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理念与议题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内一家影响很大的城市周末报 ,《南方周末》已有较为成熟和独特的新闻理念 ,在议题设置方面也有鲜明特点。通过对该报内容的分析 ,文章从新闻理念和议题设置两个方面对《南方周末》进行了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2.
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长足发展,对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快速反应和公开报道津津乐道。然而,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报道的架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结合新闻框架理论,从新闻主题、新闻材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达三个层面对该报纸的汶川地震报道进行了考察,并由此总结出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呈现出的新闻框架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以《人民日报》1956—2012年间的历届党代会的报道为例,对我国党报党代会报道进行分析。通过《人民日报》报道信源、报道议题和报道类型的历时与横向分析,发现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对历届党代会的报道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过去单一型政治框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松动和面临转型;同时,其新闻框架分析显示,党代会报道与政府议题能够形成互动,并对政府议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与日俱增的新媒体时代,"同题报道"的竞争是难以回避的现实,而对于"同题报道"的采集和处理水平的高下,也正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对比两份主要的都市报《南方都市报》和《大河报》,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及报道特色,探究其中的差异,进而为如何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与比较分析方法,以"陈江会"为研究个案,选取国民党<中央日报>为参照媒体,通过从"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新闻材料的建构"两方面对<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框架所做的研究显示,<人民日报>总体上遵从主题先行的新闻框架模式,这种严谨沉稳的报道风格一度开创了党报新闻报道的传统,但在新时期容易导致可读性不足、影响力式微、新闻专业理念发挥受限等后果,需要通过对既有新闻传统进行不断改革创新,使之更符合阅读规律与认知需要,以更好地发挥其舆论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研究中,研究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比研究对象和结论更为重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与传播研究>与2000-2009年十年的学术论文进行研究,探寻两国在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上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在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方面有待加强,且在数据的精确性和研究的规范性上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7.
《南方周末》的名牌评论栏目"方舟评论"自2002年开办至今已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作为一个以思想和观点为卖点的评论栏目,"方舟评论"因其质疑的精神、敢为人先的勇气、冷静地思考、建设性地批判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作为一个成熟媒体和社会舆论高端引导着冷静的社会思考。本文尝试以近年来颇具影响的"方舟评论"文章为分析文本,侧重对该栏目的定位特色和评论特色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找寻出评论栏目的规律性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南方周末》以批评报道而闻名中外,但近年来受到非议颇多。以2008年3月6日至2011年3月6日三年间《南方周末》所刊登的批评报道为样本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南方周末》仍然非常重视批评报道,但呈现弱化趋势,并具有注意报道时机,关注法治、民生问题,批评对象以企业和群众为主,报道地域体现重要性和接近性等变化和特征,这是《南方周末》因办报环境变化,调整办报方针和仍然秉持"理性、正义、良知和爱心"办报理念所致。  相似文献   

