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其非虚构小说《事实》、《欺骗》、《遗产》和《夏洛克的行动》出版之前,菲利普·罗斯就被外界贴上了自传作家的标签.虽然他曾数次公开否认其作品与个人生活的关系,但收效甚微.随着20世纪非虚构小说创作的兴起,罗斯将计就计借助这种集“虚构”和“写实”于一体的文学形式创作作品.但以往批判罗斯作品“自传性”的外界在“自传”性强的非虚构类作品中却迷失了.这是他的两种自传性策略所致,即自传之于现实的真假和身份之于作者的虚实两种写作策略.无论如何,罗斯这种以坦诚的姿态满足和回应长期以来外界对其作品“自传性”的窥探的方式是其创作的转折,同时也展现了其自传性写作策略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在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创作队伍中,女性作家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的创作既有关于历史的言说,也有立足当下的关注。抒发时代感怀、还原历史真相以及自我反思精神成为她们非虚构写作的特质。从家国情怀到现实主义关怀,她们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展现出别样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3.
林白的小说创作是一种较到位的女性写作。她从女性自身境遇出发,考察女性个体生命的存在,体现出一种女性意识的自觉追求。本文试图从林白的意义上来解读其作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孤独飘泊的魂灵进入其作品内容,归纳出林白小说的三个层次:即成长之旅、情爱之殇、生命之思;下篇以自身书写的世界为题,分觉醒自我、书写自身,女性写作展开,将林白放在历史与现实、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展露其个性:“通道”、“记忆”与“飞翔”确立了她写作态势的与众不同。在审视女性的心理特征上,她继承衔接起了一段历史,并在此基础之上建构出个人话语  相似文献   

4.
虚构性和自觉的创作意识是判断是不是小说的两条重要标准。唐以前的作家缺乏自觉的创作意识 ,不能自觉地进行艺术虚构 ,因此 ,唐以前无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从创作目的上看 ,刘义庆等人编撰《世说新语》的目的 ,是为想当官的人提供敲门砖 ,他们提供的参考资料必须准确真实 ;从写作手法上看 ,刘义庆等人摒弃虚构 ,采用“实录”手法记述当时社会上层中流传的名人逸事 ,嘉言隽语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从社会效果上看 ,《世说新语》所记皆实 ,为唐人修《晋书》大量采用。这些都说明 ,《世说新语》不是小说 ,而是一部生动纪实的史料  相似文献   

5.
小说创作源于自我内心的需要,离不开创作激情的推动;小说创作是一种对人对生活的发现;坦然面对人的缺陷,特别是自身的缺陷,是创作者应有的写作姿态;小说创作也是一种想象和虚构,把白扯得跟真的一样,就成了小说.  相似文献   

