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西钦州灵山县三海岩今存清代廉州知府施世骥诗刻二首,后并有灵山知县段曦和诗一首。所存三首石刻诗歌皆为律诗,描摹了灵山和三海岩秀美的自然风光;又兼诗刻书法行草相间,字迹秀美,故而诗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书法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2.
钦州三海岩今存康熙年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师生唱和诗刻四首。该石刻位于三海岩月岩右壁,距今已有330年,保存完好。结合实物文献与典籍文献,对其背景、作者、诗刻书法及文学价值进行考释。所存四首石刻诗歌皆为五律,诗意灵动清幽;又兼诗刻书法行草相间,字迹秀美飘逸,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书法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系列文章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比较文学的有关问题。何云波的文章着重探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对建构总体知识学的意义与启示;焦静芳的文章揭示货币与文学的关系;左芬、林文兴、杨芳则分别以诗人彭燕郊的三首表现绘画、音乐、舞蹈的诗为例,探讨诗人如何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绘画、音乐、舞蹈的意境;谭琰的文章比较中国传统诗、画中空白的审美意义;姜攀、刘海花则分别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与园林、插花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诗歌之舞     
本系列文章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比较文学的有关问题。何云波的文章着重探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对建构总体知识学的意义与启示;焦静芳的文章揭示货币与文学的关系;左芬、林文兴、杨芳则分别以诗人彭燕郊的三首表现绘画、音乐、舞蹈的诗为例,探讨诗人如何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绘画、音乐、舞蹈的意境;谭琰的文章比较中国传统诗、画中空白的审美意义;姜攀、刘海花则分别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与园林、插花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系列文章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比较文学的有关问题。何云波的文章着重探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对建构总体知识学的意义与启示;焦静芳的文章揭示货币与文学的关系;左芬、林文兴、杨芳则分别以诗人彭燕郊的三首表现绘画、音乐、舞蹈的诗为例,探讨诗人如何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绘画、音乐、舞蹈的意境;谭琰的文章比较中国传统诗、画中空白的审美意义;姜攀、刘海花则分别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与园林、插花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系列文章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比较文学的有关问题。何云波的文章着重探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对建构总体知识学的意义与启示;焦静芳的文章揭示货币与文学的关系;左芬、林文兴、杨芳则分别以诗人彭燕郊的三首表现绘画、音乐、舞蹈的诗为例,探讨诗人如何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绘画、音乐、舞蹈的意境;谭琰的文章比较中国传统诗、画中空白的审美意义;姜攀、刘海花则分别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与园林、插花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系列文章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比较文学的有关问题。何云波的文章着重探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对建构总体知识学的意义与启示;焦静芳的文章揭示货币与文学的关系;左芬、林文兴、杨芳则分别以诗人彭燕郊的三首表现绘画、音乐、舞蹈的诗为例,探讨诗人如何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绘画、音乐、舞蹈的意境;谭琰的文章比较中国传统诗、画中空白的审美意义;姜攀、刘海花则分别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与园林、插花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系列文章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比较文学的有关问题。何云波的文章着重探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对建构总体知识学的意义与启示;焦静芳的文章揭示货币与文学的关系;左芬、林文兴、杨芳则分别以诗人彭燕郊的三首表现绘画、音乐、舞蹈的诗为例,探讨诗人如何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绘画、音乐、舞蹈的意境;谭琰的文章比较中国传统诗、画中空白的审美意义;姜攀、刘海花则分别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与园林、插花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系列文章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比较文学的有关问题。何云波的文章着重探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对建构总体知识学的意义与启示;焦静芳的文章揭示货币与文学的关系;左芬、林文兴、杨芳则分别以诗人彭燕郊的三首表现绘画、音乐、舞蹈的诗为例,探讨诗人如何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绘画、音乐、舞蹈的意境;谭琰的文章比较中国传统诗、画中空白的审美意义;姜攀、刘海花则分别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与园林、插花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系列文章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比较文学的有关问题。