9.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将抗战期间国共双方的冲突推上顶峰。在国共双方的官方报刊为此进行笔战的同时,国内商业媒体,尤其是有西方背景的英文商业媒体对这一重大事件的处理则不为大众所熟知。通过对上海《字林西报》涉及皖南事变的内容进行梳理,发现由于信息来源的限制,《字林西报》提供了共产党、新四军的一些消息,但仍较为倾向重庆政府。中共在一面反击日伪、一面反击亲日顽固派的两线斗争中颇为艰难。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1938-1943年期间<纽约时报>对重庆大轰炸相关报道的全文文本和相关新闻标题为样本,借鉴传播学的框架理论,并结合描述、解释和分析结论的三步法,通过对数据、典型内容、报道方式的分析,探讨该报在重庆大轰炸报道中体现出的新闻理念及特色技巧,从一个侧面考察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安徽日报》为个案,通过对该报2004-2007年间,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报道内容的402篇报道的信源、形式、主题、版位、倾向和篇幅等指标进行内容分析,对《安徽日报》在报道和谐社会构建工作中的表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得出了结论,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框架分析理论结构包括概念系统、议题内容定位、文本结构三个分析层次,适用于探索社会公共议题的媒介框架。本文以建构主义范式的框架分析为理论基础,通过建构一个多维的框架分析理论结构,检视近三年我国主流媒体雾霾议题的呈现模式。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较之财新《新世纪》较少采用"价值框架","科普框架"在媒体报道中占据大量比例,不同媒体对政府措施持不同态度,"党的新闻事业"和"专业主义新闻"呈现了较大的话语表述差异。这启示媒体应当在在环境报道中承担起责任,从"价值框架"、"主题框架"上完成对公共议题的建构及相应的社会动员,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认识,讨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的异常性和高度不确定性考量着媒体的报道能力与报道水平,而媒体的新闻反应和报道表现又是其惯有新闻理念和运作特性的集中体现。文章以2013年四川纸媒中的暴雨报道为例,从具体的文本来反观新闻媒体如何在"异常性"事件面前体现"常态性"素质,保持新闻生态的平衡。研究发现:报道中存在信息有意突出与淡化、主题性报道和信息来源偏向等总体特征,新闻生态趋于失衡;而处于同一意识形态下的不同媒体则以具体报道上的异质性来占据各自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中外电视新闻的大家族中,调查性报道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同时又是最有难度的。对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两个典型栏目CBS《60分钟》和CCTV《新闻调查》,运用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两种研究方法,通过节目形态、节目运作、新闻理念、话语空间等各个方面的比较,找出差距,吸取精华;发现问题,揭示本质,进而构建符合国情的电视调查新闻理论,为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现实发展寻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今日说法》是中央电视台于1999年推出的一档法制类栏目。《今日说法》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新闻事件,向人们讲解其中蕴含的法律知识,以讲故事为手段而达到了普法的目的,开创了法制节目的新形式。故事性既是"新闻叙事学"在文章当中的通俗说法,又是基于"叙事学"而延展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文章以《今日说法》为例,探究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性的新闻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陈邵桂教授著作《新闻发现例话》,围绕“新闻发现”这一范畴,引用大量实例,由浅入深、生动细致地对相关新闻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其间更贯穿着作者对新闻记者如何做人与读书的深刻认识,确确实实将“新闻发现”这样一个“小题目”做成了“大文章”。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推出的大学排行榜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力。2010—2011年度排行榜在8月份出炉,排行榜既延续了以往方法和指标体系的优点又有部分改进和创新。参与排行的高校分为四类:全国性大学、全国性文理学院、地方性大学和地方性学院;指标体系采用7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数据收集和排行公布也有一定的改变。研究其排行榜方法及指标体系对我国大学排行榜及高校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修辞结构关系是语篇中具有功能整体性的文本片段之间的连贯关系,它反映着作者的交际意图,对自然语篇的生成和理解都有影响。新闻副文本与正文的修辞结构关系有详述关系、评价关系、背景关系、重述关系、解释关系等,这些关系揭示了副文本与正文之间深层的语义关系,以及作者、读者、正文本、副文本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副文本不仅仅是正文的附属,它具有独立的作用,是作者意图的一种实现方式,反映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关系。副文本与正文的关系是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对话关系。副文本将根据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互动产生新的变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闻因其具有可传递性、共享性、可塑性等特性而成为文化信息传递的载体,尤其是以最古老的媒介——报纸为传播工具的报纸新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报纸新闻,为他者了解东北提供了平台,也有效促进了新东北文化信息的传递,并进一步推进了东北文化形象的重塑,同时,有力地增强了地方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彼得·坦普尔的犯罪小说《真相》,通过澳大利亚墨尔本市警官维拉尼探索案件真相的叙事,表现了澳大利亚的民族主义。作为一部获得迈尔斯·富兰克林奖的文学经典,《真相》围绕警官侦破犯罪的故事反映当代澳大利亚的社会现实,传达民族主义思想。本文从情节、语言、人物等三个方面深入阐释彼得·坦普尔通过描写犯罪案件侦破,树立和传播平等权利的价值观,通过使用有特色的本土语言来构建澳洲民族身份,通过书写人物之间的伙伴情谊,彰显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