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战国古玺自称为“玺”、“句”、“曲”、“丩”。从词源的角度来看,“玺”、“句”、“曲”、“丩”皆有“止”义,用作古玺自名,是因为其主要用于封缄物品的缘故,取其“封止不泄露”之义。燕国的长条形玺自称为“鍴”,或读为“瑞”,影响很大。其实,燕国长条形玺的性质与“瑞”不符,“鍴”当读为“揣”,训为“捶”,因其用于捶锻压抑印文而得名。  相似文献   

2.
新见一件私人收藏未曾著录的铜戈拓片,戈的形制与1982年河南郸城所出“廿二年邞啬夫戈”相同,刻铭格式及行款类型也相同。两件铜戈铭文中“邞”的地望应是今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邞”原属楚,垂沙之战后属魏。戈铭有明显的三晋兵器铭文三级监造特点,形制上阑下侧有明显的齿突,是魏国兵器的典型特征。新见“廿一年邞啬夫戈”的铸造时间是魏襄王21年,郸城县出土的“廿二年邞啬夫戈”的铸造时间是魏襄王22年。  相似文献   

3.
在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几方战国古玺中的文字释读提出新见:释古玺中的“”(《玺汇》3537)为“笑”;将三晋文字中用作姓氏的“”字读作“潞”;并认为“司空容”玺不属三晋,其时代上限不会早于秦代。  相似文献   

4.
《古玺汇编》(以下简称《古玺》0294所录古玺(图一),原著录于林廷勋《玺印集林》.据《古玺》所录印文,该印印面呈正方形,边长6cm,其雄浑巨制,非一般先秦古玺所能比,是传世古玺中极为罕见的几方大玺之一. 此印印文秀美,章法谨严.印文竖行左行,首行一字,顶天立地;中行三字,下字沉稳;尾行二字,末字上宽,以补中行空当.从书法及篆刻艺术而言,亦非一般先秦古玺所能比.在数千方古玺中,属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5.
云南民族大学马绍玺教授(回族)撰著的《在他者的视域中——全球化时代的少数民族诗歌》一书,2007年8月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约16万字。马绍玺是一位年轻教授,还是一位诗人和民族文学青年批评家,曾出版过几部诗集,发表过数十篇民族文学研究与评论文章。马绍玺  相似文献   

6.
对战国文字中六个释读存有争议的姓氏用字进行考释及疏证得出:释古玺中的“(翻)”(《玺汇》3200、3201)为“(舤)“、“(翻)”(《玺汇》0249)为“幾”;释包山楚简2号简中的“(整)”为“彭”;补证古玺文“(签)”(《玺汇》3190)当释为“骚”、“(稍)”(《玺汇》1884、1885)当释为“酆”;并以古玺文“(固)”(《玺汇》2553、2554)隶作“(侈)”(侈),为“(侈)”的异构,当释为“夙”.  相似文献   

7.
从创伤理论的视角触及《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小说主人公贞贞的身体创伤与精神创伤;从创伤救治与复原层面,探究贞贞这名伤者何以能够"复原",即贞贞是"如何"及"怎样"获得再生的,可挖掘出被以往的批评家遗漏了的一些文本细节,同时可对一直遭人质疑的小说结尾作出合理的解读。另外,小说在话语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个显性可言说话语文本与隐性不可言说话语文本。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助动字是根据动字的意义划分出来的动词的一个次类,主要包括"可"、"能"、"足"、"得"四个助动字.根据其后所助动字的不同,马氏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可(足) 动字;能 动字;得 动字.同时,马氏还深入探讨了助动字的句法功能:与"以"字连用;助动字连用;助动字单用;助动字前加否定词修饰;助动字与所助动字之间间以"而"字等.  相似文献   

9.
王罡 《华人时刊》2015,(1):68-69
赏析提要:作品身世传奇,得到书法大家赵朴初的首肯。墨韵极佳,空灵飘逸,以淡墨为主,集干湿浓淡于一体,立体感、金属感较强,当属精品之作。作品7次出版。这幅草书横幅《清静》是林散之先生1987年即兴而作。尺寸为36×64cm,约2平方尺。落款九十老人散耳,印有"散之信玺"(朱文)、"江上老人"(白文)、"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  相似文献   

