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空忧惧是文学活动发生的动因之一.空间忧惧影响着人的实践和精神活动.时间忧惧是人的至深的生命感觉.战胜时间忧惧是文学活动的目的之一.语言、尤其是书写语言作品具有消解时间忧惧的独特功能,文学凸现了这一功能.时间忧惧促使文学从自发走向自觉,也影响了文学作品的构成.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并非全德之作,一方面该作人物丛杂,时空混乱,叙述屡屡"穿帮",不能不让读者对作者的创作态度和叙述能力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贾平凹对叙述视角的不断摸索,对"文革"的深切反思,以及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基于切身感受的忧惧意识,又让读者看到了一位优秀小说家值得尊重的探索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通过对后一方面的考察,在力求全面、客观评价的同时,对《古炉》所宣扬的善人哲学进行了历史追踪,并在此基础上,对善人哲学的局限性进行适切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喜怒忧惧     
张耀翔先生为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今已辞世二十余载。我们特在本期发表张先生遗作《喜怒忧惧》一文并程俊英先生(张先生夫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的一篇说明文章,以表达我们对张先生的追念。  相似文献   

4.
在六朝作家当中,沈约是难得的终老于官的一个,但他的一生始终处于死亡的忧惧和包围之中。其《伤王融》等九首颇得“清怨”之长,既是沈约为僚友之死而唱,也是为自己即将踏上那条漫漫而又寂寂的黄泉之路而提前唱响的一曲曲哀伤的挽歌。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诗好说"为乐"、"作乐"是因为生活"无乐";表示自己"极乐"有两个原因,除生活"无乐"之外,更兼有前途不能把握,命运不能自主的忧惧。并非堕落的"为乐"、"作乐"与"极乐"成了他痛苦的关键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遗落的南境》是杰夫·范德米尔的新怪谭代表作之一。小说运用恐怖元素,挖掘人物心理,深刻地呈现了当代生态环境恶化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蕴含生态恐怖叙事主题,呈现无意识的X区域对人类世界的渗透,刻画人类与之作斗争与两者最终的融合,渲染人类对于生态危机的忧惧与恐慌,从而揭示范德米尔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期望。  相似文献   

7.
哥尔德斯密在其诗作《荒村》中表达了对英国前工业化时代农村衰落的忧惧,也流露出自己对往昔美好英格兰的向往。他的田园描绘与英国文学传统中许多作家和诗人的想象一样,常常是浪漫但不真实的愿景。史料表明,从总体上看18世纪英国社会发展迅速,城镇化为进城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农业生产的资本化运作在把农民逐步转化为农业工人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哥尔德斯密的《荒村》摹写反映的是人们在社会转型期普遍具有的焦虑。  相似文献   

8.
漫话“坐地”一部文艺心理学的早期译著 —读鲁迅译《苦闷的象征》论书法的神韵南丁小说创作的矛质运动张一弓创作的风格追求浮操凌厉与古考的忧惧 一谈周作人早期思想的深刻矛质“天才—总是人民的”” —勃洛克艺术生命的过去和现在创作方法独立性孔见((乔治·当丹》的艺术唐诗中心理的时空描写有政治风度的智囊人物吴用 —《水浒》人物论之六词语修辞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论冯沈君的小说创作论许玉诺乡土小说的特色许懊生平事迹改辫二南系东周王室诗使动句格位次序初探杜甫在河南白居易的两种诗论和两种诗作《晋书》的文学性审美判断力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王朝鼎革之际,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士人往往都面临守义和变节的生死选择,明清的"夷夏"更替尤其是"薙发令"的强制推行,于"亡国"之外更加上"亡天下"的忧惧。尽管如此,仍是"国破君亡,鲜见忠义""衣冠介胄,叛降如云"。这种生死选择,除去"忠君"观念的影响,实际上体现了个人对"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儒家文化的认同程度。文章以明末常州籍士人为例,揭示那个风云变幻时代士人的人生荣辱,并以此表达对管绍宁等常州英烈的崇高敬意。  相似文献   

10.
写心贯穿了曹寅诗歌创作的整个历程,这种表达个体人生感受的诗歌最能体现作者的艺术个性。曹寅的写心诗虽无下层布衣寒士浓重的哀情,然其抒发人生之困惑、仕途之忧惧,却与一般的落拓文士有共通之处,体现出他真实的心迹:由外在行役之苦的感慨,到内在仕途忧患的抒发;由对君臣、主仆关系之本质的体悟,到闲雅生活中心态的调适。曹寅的写心诗也为家族后人曹雪芹创作小说《红楼梦》提供了特殊的家族经验。  相似文献   

