本国策而加以肯定和宣传。我认为,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不患贫而患不均”原作“不患寡而患不均”,见于《论语·季氏》。原文为:“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段话是孔子从其弟子冉有、季路口里得知季氏准备攻打颛臾时说的。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指出:“复辟时期的活动家们并不讳言,如要回到美好的旧时代的政治,就应当恢复美好的旧的所有制……。”(《论波兰问题》)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丘提出的“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就是从所有制方面实现他“克己复礼”的反动路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复辟西周奴隶主统治的一个反动谬论,必须彻底批判。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以下简称“均无贫”)是什么意思呢?有人不加批判的译注说:“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  相似文献   

4.
《论语·微子》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乎?”一句,而对其中的“分”字究竟如何解释,则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朱熹在《沦语集注》中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郑注云:‘分犹理谓治也’。宋氏翔凤《发微》云:‘王制百亩之分’。郑注:‘分或为粪,此五谷不分,当渎如草人粪种之粪,  相似文献   

5.
汉魏六朝间夫妻彼此称"卿"、"友人",可上溯《诗经》,下及今称恋爱男女为"朋友";"努力加餐饭"为汉唐以降诗语中套语,其首创为天才的发明;"长跪问故夫"体现的是弃妇对"故夫"的大度与宽容,两性对爱之本能有别;汉唐乐府言男女成长,女子教育,随年说事,已成俗套。其体似本《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云云,而内容次第等则堪称古代女教的纲要,是今人治史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竖子至欹枕一作欲寄江湖客,提拪日月长《杜臆》云:“‘欹枕’,作‘欲寄’者是,寄人则‘提拪’久,‘山风’、‘野露’不俱往矣。”修远则谓:“诸本作‘欲寄江湖客,提拪日月长’,谓欲寄远客,恐其道路之长,徒费时日也。考旧本,乃‘欲寄江湖客’,良是。公此时,方伏枕。‘江湖客’、公自谓也。‘提拪’、指竖子言。见其年年从幽园提拪而归,奖其勤,亦悯其劳也。因(木奈)以写己久客之怀。‘日月长’三字,含悽无限。”上若以为:“‘欹枕’句,公自言多病客居,而竖子年年久从园摘柰提拪而归,一‘长’字,奖其勤,亦自伤久客也。”沧注言:“‘提拪’,谓竖子勤于供事。黄生谓:‘公素提拪此子,故能善会人意。’与前说不同。”按: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约四百字,就用上二十一个“也”字,后人对此有种种看法。《桑榆杂录》:“或言醉翁亭记用‘也’字太多,荆公曰:‘以某观之,尚欠一也字。’坐有范司户者曰:‘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此处欠之’。荆公大喜”。王若虚则谓:“若如所说,不惟意断,文亦不健矣。恐荆公无此言。诚使有之,亦戏云尔”《见《滹南遗老集》卷三十六)。若虚对《醉翁亭记》非常赞赏,曾讲:“《醉  相似文献   

8.
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对“人”、“民”两字用了不少篇幅,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统治阶级,‘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孔丘对‘人’言‘爱’,对‘民’言‘使’”(《论语新探》第三页)。又说:“‘民’是奴隶阶级,‘人’是奴隶主阶级。”(《论语新探》第二十六页)等等。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此结论,有的学者采取了不理会的态度,有的也作了一些与此不同的阐述(见《郑州大学学报》七八年三期三十八页)。但是有的同志,至今还作为不可动摇的定论来引用。我在《关于孔子“仁”的思想》一文中曾说:“孔子的‘爱人’是泛指,有普遍意义,不是指特  相似文献   

