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桃花扇》以兴亡为主线,富有多重悲剧意蕴。从个人层面看,这是一出爱情悲剧,爱情让渡给了政治,家国亡了,只好以牺牲爱情来成全政治;从政权层面看,这是一出政治悲剧,一是"权奸误国",二是"忠臣死难";从社会群体看,这是一出社会悲剧,承受悲剧命运的不是某一个确切的人,而是整个社会,作品凸显了部分下层人物形象,意在疗救社会,把握人生。  相似文献   

2.
希腊悲剧在伦理学上尤其是政治伦理上的意义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希腊悲剧的美感是一个悲喜的交集,起因于希腊政治强者的内在特质与问题.因此,悲剧揭示了蕴藏在古典美德政治中的深刻悖论,尤其是揭示了"强者"的本质及其完满型幸福的片面理解所可能带来的巨大危机,帮助人们领悟一个更为全面和纯正的伦理德性观对于健康政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屈原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是一个极具悲剧内涵的文化符号,通过阐述屈原人生的三大悲剧内容,从政治、文化、主体三个角度来探讨屈原悲剧人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从政治角度切入,把一个普通的不同门第之间男女相爱的悲剧型故事写成一出政治悲剧。剧中主要人物瓦尔特、斐迪南、露伊斯主观上彼此并无恶意,但当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时却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悲剧有其必然性。这种悲剧必然性使作品饱含批判的火热激情、跌宕起伏的艺术世界和给人震撼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5.
希腊雅典的悲剧对阿伦特思考政治自由有双重意义。第一,悲剧包含许多思考现代政治自由可以运用的文学主题。第二,悲剧的"说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对政治自由的提示。阿伦特以理想的雅典来阐述这样一个现代政治的基本观点,那就是,政治自由与公共自由同为一体,没有政治自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共生活。阿伦特设想一种无需借助传统或外加权威,照样能有机运作的政治群体模式。雅典城邦为她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一生以悲苦执着的政治追求创作了大量政治诗。然而在其政治诗的创作中 ,由于晚唐社会的悲剧使诗人不仅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 ,也孕育了“才命两妨”的悲剧命运意识和“人间桑海朝朝变”的悲观宿命意识 ,并使其政治诗创作浸淫在“爱君忧国去未能”的悲剧心态之中。本文从李商隐政治诗的创作心理历程分析了其政治诗悲剧创作心态形成的原因 ,揭示了诗人政治诗悲剧创作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7.
关于《长生殿》的主题,近一两年,又陆续有些文章提出看法。有的认为:《长生殿》主要是作者“强烈民族意识的曲折表现”,作者要写的是“一个‘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的皇帝所招致的社会政治悲剧;自然,其中也包括他个人的悲剧”,它要“点出做为一个皇帝,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弛了朝纲,否则将会给社稷、民族以及自身造成惨痛的悲剧。”这种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通过一个巡警的自叙,向人们展示了巡警福海的深刻个人悲剧,留下了对旧社会的悲愤控诉之声。2002年由张国立导演的同名电视剧跟观众见面,人物和情节的不适当改编使个人悲剧成为多人闹剧,主人公"我"的悲剧无形中被消解。本文试图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第一,电视剧商业化的趋利性改变了原著的本来面貌;第二,政治意识形态削弱了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9.
文学政治化的悲剧——以南社为例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社是一个有浓厚政治气息的文学社团,借助于革命党在政治上的成功,南社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同时南社文学对政治的依附性也越来越明显,“革命”成了南社文学的标签,其实就旧文学而言,南社的创作自有其多种面貌,“革命”并非南社文学的全部;就新文学而言,南社既有与之论争的反面刺激,也有创作和理论上的正面推动。但是随着它在政治上的失败,这一切都被淡忘,南社的悲剧,就是文学依附政治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润叶是作品中一个着力刻画的悲剧典型。造成其悲剧人生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长期沿袭下来的封建积习是造成她不幸命运的罪魁祸首;其次,复杂的政治关系也在客观上为其不幸命运带来了必然性;另外,从主观上来看,润叶性格的软弱、善良、重情和隐藏于意识中的乡土情结则是导致其不幸命运的内在因素,助推了她悲剧命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消费主义时代仍有悲剧,但权利方与资本方无意承认.否定前政治的悲剧成为权利允许的主流,如"17年"、"文革"的历史悲剧,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政治悲剧.消费时代由于市场的需要,好来坞大团圆模式成为主流.消费主义时代的悲剧书写变形,张承志、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悲剧带有宗教思辨的超越性,残雪的现代主义悲剧置入人生人性的悲剧思辨与文革政治变形.罗伟章的人道主义悲剧展示了消费主义时代农民命运悲剧与人道主义严峻性命题.灾难书写是悲惨.第三种悲剧在中国缺乏作家的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12.
宋江的悲剧是政治悲剧,同时也是婚姻悲剧。首先宋江对于女性的态度并非排斥,杀惜、杀刘高之妻不能说明宋江对于女性的一般态度;其次宋江与李师师等人的交往及其行为也证明了宋江是"食色"的凡人,而非超人;宋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婚姻方面有着自己的理想,即"封妻荫子",作为妻子的角色,在宋江来看,当符合儒家伦理规范。宋江之死,在宣告政治命运终结的同时,也意味着其婚姻悲剧的酿成。  相似文献   

