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在追求城乡一体化的快速进程中,由于人们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乡土生态文化的内在价值,致使乡土生态文化在传承中出现了断层。深入研究乡土生态文化传承问题,对乡村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走的是一条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化道路,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建设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发展理念冲突、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等.因此,探讨我国生态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提高城镇化进程质量,加速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缺失对生态的观照就是其中之一.其具体表现是:缺乏全局观念,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盲目效仿大城市和新城区开发.有鉴于此,必须开展多种形式、多个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提升整个社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4.
5.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进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为萌芽阶段、提高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顶级阶段。通过对每个阶段的生态效应变化趋势及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类生态效应进行分析,从生态理念、城镇绿化、生态技术开发、生态消费四个方面提出了减少城镇化进程中负面生态效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快速推进的中国城镇化正将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带入到以现代、后现代为主要特质的“城市社会”,乡土中国正在被“城乡中国”所取代,经历了价值观念从一元向多元交织演变、道德观念从“乡土伦理”向市场伦理演变、习俗观念从“乡土本色”向现代性多元演变的过程。对于中国城镇化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其中乡村价值观念和意义系统的变化,是最为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是传统文化观念发生了百年以来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为深刻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7.
生态社会主义这一用语虽然被广泛使用,但其概念内涵并不明确.国内外学界的分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多样性,概念使用上的不统一,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生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相容等相关问题上.正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主义,必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又注意倾听生态社会主义的声音,从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无法确立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确立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有赖于人的定义的更新。启蒙运动把人定义为“理性的人”,只有这一定义转化为“诗性的人”,生态文明的建立才具备前提。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生态价值观可概括为两点:(1)非人自然物有其自身价值;(2)人与自然同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中心主义和还原论是阻碍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的无比顽固的思想障碍。为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拒斥人类中心主义和还原论。环境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量子物理学和复杂性科学(蕴含生态学)提供了反驳人类中心主义和还原论的科学依据。庸俗唯物主义错误理解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丰富,为我们正确理解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社会条件。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生态文化直接倡导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唯当人们转变了观念,才会产生从事各种生态文明建设具体事项的动机。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为新型城镇化可以从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中原经济区重要省份之一的河南省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对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第一层次是重点加强环境保护;第二层次要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宣传;第三层次要着重调整产业结构;第四层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相似文献   

11.
资本的本性是增殖和扩张,而这一本性决定了资本的反生态性。在资本时代,资本不但是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而且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本身也被资本利用为获利的工具。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国家和政府一定要警惕GDP主义的诱惑,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加强对资本有效有力的监管,使资本在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服务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工业社会之前,“生态”不构成“文明”的形态,它只是一种“原生态”。科学技术、全球化、市场之所以与生态危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因为它们脱离了“人民性”。不应该简单地否定资本、市场、科技、全球化,它们正是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力量。把生态文明建设仅仅当作一种思想上的革命,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它将阻碍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并最终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局面的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正备受重视,厘清一些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性”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雪筠 《东方论坛》2005,(4):108-112
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化"就是"城市性"的文化类型和心理状态形成的过程.中国由于受传统农业文化和前30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城市化进程中文化的转型明显滞后,传统的依赖人格、等极观念、小农意识、封闭保守心态等等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内在阻力.只有更新文化机制,建立起与现代城市相匹配的以权利性、公民性、法治性为核心的文化系统,才能消除城市化深层文化障碍,实现社会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民族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将被打破,城乡之间、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口(其中包括少数民族人口)将从偏远地区进入城市,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外来民族人口进入到中国的现代都市中。都市民族的多元化,一方面必将导致都市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都市文化又呈现出一元化的趋向。都市文化的“多”与“一”看似矛盾,实质上体现的却是都市文化的多元一体化趋向。  相似文献   

15.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从国内来看,目前已有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江西、甘肃、四川、河南、山西、河北、陕西、辽宁、黑龙江等十多个省份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本文试图从西方和中国具体国情对比分析的角度论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产业模式,以期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已成共识,但是否严重滞后,还存在分歧。原因在于不同学者选取的经济指标、采取的比较方法和研究的角度不同。分歧本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认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更好地加快城市化进程。一般认为,最佳城市规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靠长期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来不断降低城市聚集成本,从而扩大城市规模。因此,以城市规模选择城市化道路可能是一个误区;农村城市化是一柄“双刃剑”,强调任何一面都容易导致“一刀切”地推进或限制小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人的文化态度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并进行调整:人对自然的部分“复魅”与工业革命时代人对自然的“祛魅”相对;人与自然的“共生”是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构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理念;确立适度消费的生活原则,否定无度消费的生活原则;确立“绿色”的有机建设原则,否定“灰色”的、无机非生命建设原则;确立天地境界论生态审美观,否定“自然的人化”的功利主义自然审美观;确立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自信与自觉,走出欧洲中心主义。这是我们生态文明时代应有的文化态度和生态审美观。  相似文献   

18.
当今生态哲学视城里的两大重要范畴——“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危机”日益显现的今天,争论得越发激烈。“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现代环境哲学无法逃避的重要议题,研究清楚这两个主义,并且认识其争论的本质对于探究当今生态危机具有一定的意义,是舍弃其一还是有保留的扬弃,是值得当今生态哲学深思的。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文化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文明的得以行世都有其存在的深层的精神与思想底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深层基础与精神支撑,只有确立了与这种新的文明形态相适应的世界观与文化精神,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想基础和精神追求的探寻,首先应对工业文明的哲学基础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进而在此基础上倡导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并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范式,从而完成对生态文明深层文化结构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