9.
《史记》中有很多关于张良与道家联系的记载,后来史书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世张良,功成身退";"帝尝问张良何如人,对曰:‘佐高帝,兴汉,功成身退,贤者也’";"因欲修服食养性之术,而寇谦之有《神中录图新经》,浩因师之"。而事实上张良并非深受道家隐逸思想的影响,他是一个"用世之儒"中的智者。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学而篇》第十六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传统的解释是"不着急别人不了解自己,却着急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未能切中孔子原意.从论语的不同注本看,更重要的是从孔子和《论语》的一贯精神看,该章应解释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担心自己没有东西让别人了解".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邢(?)疏》曰:“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这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而《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太多了。如按邢(?)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产生了显著的矛盾。因此,历代很多学者试图重新解释,而以清人史绳祖说最有影响: “《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和"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两章,历来被作为孔子主张对民众实行军事训练的依据,因而认为孔子具有"教战"思想。这与孔子提倡"仁"、"文治"和反对战争的一贯态度相矛盾。《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即戎"作"節戎",而且,联系"教"的意义,"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应该断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样,认为孔子有"教战"思想,其实没有充分的理由。  相似文献   

13.
《论语.先进.侍坐》章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就孔子“仁”说的内涵、阶级实质、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一 “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春秋时期的许多古籍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晋国骊姬曾引外人之言:“为人与为国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虽然“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但作为哲学概念和伦理范畴而系统论述“仁”者,当始于孔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  相似文献   

15.
《西河诗话》载:曹能始先生《得家信》诗:"骤惊函半损,幸露语平安。"以为佳句。一客谓:"‘露’字不如‘胜’字当。大抵‘平安’注函外,损余曰‘胜’,若内露,不必巧值此字矣。"人以为敏。余独谓不然。"胜"字与"半"字不相叫应,函不过半损,则剩者正多,不止"平安"二字。"幸露语平安",正是偶然触露,所以羁旅之情,为之惊喜耳。若曰不必巧值,则又何以知其必不巧值耶?  相似文献   

16.
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我国现阶段,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会道德?道德建设怎样才能起到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怎样搞好道德建设?所有这些,从理论到实践,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未能解决好的问题。三十多年来,由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影响,极“左”思潮泛滥,一些人脱商社会历史实际,把那些带有浓厚空想色彩的“大同”思想,“平均主义”,当作共产主义道德准则强制推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把个人正当的  相似文献   

17.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孔子形上学的重要命词之一,但自古以来就遇到来自各个层面的误解.本文广征古注,正本清源,又从文字考释入手,旨在阐释"均"之本义,以此恢复孔子此一大命词的本来面目.其核心结论在于:孔子所言"均"者,乃道德层面的先天原则而非物质层面的后天技巧.  相似文献   

18.
胡日日方 《老友》2014,(4):25-25
正中国人向来爱打比方。古代墨子在阐述"言当有益"的道理时,形象地以青蛙和雄鸡作对比,说青蛙"日夜恒鸣,口干舌燥,可人却不听",而雄鸡虽则"时夜而鸣,却使天下振动",于是人们"闻鸡起舞",开始劳作。由此可见,言不在多,贵在有益,空话千言,不如实话一句。时代发展,观念更新。后来有人开始讨厌起雄鸡来,认为雄鸡除了白天黑夜无数次地扯着嗓子高叫外,啥事都不干,似乎"唱高调"是其"长项"和唯一的"职业"。而母鸡则不同,它"干多言寡",很少"空喊",甘愿为主人产蛋谋利。然而,母鸡也并非是个"高大全"。思  相似文献   

19.
《诗·卫风·伯兮》第三章:“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版327 页):“笺云:‘人言其雨其雨而杲杲然日复出,犹我言伯且来伯且来则复不来’。”朱熹《诗集传》“伯兮,第三章下:“比也。其者,冀其将雨,而杲然日出,以此望其君子之归而不归也。是以不堪忧思之苦而宁甘心于首疾也。”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论语》研究的困境,宋志明教授为《〈论语〉哲学》所作的序说得很清楚。宋志明教授说:研究孔子,谈何容易!关于孔子的直接的思想材料,只有一本《论语》。文字不多,大约1万5千多字,如果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大概只用两个版面就够了。可是,就这1万5千多字,被中国人读了2千多年,据说《论语》的注本有3千多种。真可谓众说纷纭,使人莫衷一是。想借助以往的注本求得《论语》的"原意",显然是办不到的事情。我觉得,研究《论语》,并非探求"原意",并非探求所谓亘古不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