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散杂居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平等总政策和政治、经济、教育、风俗习惯等具体政策措施,具有独特的内容与特征,对保障散杂居民族平等权益和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时期各民族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背景下,旧有的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散杂居的弱势性决定了散杂居民族关系成为新时期民族关系的焦点.而关于散杂居地区的快速发展及其与聚居地的差别、与汉族地区的巨大差距使得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成为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经济发展下的劳动力二维流动构成了散杂居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使城市和民族乡成为散杂居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化生态学给研究散杂居民族关系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其通过人类文化与自然生态的互动有力地证明了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关系的形成原因,这成为共生互补理念的理论前提之一。在这种语境下,多元文化的生态关联、系统论的分析脉络是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中不容忽视的新内容,共生互补理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本视野、方法论和话语体系,并对散杂居民族关系作出逻辑上的推演,提出多元民族文化共存与相互尊重、各民族在共生中发展互补性竞争与规则性合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不断强化我国的散杂居民族研究,推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展。我国散杂居民族研究需要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刻把握散杂居民族的共性和个性,推动民族问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不断强化我国的散杂居民族研究,推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展。我国散杂居民族研究需要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刻把握散杂居民族的共性和个性,推动民族问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特色散杂居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散杂居民族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主要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等阶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处理中国散杂居民族问题,提出了散杂居民族理论思想,确立和发展了民族乡和城市民族工作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散杂居地区民族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民族教育体系,为提高中原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散杂居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存在民族学校少数民族生源不足、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较弱、少数民族师资力量有待改善、民族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应积极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调整民族学校布局、加强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民族学校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散杂居民族极其复杂,除世居外,大多属流徙而来,早已丧失原来基本特征,属重新聚居一起的新"族群",应淡化民族意识、民族身份。散杂居民族问题的重心主要是处理好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加强"国族"建设即中华民族建设。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完善散杂居民族的政策改革。散杂居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对民族发展和民族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塔吉克阿巴提镇作为新疆塔吉克族开发性生态移民的一个区镇,在经过了2000年至2009年的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为稳定的成效,但开发建设中的移民心理危机明显,文化适应慢;移民搬迁资金不足,影响搬迁效益;生产方式转变后的适应性学习培训滞后;移民政策不很完善等问题也一直存在并影响着生态移民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打工"已成为中、东部散杂居地区重要的生产方式,人们脱贫致富的基本手段,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本文以湖南隆回山界回族乡民族村、浙江温州泰顺县司前镇左溪村为例,分析了"打工"生产方式对中、东部散杂居地区的影响,研究了打工生产方式影响下中、东部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提出了促进中、东部散杂居地区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快发展民族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对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民族高等院校为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人才的重要措施。职业教育应从现阶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探索符合民族特点和民族区域特点的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横向的门类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变化。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场所,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针对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措施,建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训基地,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影响到西北地区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状况影响到少数民族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影响到对少数民族下一代的教育。制约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的影响,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的历史影响,少数民族封闭心理的制约,女性自卑心理的影响。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社会化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从深层次上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及社会化发展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在推动边疆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历史原因及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民族高校的科学定位,适应性的增强,加快发展民族预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15.
广西高师院校开展顶岗支教实习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根本。高师院校开展顶岗支教实习,既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实习模式,也是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支援方式。本文就广西高师院校开展顶岗支教实习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6.
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江苏省而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结合本省经济和教育发展实情,江苏省教育应对速度、内涵、结构等方面调整,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作为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领域,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调整各级各类教育结构,重塑中等职业教育,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适度超前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农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数量多、发展快,但办学水平相对较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区域高等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坚持并加快地方化发展,主动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在服务中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数字“七”在塔吉克族文化中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它常见于塔吉克族民间俗语、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及宗教教义中。文章从文化学的视角对数字“七”与塔吉克族文化之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数字“七”在塔吉克族风俗习俗和宗教信仰中的表现形式,并指出“七”之文化含义的形成与塔吉克族的宇宙观有关。  相似文献   

19.
农村区域发展是时代前进、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加强新型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村区域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质量,而且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在农村区域发展上国外有许多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对陕、闽、湘、沪等10个省市区不同类型的50所高校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女大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总体差异和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差异。提出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不仅在总体上较大,而且在民办各类高校中差距更大,但在公办高校中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则相对较小。在描述差异程度的同时,利用调查资料进一步分析调查对象中女性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状况,探讨形成城乡差距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