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哲学具有强烈的生存价值取向,以人的生存问题为研究对象。其生存哲学以“道”论为中心,以自然生命为本位,以实现自由为最高追求。在生存哲学的关照下,庄子特有的科技观反而出现了二律背反的现象。一面高度赞扬技术的精湛,一方面又表现出对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忧虑。在当今科学大爆炸时代下,这种独特的生存技术观,对研究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技术化生存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境,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危机与困境,就必须转向生态化生存。从哲学层面上看,生态化生存是一种和谐性、限度性、道德性与人性归真的生存方式。转向生态化生存的主要路径选择是:建立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价值支撑;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为生态化生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技"关系,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人性保障。  相似文献   

3.
对杜威的哲学概念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生存论特质。对于杜威来说,哲学是对批判的批判,而非探寻真理的活动。哲学具有价值、理智与形而上学三个根本性的维度,每一维度都与生存相关联。哲学植根于生活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并存的存在之中,以由偶然性所引起的问题为起点,是一种理智的生存方式。杜威对于哲学与文学的关系的思考,有助于理解理智在其哲学概念中的重要性。这一哲学概念体现了杜威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途径及其整个哲学的理智实践的旨趣。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生存论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把教育问题与哲学生存论关联起来,具体从生存构境、意义创序、乐观主义的未来导向等方面展开来说明教育的生存论维度或本质,并对当今教育领域的张力和困境作出粗略的厘定,谋求教育问题解决的启示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以突出对教育作生存论思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存论与传统哲学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现实际遇和生活世界的关怀.传统哲学中的人是抽象化的人,而生存论意义上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所谓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生存论转向的人学意义是从传统抽象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马克思的新人本主义也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6.
生存论哲学仍是"存在论"哲学。与传统哲学一样,不经过思辨的澄明,"存在"就不能被人们理解;真理是破除成见、自行敞开的解蔽过程。方法论上的现象学、时间性上的"当下"、语法上的"动词"以及存在方式上的"自因"构成了生存论的四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美学"美是什么"的追问,转换为"美如何存在"的提问方式,对当代美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在西方现当代哲学发生范式转换的整体背景下,才可能理解从本体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转向的真实意蕴.生存论美学将艺术或美视为人类生存境域的一种呈现方式、展开方式或存在方式,认为美之存在与人之存在密不可分.只有在生存论视域下,美如何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提出、展开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个人,从生存论视角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确立了"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生存论原则。马克思从生存论意义上回归了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存论转向。从生存论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予以解读,不仅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血液和生命,而且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能够超越其他现代性理论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来自于生存论。  相似文献   

10.
哲学始终是人类对时代主题的反思性追问,是对养育自身的时代精神的自我理解.当生存与发展在公共实践中成为世界主题之时,哲学终于将自己专注的目光投射在人类生存境遇之上,"生存哲学的转向"成为主题性哲学的时代就必然到来.马克思哲学在其存在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的世界,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原初生存关联,从而跃出了知识论路向,开启了注重用现实的实践改变世界的哲学的生存论路向,构成了哲学革命的全新地平线,由此鲜明地指证了马克思哲学超越近代哲学框架的当代性质.  相似文献   

11.
启蒙以来,理性被逐渐看作是自立的纯粹理性,与传统的终极实体观念分离。而从生存论角度来看,理性更多地体现为处境中人的一种反观能力,这种能力使人的生存更为秩序化。以这个方式理解理性,就可以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中重建理性与终极实体的关系,即理性并不是自立的,而是有其被生发或开启的前提。它发生在对终极实体的开放状态中,而这才是启蒙的本来含义。  相似文献   

12.
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相对于本体论而发生了“生存论转向”。实际上,“生存论转向”仅仅是指海德格尔对希腊生存论哲学的恢复。而无论是从哲学观还是从整个现代性的世界观特征上看,马克思哲学都是在本来的意义上就是生存论,即“原始”的生存论。  相似文献   

13.
“生存论转向”表达了现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在对传统哲学的“反叛”中,现代哲学正是从“生存论转向”中“坚定出场”。它超越传统的知识论路向,开启生存论路向;摧毁“实体存在论”,开显“生存论存在论”;解构永恒“在场”的“非历史性”,凸显人的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历史哲学主要分析了历史学的生存论 存在论基础 ,这种分析直接来源于狄尔泰的生命历史学思想。海德格尔对历史学生存论 存在论基础的分析有两个特点 :(1)追问存在问题 ;(2 )从生存论角度阐述自己的历史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风险生存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存论哲学正内在地走向生存美学的拯救思路。内在地走向生存美学的广义生存论学说却彰显"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意味着更丰富的生存选择。生存美学对生存论哲学的学术拓展在于生存美之意义建构,这种生存美学是立足生活实践的意义建构,审美对象追求只有对具有审美意识的生活实践主体来说才呈现出意义。而其意义建构深层是一种生存美学境界,体现了品味生存、应然生存、终极生存等方面的和谐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6.
"真"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可以理解为"本真",具有存在论或生存论的理论品质。庄子通过对"真人"生存状态的考察,形象地描述出这种"本真"生存的表现特征,并指出了作为"返本归真"途径的"心斋"、"坐忘"的精神体验方法。庄子哲学中"本真"的含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天人合一"。这种物我交融、主客同一的浑融境域无法用对象性的语言来把握,因此庄子采用了"寓言"和"卮言"的言说方式,间接引导读者去体悟这种"本真"之境。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下人们对"诗意地栖居"的闲谈与误解,在文本细读、立足原著的基础上,从人之为人的生存论根基、诗作为此在的生存论言说、栖居作为有死者的存在方式、大地之为大地的生存论意蕴等四个方面揭示出"诗意地栖居"所包涵的生存论蕴含,从而在根基处为真正领悟"诗意地栖居"的意义廓清障碍。这种蕴含不可理解为印证与重复,而是思想的回行,是应合思想本身召唤之后的前行,只有从此出发,才可能真正理解在当今世界"无家可归"的状态下"诗意地栖居"的意义及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论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凸现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的内在关系 ,本文从理论上比较研究了四种生存理论 ,即黑格尔的精神生存论、费尔巴哈的自然生存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海德格尔的自我生存论 ,认为 :无论黑格尔所主张的理性自决的力量生成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的感性生活自发生成人的本质 ,还是海德格尔的非理性的个人体验生成人的本质 ,都只能诠释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只有马克思的实践生存理论才能将诸多生存视界整合起来 ,揭示出人的完整的实践本质 ,并由此入手 ,剖析了当代生存哲学研究陷入“准存在主义”误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审美与人的生存关系论是关涉美学哲学基础的问题。人的生存表现为生物生命、精神性、社会性的生存个性。对于人的特殊生存而言,审美不但有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实现了人对外物的诗意占有;不但使人以特殊方式实践了自由、解放,更在更高的意义上给予人的本质力量以全面、丰富的确证。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建构与一种永恒的信念紧密相关。中世纪的神学不但保留了哲学的本体论,而且更为深入地探讨了哲学的认识论。近代的科学知识论脱胎于神学,但却导致了上帝之死。这同时也导致了哲学之危机。现代的生存论建构不得不告别形而上学。这虽可视为哲学之复苏,但仍然晦暗不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