何云波的文章着重探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对建构总体知识学的意义与启示;焦静芳的文章揭示货币与文学的关系;左芬、林文兴、杨芳则分别以诗人彭燕郊的三首表现绘画、音乐、舞蹈的诗为例,探讨诗人如何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绘画、音乐、舞蹈的意境;谭琰的文章比较中国传统诗、画中空白的审美意义;姜攀、刘海花则分别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与园林、插花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犹太智慧文学以诗性的审美而非抽象的说理呈现出来,在宗教话语中蕴含了美学思辨,又通过训诲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展示出与众不同的诗化色彩,同时运用哲理和诗意的纹花建构起具有独特内涵的审美意蕴。犹太智慧文学为《圣经》的宗教美学范畴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实际生活和文化传承中获得了良好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宋代省试、解试多数时间考有诗,但这类诗在现存文献中保存却很少,《万宝诗山》成书及真伪情况复杂,其它拟作专辑多未流传,科场所作只零星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文人场外拟作则相对较多。宋代省试、解试诗作出题多以古人诗句为题,尤其是以杜甫诗句为题较多,命题相对较为随意。宋代省试、发解试诗及拟作对研究宋代科举考试内容、宋代诗歌及文学风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建安文士中,吴质是一位比较重要的成员。他积极参与文人游宴,积极进行创作,并和曹氏兄弟及诸文士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吴质的文、诗、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当时享有独特的地位,其创作较好地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在文学理论上,吴质也有自己的见解;但在后期,他的创作成就较低,这是由其对文学的态度、其自身的品行及后期的遭遇决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论闻一多文艺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在其早期受西方济慈等人的影响 ,认为“以美为艺术之核心” ,主张“纯艺术的艺术”并“纳诗于艺术之轨” ,坚持“做”诗并倡导诗歌的“三美”。然而随着那“不是混着好玩”岁月的流逝并亲身体验“生活的严重”后 ,他转而重视诗的社会价值并彻底摒弃了“唯美主义”的价值取向而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呼唤“时代的鼓手”。文艺观由“艺术为艺术”变为“艺术为人生” ,从誓做“艺术的忠臣”到成为“人民的忠臣” ,我们在其文艺思想的嬗变过程中 ,看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詹姆斯·麦考利是20世纪澳大利亚文坛的著名人物,他在诗歌创作和文艺批评等领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麦考利早期的诗歌创作带有现代主义特征,让他一举成名的"厄恩.马利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其在现代主义诗歌方面的才华,但他最主要的贡献则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创作和批评。麦考利重视传统宗教与哲学,倡导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强调古典主义诗歌的优越性,他以"秩序"、"理性"、"逻各斯"等为准则的新古典主义文论对澳大利亚文艺创作与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每一时代的文学创作实践没有不受文学思想影响反过来又发生影响的。盛唐诗成为中国诗史发展的高峰不仅在于诗人、诗篇数量之空前,在于艺术质量之高致,也在于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占据了时代制高点。文章从王维的诗坛地位、诗学观及诗论出发,在与其他名家的比较中,解读了盛唐诗坛文艺思想之特征,并补充了过去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既可在国内外传播学界开拓出文学传播学这一独特学术领域,又为建设文学传播学学科奠定了基础。立足传播学立场,运用传播学基本原理,并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考察,可以见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主要有聚徒讲学、周游列国、谏诤与酬唱、行吟与吟游、游仙与隐逸、题壁与刻石、传抄与印刷等,而与之相关的传播思想则有:“大言不言”、“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再次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以幻为真、声律传文等。此外,作家人品与政治地位、作品形象与故事情节、语言与修辞则作为古代文学传播的辅助性要素而存在。  相似文献   

18.
春秋之际以诗言志的文学批评,自《尚书》提出"诗言志",《周礼》提出"诗六义",到吴三公子季札的"闻乐而论",再到孔子的"兴观群怨",孟子的"知人论世",庄子的"虚静物化"等等,先秦时期知名论者给我们留下的丰富而又宝贵、零散而又庞杂的关于文学批评的经典言说和著论,表明了对文学批评的看法和主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学批评的人文传统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从引诗的角度全面考察汉四家诗与荀子的关系:《毛传》趋同荀子,另一方面亦异于荀子,并且只是借鉴荀子诗说。《齐诗》与荀子的关系,今人论及较少。通过考辨可知,《齐诗》亦趋同于荀子诗说。经学史与文献上都有证据可以证明今文鲁、韩二家同于荀子诗说。基于此种现象,则应着重把握它们之间并不齐一的一面。总的结论是汉四家诗与荀子之间的借鉴与被借鉴的关系,既不应否定,也不宜夸大。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中国古典文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他读诗、解诗、赋诗,兼读小说等其他文学作品,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趣旨。身为政治家,毛泽东又把他的政治理想通过文学议论表现出来,显示出纯熟的政治斗争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