11.
晏殊是宋初著名宰相词人,"及时行乐"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都有涉及的文学主题。在考察晏殊词学创作之时,发现晏词中的"及时行乐"主题几乎可以目之为表达晏殊文学思想的一个符号,它承续了前代以来指向内心诗酒声色之欲的特点,反映了在广袤的时间面前对生死的忧惧;同时也表达了晏殊在有限的人生和变化无常的政治生活中,寄情山水自然,为找到安顿内心的路径而进行的深刻反思,研究晏殊词中的"及时行乐"主题,对于理解晏殊的文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熹"以《诗》说《诗》"诗经诠释学美学的基本原则正是建立在对"以《序》解《诗》"辩论基础上的。朱熹以为《诗》是"感物道情"之结晶,所谓"以《诗》说《诗》"就应该是从《诗》所"道"之"情"的方面去把握这种《诗》之"情"。《诗集传》突出了《诗经》文本,充分体现了朱熹的说《诗》风格和创新,是"以《诗》说《诗》"原则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经》与《老子》之"道"及其"反"、"复",既有表面上的用词相同、相似之处,又有概念内涵上的相互关联之处,还有其所反映思想上的不同之处。《老子》之"道"为点、是生成的原因,《易经》之"道"为圆、是被生成的结果;《老子》之"道"为水,《易经》圆"道"上的《坎》、《坤》也象水;《易经》中"反"、"复"同义,《老子》中"反"、"复"之义相反。《老子》通过阐述"道"之"反"、"复",反映出与《易经》不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葛立斌 《南都学坛》2011,31(4):25-30
陆贾《新语》中多处叙《诗》史、言《诗》事、论《诗》说、引《诗》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陆贾的《诗》学观。他以"统物通变"为探讨汉初《诗》学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原情立本"、"以匡衰乱"、"尽情为器"的《诗》史观;提出了"《诗》以仁义存亡"的《诗》学思想总纲以及"调心在己"的学《诗》观;并提出了"书不必起仲尼之门"的用《诗》观。陆贾这种"统物通变"的《诗》学阐释是汉初儒者对《诗》学思想的一次创新与改造,极大地影响了汉代后学对《诗》的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15.
"断烂朝报""不列《春秋》于学官"是《春秋》学史上的两大公案。王安石所谓《春秋》"断烂朝报"指《春秋》注解之书,并以《春秋》经发展的特点而确有"不列《春秋》于学官"之意。王安石以其经学思想区分《春秋》经与传,视《春秋》经为"难知"但"可知",对《春秋》传则由"取"到"疑"以至"不足信"。针对《春秋》中天人关系、伦理等级等问题,王安石提出"任理而无情""以道进退"。王安石在北宋《春秋》学进程中间接为《春秋》学发展指明了新的致思方向,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6.
"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和以《庄子》、《楚辞》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中国诗歌长河的大势流变为"二源"合"一流"。曹植诗櫽括《风》、《雅》,组织《庄》、《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继往开来,初步确立中国诗歌这"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这是曹植对中国诗史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言"、"事"关系始终处于复杂的变化状态。《尚书》虽以记言为主,但记言的背后皆有本事,未尝离事而空言。《尚书》总结历史经验、宣讲道义以资经世致用的《书》教之旨奠定了书史的精神传统。《春秋》创立编年史法,但有叙事而无记言。《尚书》中以记言形式表现的《书》教之旨在《春秋》中通过"春秋笔法"表现出来。针对《春秋》叙事的过于简略,《左传》对其进行了补充。《左传》叙事"言事结合"、"以事为主",史传文学中的三类"言"体基本定型,比例趋于合理。《国语》《战国策》又出现了以"记言"为主的倾向,表现了史家在"言"、"事"取舍中的徘徊。"言"、"事"关系在《史记》中又有新的变化。《史记》以人物纪传为叙事方式,记言文字分化为四种形态。而一以贯之的书史精神在《史记》中除了"寓褒贬论断于叙事",还由记言中的"太史公日"来承载。《史记》《汉书》以后,以叙事为主的纪传体成为书史正统,但"言"与"事"的比重权衡及其消长演变一直伴随着史传文学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淫诗"说作为朱熹《诗经》解释学的新成就是发展着的思想观点,因为他就"淫诗"作者的定位上存在着前后的不一致;又是自相矛盾的观点,因为"淫诗"所包含的诗篇只涉及变《风》而未及于"二南"正风和《雅》诗中符合"淫诗"标准的篇章。若仅以《诗集传》时的"淫诗"观为标准,《卫风》中有"淫诗"十篇,整个变《风》中有"淫诗"四十篇,《召南》中的《野有死麕》,《小雅》中的《菁菁者莪》和《隰桑》也理当是"淫诗"。  相似文献   

19.
"《左传》原本"这一说法最初是由顾颉刚先生明确提出来的,是指《左传》最初的成书形态。通过对《汉书.刘歆传》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相关史料的详细解读可以发现,"《左传》原本"并非刘歆"引传文以解经"之前的"《左氏春秋》",而实为"《孔子史记》",它构成了先秦《左氏春秋》及此后各种传本的骨干。虽然《左传》在历时两千余年的流传过程中屡有增改或分合,但其核心即"《孔子史记》"的内容却基本未变。弄清"《左传》原本"即"《孔子史记》"或"《孔春秋》"这一事实,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认识《左传》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关于《春秋》与《左传》经传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左传》是否《春秋》之传。虽然《左传》解经不同于《公羊传》和《谷梁传》,但《春秋》和《左传》不是两本独立的书,《左传》也不是一本伪书,更不单纯是一本史书。参照《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可知《左传》不仅"以义解经"、"以事解经",还"以礼解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