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工具分析了新浪微博上有关温州动车事故的公共协商。通过对8个微博用户641条微博发帖的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和意见领袖共同建构起了一个"国家-社会"型的协商框架;协商框架的建构包括协商利益层面、协商议题层面和协商语词层面的建构;新闻媒体是微博协商框架建构中的主导角色之一,并具有促进微博协商走向理性和建设性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2.
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微博的出现更是给公共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并最终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微博是草根媒体中最耀眼的明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以梳理公共领域理论发展脉络为基础,提出网络公共领域的概念,从低门槛效应、交流开放平等、传播速度快、舆论放大等方面探讨微博作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媒介的可能性,同时也从微博信息口水化、公众消逝速度快、数字鸿沟、娱乐倾向方面论证微博在形成网络公共领域方面的弱势,确认微博可以作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媒介.  相似文献   

3.
微博作为新兴媒体,以自己独特的优势介入公共领域,对民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从政府运用微博进行公共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对微博作为公共管理的补充形式的现实可行性进行探讨,进而从公共领域自身建构和微博自身的特点两个角度出发,借用经济学的优势风险分析法来分析政府运用微博进行公共管理的优势及风险,为政府更好地利用微博引导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微博中的谣言传播及其规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为话语自由表达在公共领域建构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但由于其自身管理体制的不规范以及对公众素养要求不够到位,谣言却也时刻伴随着。谣言的恶性传播使微博的传播、沟通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阻碍着微博舆论平台的健康发展,甚至危及公共领域建构的进程。如何妥善规避微博传播中的谣言、不断完善微博传播平台,从微博自身管理机制以及对公众的素养要求等方面的考量,提出建立完善的事实和身份审核机制以及呼吁公众理性表达、监管部门适度引导,以期制止微博谣言传播,创造一个纯净的微博沟通环境。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理论对于我们建构中国式的公共领域有重要参考价值。当下,微博在我国互联网应用传播领域异军突起,成为公共领域由现实社会向网络社会转型的重要媒介与平台。微博具备了一些支撑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不过相应地也有一些瑕疵。全社会应当从政府、互联网运营商和网民三者的博弈互动方面来系统考量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的重构,使公共领域的网络化转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在微博中进行公共议题的讨论是民众观点表达的有效渠道,促进社会民主、公平、公正,体现微博作为公共平台的特质。然而,通过对热门微博的实证研究发现,微博对公共议题的讨论呈现出"分散"和"短暂"的特点:网民的注意力既被各种议题不等量地切割,又总是"喜新厌旧"且"浅尝辄止"。此外,微博对公共议题的关注集中于公权力监督等领域,具有"报忧不报喜"的倾向;同时,旁观者对公共议题的关注,放大了微博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7.
陶东风教授近年采的学术思想可以归纳为建构、反思和公共性三个关键词,体现他的根本思维方法、问题意识和学术兴趣、政治追求和现实关怀等三方面特点.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建构论之争"中,他倡导走向多元对话的建构主义.他对新时期文学从"精英化到去精英化"的过程进行了知识社会学的反思,肯定了去精英化的正当性,也察觉到其中的犬儒主义倾向.他通过对某些大众文化现象的解读,力图重建政治批评、开拓阿伦特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已经成为网络发展的热点问题。事实表明“人肉搜索”进入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后发挥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其形成有社会环境、大众心理等各种原因。现实因素和网络生活相互交融使得“人肉搜索”不只是表现为一种网络工具,其中的是非之争、道德建构才是网络健康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共理性是建构社会合作系统与良序社会的核心理念,政治公共空间则为公共理性的展开提供前提条件。"制度——核心行动者"分析框架为考察当前我国公共理性与政治公共空间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范式,依据这一范式的公共理性构建呈现为以执政党为核心行动者推动民生政治、公民政治与共和政治的进路,政治公共空间构建则体现为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在不同领域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审视当下中国的微博交往,学界应以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为指导来分析其“理性交往”的现实性;而哈贝马斯构想的“主体间性”和“理性共识”原则,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认知向度和理论参照.微博因其优于其他媒体的自由对话特性,正在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交往理性试验区;而存在重大冲突和非合理性的系统与生活世界、主体性与理性迷失的交往主体以及微博传播内在化的冲突等因素,共同滋生出了浮躁的微博交往行为.权力、资本以及传统文化价值观施加的深层次压力,使得初具公共领域特征的微博极可能丧失对话的功能.因此,哈贝马斯所言的交往理性能否在微博领域得到呈现,仍值得怀疑.学界需要重塑生活世界的合理性,以此建构理性交往和价值共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微博的逐渐流行为标志,自媒体进一步演化为社交媒体,其传播范围从个体向整个社会扩展,在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两方面均具备建构公共空间的优势条件。然而,在普遍的乐观预期下,恰恰更需要警惕网络商业主义、集体无意识和注意力承载力这三方面因素的困扰,它们严重影响了微博等社交媒体对舆论公共空间的积极建构。  相似文献   