6.
口一叶是日本明治时期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女作家,她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浪漫主义的小说创作却为日本文坛写下重重的一笔。她的作品犹如一颗彗星,在明治文坛的天空划出一道光芒,被誉为明治文学的最高峰之一。她以虚构人生和想象人生的方式从事写作,她的作品表现了日本明治初期女性的苦闷与忧郁以及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在新时期作家群中,可谓个性突出,旗帜鲜明,她以一种非功利的超越性展开与生命的对话,表现一种人文精神,作品充满了良知意识,小说中浓郁的主观色彩,优美的意境创造,口语化的叙述方式都构成了她小说美学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8.
当前文学的“非虚构”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非虚构”文学作品在当前形成热潮90年代末,相对于传统的虚构小说,一批“非虚构”的文学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关注。一些作家把自身真实经历写进作品,并明确表示此乃“我”的真实的故事;另一些作家,则以“纪录员”的身份,将他人的真实经历以“口述”方式如实写出;由此再推向极致,则有原始文本的直接展示,如日记、书信及其他有关资料等。第一类作品,可以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乡下五年的记忆》为代表;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不再虚构故事,不再塑造典型,而是现身说法、自我登场,以平叙的手法,讲述他自己早年求职受阻、恋爱不…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相隔十年写下的两篇针对同一地区的纪实性作品《通渭人家》《定西笔记》,在“非虚构”热潮背景下,具备了历史的意味。两作以“非虚构”对事实的发现,给予这些因偏狭的眼光而变得单一的地方以立体多维的形象,拓展了人们对当下中国现实的认知;同为“行动”和“在场”的非虚构之作,较之《通渭人家》,《定西笔记》在个体经验的介入方面更加深入,彰显了非虚构写作主体的自觉意识;在文学性的深层把控方面,具有更为充分的经验。比较分析两作的“非虚构”书写,对于当下“非虚构写作”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80”后作家中,文珍作品的意义确立与她精心设计的书写策略密不可分。她的小说借由爱情破碎的过程展现作为时代症候的虚无,而绝望中的“信”构成了人物自救的一种方式。在双重叙事的互动中,一个具有深度内面自我的主体形象得以呈现,其根本的特征在于获得作为一种现代性精神的自省意识,这是小说中人物性格生成的内在机制,也是文珍主观思想原则的投射。文珍着力描写的就是个体在世界上的局限性,为有限的自我写作构成了文珍的创作旨归。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中国意象"的书写方式始终游离于文学的虚构与历史的真实之间。就其真实性而言,赛氏笔下的"中国意象"书写是其以亲历者身份审视传统与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果;而就其虚构性来看,这种书写却又不断增强了其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的重要地位。赛氏的"中国意象"书写让读者游走在真实与虚构、宏观与微观、严肃与想象的小说叙事之中。这种叙事方式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位世界公民所坚持的多元对话和沟通思想,并能从中体会她对中国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作了有益的探索,构成了她的小说语言的十分独特的标识。虽然她一直努力去创造一种没有标识,没有风格的抽象的小说语言,但是,当我们对王安忆前后所发表的作品在语言上做了比较和分析之后,我们的确感到了她的小说语言的独特。她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让我们比较清楚地感到小说语言的物质部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对于唐代文言小说的定义 ,学术界存在较大的分歧 ,归其根本是判断标准的混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传奇”概念也是模糊变化的。其实唐人文言小说并未形成文体上的突破 ,只是文学制作意识在各旧有的叙事文体中得到大量的广泛的运用 ,这与唐人万象更新的风气相关。然而文言叙事文体的传统规范性使这种文学制作意识的侵入只能停留在一定的程度 ,所以“唐人传奇”这一文体称谓的科学性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敦煌题材一直倍受青睐,有关敦煌的文学书写成为永不消退的文学热点。敦煌是博大的,也是精深的,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质素,要对敦煌进行文学的把握是有难度的。敦煌的文学书写要求作家既是文学家,也是敦煌学者,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具有敦煌学者的修养才能真正书写出富有文学价值的敦煌文学作品。以当代敦煌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冯玉雷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的难度、理解的难度以及小说的高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敦煌系列小说给读者造成阅读方面困难的原因,以打开一扇走近敦煌文学的窗户,对解读敦煌文学提供一种思路和视角,从而揭示出敦煌文学真正的文本意蕴和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假传”,即借鉴史书人物传的写作手法为器、物作传的文体形式。历代假传作品数量众多,记载对象范围广泛,作品形式呈现系列化的倾向。作为融合了史传、杂传、小说和寓言为一体的文体形式,假传在写作手法上,不仅“以史为戏”,模仿史传的写作模式,而且融入了小说、寓言中夸张、用典、双关等表现手法,形成了亦庄亦谐的叙事风格。假传通过幽默诙谐的笔墨,寄寓了作者对于自身仕途穷达、道德品行以及社会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展现了作者的创作观念和人生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菲利普·罗斯是当今美国文坛著名的犹太裔作家,创作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反生活》是罗斯系列自传性小说之一,写作技巧独特,叙述内容跳跃性强,一反传统小说的风格,具有超现实主义特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超现实主义下意识书写,虚幻与现实相统一的理论来解读《反生活》的创作技巧,从而探析主人公对自身犹太文化身份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在其小说观中表现出两难抉择的矛盾心理:既轻视小说,又看到小说所具有的作用;既要求小说创作应遵循史家的"实录"原则,又承认小说创作中运用虚构手法的合理性;既为小说突破史家固有的传统观念而哀叹,又认为小说的嬗变非人力所为。这种矛盾心理,是由其史家固有的传统观念与其进步的文学观相互冲突造成的。解决矛盾的出路在于:编写史籍、方志时,应对小说加以整理著录;小说创作要虚实显豁,泾渭分明;阅读者应了解文学创作富于想象、虚构和夸张的特点,做到"知其意"和"意会"。  相似文献   

18.
冰心是初登文坛就获得巨大影响的作家,回到历史现场,会发现其世纪初的影响,主要来自人生问题小说的创作,然而,评论界和文学史对于冰心人生问题小说的评价,历来都不算高。这一世纪的隔膜,来自文化观念与文学观念的隔膜。冰心人生问题小说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问,切入到了转型时代最深层的意义虚空,呈现了小说是展示存在的文体文化本质,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不管小说作者身份如何,都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带入创作,形成了维多利亚时期文坛一道特别的风景,其中卡莱尔、迪斯雷利、狄更斯和盖斯凯尔夫人等人的作品,标志了19世纪早期的英国浪漫主义向19世纪中晚期的批判现实主义转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芙既是一个现代主义作家, 又是一个女性主义倡导者. 她尤其关注女性写作的历史和现状.本文主要以其小说<达洛卫夫人>为文本,探讨伍尔芙如何力图把现代主义的小说艺术和其女性创作理论相糅合,为现代女性创作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