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个切近时代发展的美学研究,是一个创新的美学课题.生态批评,作为西方悄然兴起的新的批评方法,可以看作是生态美学的实际应用,是生态美学理论扩展的有效手段.从当今的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发轫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国"垮掉派"诗歌作品实际上是生态美学价值观的倡导与建构."垮掉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金斯伯格、史耐德和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作品多次呈现出浓郁的东西方生态美学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以中外文学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有田园文学称号的《边城》和《苔丝》两部文学作品为例,在传统阅读方式基础上,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两部作品中的田园自然环境,分析风景如画的背后其作品中如何呈现难能可贵的生态意识和体现的生态与人文的密切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新意,丰富作品的内涵,揭示作品的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外美术史上多个时期,都有画家采用平远的视角表现生态命题。不同的生态观在文明的不同时期转换变化,不同的叙事表现出人类对环境的复杂情感和不同的生态立场。在当代绘画中,一些画家也以平远的视角创作有关生态叙事的作品,利用艺术的感性空间,解说人的存在及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对当下文明的生态困境获得感同身受的危机感,获得积极的生态思维和家园感,达到"可感"、"可容"、"可悟"的目的,是当代绘画中以平远视角作生态叙事的作品文化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环境运动是以"生态中心主义"为理论源泉,后者对前者起到思想指导、理论规范的作用;而西方环境运动的发展又在实践层面不断推动"生态中心主义"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使生态中心主义理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生态现代化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生态中心主义的温和化转变。  相似文献   

5.
以海明威的十余部作品为文本考察对象,以生态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作品人物的言行分析,探讨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态意识及其中存在的复杂悖论,从中得知海明威一生都摇摆于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和尊重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态度之间。在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下,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解读海明威和他的作品,重新唤起人们的生态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正当性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学术界已形成通说的生态补偿正当性理论有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鉴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效益或生态服务功能无法予以科学确定,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各类大规模开发行为的禁止或限制到底是为了"防止损害"还是"增进利益"难以界定,生态补偿的一般正当性理论在解释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上存在论证缺陷,难以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正当性提供支撑。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是伴随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战略的实施而出现的新兴事物,它实质上是土地用途管制下的行政补偿。行政补偿理论、土地发展权理论及特别牺牲理论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正当性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是建构生态的文学本体论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研究的理论基础,而"生态本原"、"生态存在"和"生态本质"及其辩证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的理论内涵.在此理论基础上,文章批判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本体论,阐明了生态文学本体论是指建立在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生态文学实践上的,研究生态的"文学本原"、"文学存在"和"文学本质"及其生态关系的文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将马克·吐温的短篇名作《亚当夏娃日记》置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进行探讨发现,该故事不仅在情节上凸显了女性在实现两性和谐相处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其"复调"式的框架结构也巧妙地传达出两性平等、亲密融合的理想。笔者认为,该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高度统一地表达并强化了作品的生态女性意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品结尾出现的不和谐音却暴露了作者生态女性意识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阐释翻译现象,依据特定的具体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考究鲁迅对域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活动,指出鲁迅翻译域外儿童文学作品的取材适应了当时中国"救救孩子"的特定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策略的取向适应了汉语世界儿童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生态中心主义理论的质疑在于如何理解"是"与"应该"的关系,生态价值、生态权利的客观性以及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问题。通过对生态中心主义理论困境的分析,能够看出其意义和价值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经过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中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发展和创新。从毛泽东的"人口与自然的协调"思想到邓小平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平衡"的理论,经过江泽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胡锦涛同志最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五位一体"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理论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批评理论框架下,借助它的三个维度: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对《恋爱中的女人》进行解读;旨在挖掘小说中的自然、社会、精神生态蕴含,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部作品和劳伦斯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叶广芩在她的秦岭生态文学作品中,以理性的姿态关注着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在哲学内涵上,展现出儒家的"成己成物"与道家的"虚静"、"坐忘"以及民间丰富多元的信仰。在叙事章法和描写方式上,从古典文学中的志怪传奇取藻敷彩,并活用了古典诗歌的对仗结构,也吸收了笔记体与对话体的风格,拓展了作品的想象与审美空间,以其坚实的生态伦理立场参与和推进了民族心理与生态文学的现代建构,为在"生态文学"这一外来概念中塑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心理与品格的作品,恢复传统文化的魅力,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想流派,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是,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为出发点,重视"生态"但困于"生态",其生态危机根源论线性地囿于资本主义而不能自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危机理论异质混同,"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理论则严重羁绊于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传统等,从而导致其生态社会主义构想因背离实际和规律而陷于生态"乌托邦"的境地。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友邻,生态社会主义只有在重振"科学社会主义"的特性中才能获得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杜甫草堂诗中有不少情景交融、意蕴深厚的佳作.用生态意识对这些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和体验,不仅能令人深切地体会到隐藏在作品中的生态意蕴,而且能使其焕发出更加夺目的艺术光彩.文章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的和谐与平衡、人与自然生命的"节律感应"等方面为切入点,生态性地体验杜甫草堂诗,通过复现生态魅力进而探求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人类文明演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政治合法性以及现代化模式转型四个角度进行透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理论.文章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生态经济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理性经济人"的活动方式,而是"生态理性经济人"的活动方式,是遵循生态复杂性规律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循环运行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提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关乎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合法性,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间接性生态观的逻辑推论与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生态观不同于当代西方学者的"直接性生态观",但是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推论和演绎出马克思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因为是逻辑推论和演绎出来的,因此应该称为"间接性生态观"。根据逻辑学推论法规,可以推论出:生态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不是问题"的问题;马克思讨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抽象的一般关系";人类可持续生存不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从马克思的理论中可以演绎出关于生态观的三个定理:人与自然的否定性同一是马克思生态观的结构前提;人为自然界确立生态界限;人对"物"的普遍占有是生态界限的生产方式基础。  相似文献   

18.
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自问世之日起便轰动了美国文坛,她的作品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经典。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悲惨生活境况。黑人民族无法躲避包括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在内的各种危机。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将精神生态女性主义应用到文学中,有助于更好地发现文学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含义,发现黑人在内化种族主义过程中的自我否定。生态女性主义因素和生态人文主义精神是唤醒人类生态良知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发表于1891年.哈代将其与其他几部作品一并归类于"性格与环境的小说"(Novels of Character and Environment).以前对托马斯·哈代的小说的文学批评,多以人物本身以及当时社会的构建为中心,采用马克思主义(Marxist)、消费主义(Consumerist)和女性主义(Feminist)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本文以近年来刚刚崛起的生态批评理论(Ecocriticism)为理论基础对<德伯家的苔丝>进行分析,旨在激发人们对于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朱马拜·比拉勒是当代新疆著名的哈萨克族作家,其文学创作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与汉文化的双重滋养,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语境下特有的思维特质与创作心理。对其作品的研究,多数研究者倾心于作品中浑然天成的民族精神及文化内涵的挖掘分析,鲜有人关注隐匿在文字深处的自然镜像。草原之子的朱马拜,对隐匿在文字深处的自然关切是其潜在生态意识的一种自觉写作,是动物叙事视角、民族命运与文化以及人性深处的生态自觉为切入点,围绕作品中关于"人"和"物"的不同叙述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