13.
阮籍的《咏怀》诗含蓄而隐晦,但其间所流露出来的悲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阮籍身处魏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时代的因素及个体意识的觉醒使他的人生悲剧意识带上了政治悲剧意识与生命悲剧意识的双重色彩,并且明显具有从屈原的政治悲剧意识转向苏武的生命悲剧意识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子夜》的英雄悲剧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抛开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所附加给文本的衍生意义,透过纷繁芜杂的话语形式,就会发现《子夜》隐藏着一个英雄悲剧叙事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吴荪甫表现出古希腊悲剧英雄的特点。对其命运进行分析,可知吴荪甫在三重困境中抗争,从而向读者传递着崇高的悲剧精神。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也暗合了中国传统的天命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放翁的爱情悲剧和政治悲剧其梦意象词探析 ,发现这类作品大部分是政治悲剧在作者心里抑久而发的艺术宣泄。放翁报国无门的深深的叹息、沉沉的失望与悲慨是此类词中的情感主线。  相似文献   

16.
章从作家主体的角度分析了王熙凤悲剧的必然性、深刻性和典型性。必然性的根源在社会历史.王熙凤的悲剧命运变化与王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相一致.王熙凤的毁灭.展示了一个社会制度的悲剧;深刻性集中体现在王熙凤的悲剧是其自身的“异化”和社会“异化”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典型性分析了王熙凤性格的问世,在悲剧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典型手法上也是一个重大突破。总之,作家正是在对王熙凤的性格侧面逐一撕毁之下,展示了人生价值的毁灭,敲响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丧钟,这正是塑造王熙凤的悲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规训、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悲剧精神真正觉醒并付诸实践于现代文学史,是维系现代文学价值、文学经典和批判精神的重要支撑,与中国的政治社会特点密切相关.考察新时期以来文学的悲剧精神嬗变,悲剧精神受到政治文化的规训、消费文化的解构和日常生活的重建,可以将其命名为"赋悲剧"、"祛悲剧"和"返悲剧"三个阶段和层次.悲剧精神在当下仍然有其充分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文学的悲剧精神正在悄然重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限度.  相似文献   

18.
当下所强调的审美的政治转向并不是对统治阶级可以运用审美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统治的再次强调, 或是通过揭示让被统治阶级看清社会权力的运作而识别意识形态的虚幻性; 而是关注那些根本没有资格进入平等 /不平等、 控制 /反控制权力关系的群体, 通过审美或艺术手段, 在改变人的感觉方式时让我们看到、 读到、 感觉到这些非主体的存在, 重新思考权力的分配和享用。 20 世纪之后, 现代悲剧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戏剧形式, 而是作为一种美学观念繁盛一时。 作为美学观念的悲剧决不是认识的, 而是在更情感、 更直觉的审美层次上达成的认同。 由此, 马克思主义对悲剧的研究和阐发总是基于一种政治的维度。 在这种政治维度的关怀下, 马克思主义对悲剧的研究跳离了以往亚里士多德式的研究框架, 回到悲剧最先的仪式表演中以获得对悲剧的元认识, 因而注重的是悲剧的语境研究、 悲剧事件的真理性呈现以及悲剧情感中的政治学分析, 并将悲剧与社会性危机、悲剧与真理、 悲剧与政治联结起来。 马克思主义对悲剧的政治性分析意在揭示悲剧中所包含的新的感受和反应, 培养新的情感结构和社会关系, 从而在介入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政治功用。  相似文献   

19.
将"卡塔西斯"说置于《诗学》文本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之中,以政治哲学为论域,可以凸显悲剧对个体的净化、提升、认识真理的作用,以及悲剧对城邦、社会的政治哲学作用,并由此提出一种阐释,即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卡塔西斯"作用是对雅典城邦政治中个体与群体紧张关系的一种弥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一个大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其中最深刻、最发人深省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作为第一女主角的林黛玉更是深深积淀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浓厚底蕴。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及形成她悲剧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其身世的影响;疾病的影响;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金玉良缘的影响等。黛玉的侠义精神及其理家才能也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