12.
杨仁忠教授撰著的《公共领域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一书,从政治哲学维度把公共领域从西方市民社会话语中离析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范式予以学理建构性的专题研究,并据此探讨了公共领域与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论证了公共领域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在对英、法、德三国的"公共领域"历史演进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创建性的提出了介于"代表型公共领域"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之间过渡时期的"文学公共领域"概念。笔者基于对英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国别考察,提出了英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历史性锚定、文化上独特与文学上互相建构"特点。其中具备了"公共性"的英国文学家与文学公共领域的互相建构关系对英国政治公共领域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8世纪初,在英国政治家柏林布鲁克的倡导下,以斯威夫特及盖伊等人为代表的"柏林布鲁克"文人圈通过他们的文学创作推动了英国文学公共领域向资产阶级政治公共领域的迅速转型。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主流范式,福克斯和米勒提出的“公共能量场”对我国乡村治理转型具有借鉴意义。在对其概念及内涵解读的基础上认为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是村社善治的基本面向,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极具创新性的学术命题。借助赋权理论,尝试建构“话语+技术+法律”的逻辑分析框架。其中,话语赋权是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的“主体变量”,旨在打破基层政府“话语霸权”和草根农民“政治冷漠”的结构性困境,强调农户的话语权回归;技术赋权是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的“工具变量”,亦是理解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的新视角,强调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法律赋权是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的“制度变量”,作为弥补行政赋权失灵的有效策略,强调农村法治建设的推进。  相似文献   

15.
作为批判的差等正义是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不平等问题的重要理论框架,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是有等级的,人的等级是与生俱来的,人们必须按其与生俱来的等级各行其是、各司其责才合乎正义.从公共管理视域来解读,作为批判的差等正义是指建立在人的身份和等级基础上的,基于双重或多重标准而设立的有悖公共管理公共性、公平性、公正性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主要包括政治失语、经济歧视和社会排斥三个维度,这些维度是分析户籍制度、高考制度、选举制度、所有制制度等公共管理制度引发的社会不平等的重要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公共领域概念的独立提出,应该归功于阿伦特与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思想使公共领域理论步入新的时代,她从独特的视角,宣示了古典政治的来临;哈贝马斯则是公共领域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丰富并系统阐述了公共领域理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那里成为"理想类型",并提出通过重建公共领域来解决资本主义危机。从公共领域理论的发展史上看,哈贝马斯是阿伦特思想的继承者,但是,他又跳出了阿伦特的思想框架,建构起更为全面系统、丰富合理的公共领域理论。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大量来自民间个体的影像在互联网上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新媒体事件的发展和转折,成为普通受众参与公共事件的有效手段,也为学界讨论网络的政治与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公民社会的理论视角看,民间影像作为一种极易解读的语言代码,首先是一种民间意识形态的自我呈现和多向度、多层次的复调式影像话语叙事,逐步消解过去单向度主流意识形态霸权;其次,"民间影像"以一种真实"在场"的方式重新呈现历史事实,为受众在公共领域的社会公共事件讨论提供了多维度"在场的事实",因此有利于人们在互联网所建构的公共领域里的理性交流,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促进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文学媒介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文学创作受媒介的影响变得更加功利,但是塑造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媒介文学。微博小说是伴随互联网微博应用迅速风靡的文学体裁,微博小说作为文学媒介化时代的代表性现象之一,在未来的媒介诗学的建构中极具研究价值。论文主要从微博小说的概念入手,分析微博小说在表征和内容上存在的特征,进而对微博小说的发展前景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9.
媒体人微博是相对独立的主体,它与媒体人所供职的单位没有隶属关系,但由于两者在品牌、信息资源等方面有一定关联,媒体对其员工微博的规制有一定合理性。在微博世界中,媒体人微博可以起到滤清器和引导者功能,它构建了一种"内源"的、"软性"的过滤和引导机制,是规范微博时不可忽视的力量。媒体人微博有较强的公共性,它开辟了"公共话语空间",富有"公共领域"气质,应当在公共生活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舆论生产的新平台,微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文章从微博舆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情绪因素入手,把情绪作为自变量考察微博情绪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分析了情绪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微博舆论生产中的功能,剖析了微博舆论中情绪传递作为规范力量超越了哈贝马斯所构建的公共领域的批判作用。最后,对微博舆论生产中公众情绪形成与表达形式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