10.
殷墟甲骨文非王卜辞中多次出现一个可隶定作"■"的字,意为"疾病痊愈",已有研究者提出可能应读为"瘳"。但其释字为"纽"之说不可信。"■"字应释为古书中"纠绞"义的"缪、摎"等字的表意初文;有的字形还加注"帚"声。由此可以论定"■"当释读为"瘳"。  相似文献   

11.
郭毅生同志在《如何评价杨秀清?》一文中,就杨秀清“逼封”万岁问题,提出了新颖的“八位万岁”说,把讨论引向了深入。诚如所说:“‘八位万岁’一词,见于太平天国后期的玉玺上。”此方玉玺用青白玉做成,径宽六寸一分强,高八分强,纽高二寸二分。纽背刻云纹,纽侧刻双凤朝阳纹,玺文四周上作双凤朝阳纹,左右作龙纹,下作立水纹。玺文共四十四字,宋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文字中,今被读作"谁何"的"何"字与"可"字同形.因此,先秦典籍在后世的传抄中就难免存在应当被读作"何"的"可"字未能尽转写为"何"而出现"可"、"何"相混,绞葛难明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走马楼吴简"枯兼波簿"残存80条简文,最完整的条目和小结简原应同时有"枯兼"、"垦食"字样,其文书格式基本统一,不能区分为两种类型。通过复原簿末所附总述性文书,可以清楚看出此簿编制缘起、经过、格式、目的等。简文常见而又关键的""字不是指波坝的宽度,而是"败"的异体字;"枯兼"也不是指波溏自然枯浅,而是因波坝毁坏、波溏干枯而导致波田被私家兼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居群方法采集湖北汤孙湖菱属(Trapa.L.)植物果实140个,分别测量了18个性状,以柱形图、形象化散点图分析了性状的可塑性,变异式样及其相关性。并探讨了其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腰角的有无和长度可作为分类的主要性状,依此,可将汤孙湖的菱属确认为格菱和野菱两个种。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华夏!秦始皇命李斯设计传国玉玺,以玉中至宝和氏璧为料,玉工圣手孙寿精雕细琢,上纽交五螭虎,底刻李斯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文!秦始皇视其为皇权象征、镇国神器,御封为玉玺鼻祖,万玺之王!历代帝王将其视为皇家正统、国运瑞兆,不惜以半壁江山交换,是历代帝玺无法比拟的中华宝玺,炎黄福印!  相似文献   

16.
“敬”是古人修身立世的重要前提,本文从战国时期“敬”字玺入手,分析了“敬”字的来历和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含义,以及它与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准则的关系。指出“敬”及与其相关的古玺所反映出的含义,是儒家所倡导的人们进行修身养性的重要准则,对当时人们修身立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释从(亦作)得声之、诸字。从得声诸字均见于《古玺汇编》姓名私玺。《古玺汇编》九六页。释文作“长口”。《古玺汇编》一九○页。释文作“和口”《古玺汇编》一九八页。释文作“郾口”。  相似文献   

18.
语法学者对<诗经>中的虚词"言"字有多种解释,虽有一定道理,但都存在不足.从语音、句法成分、译文解释等方面来看,这个"言"字实际上等于"焉"字.根据"言"字在<诗经>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一部分"言"作顺承连词,可译为"于是"、"就"等;一部分"言"作助词,为状语后缀,可译为"……的样子"."薄言"则应解释为"急忙地"或"急忙就",而不是作为一个发语词.  相似文献   

19.
山东新泰市出土的齐国陶文中有"陈贺立事","贺"字从"贝",上部从"口","戈"声,可看作"加"字异体,见于齐文字。"陈贺"应读为"田和",也就是陈齐太公和。新泰陶文中的"陈不"应读为"陈无宇";"陈宴"应读为"田婴"。燕文字中的"贺"字与齐文字在形体上存在一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地域特点所致。  相似文献   

20.
金文中"■"及从"■"声的字或可表示选择之义,相关字也见于楚简,过去学者多主张读为"选"。通过对楚简中"■"用字习惯的考察可以发现,诸字读为"差",用为选择义,这可与典籍相印证。《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208号著录的王子■匕鼎,其中有"■其吉金"的内容,"■"也当读为"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