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茅海建 《社会科学》2013,(8):149-157
陈宝箴、陈三立父子与康有为、梁启超、唐才常等人不属于同一政治派系。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一派对陈氏父子的态度前后有三变。由于御史黄均隆的错误举报,慈禧太后误以为陈宝箴曾保举过康有为,以"滥保匪人"、"招引奸邪"的罪名将陈氏父子革职,康有为等人也由此误以为陈宝箴曾保举过康。康、梁在日本大力宣传陈氏父子在变法期间对他们的支持;并在庚子事变时,宣称陈氏父子是他们的依靠力量,而陈氏父子并没有参加唐才常、梁启超等人在庚子年间的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2.
清代以"永不加赋"为祖宗家法,而当国家的收支不能平衡之日,便不能不"开捐例",用卖官的办法敛聚费用.咸同两朝长期的内战一面需要长期的饷需,一面又在一大片土地上使国赋因兵燹而化为乌有.而后"捐例大开"和"捐例减成"遂以筹饷为旨义一路推广,一路泛滥:又在筹饷的名义下造出了一批一批捐纳入仕的做官人.与这个过程同时发生的,还有因打仗而得军功和因军功而得保举.军功和保举产出的也是一批一批不由科目而径入仕途的做官人.以清代的官制为范围.当日的官场应当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因此,太多的人沿捐纳、保举涌入其间,不能不使官场成为人口过剩的地方.这种现象起于内战之中,又在内战结束后长久地延续于南北之间,随后,满坑满谷的候补官便成了与19世纪后期的中国历史相伴随的群类.他们以自己的存在改变了那个时候的官界秩序.  相似文献   

3.
彭玉麟晚年膺巡阅长江之重任,每年往返万里,整顿军纪,督促训练,除去贪佞,保举人才,使江防稳固;彭玉麟受任于危难之中为广东防务专使,实施了各种防御措施,提出了许多海防方略,既巩固了当时的海防,又为将来海防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彭玉麟晚年膺巡阅长江之重任,每年往返万里,整顿军纪,督促训练,除去贪佞,保举人才,使江防稳固;彭玉麟受任于危难之中为广东防务专使,实施了各种防御措施,提出了许多海防方略,既巩固了当时的海防,又为将来海防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委内瑞拉"21世纪社会主义"走向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委内瑞拉查韦斯政府通过经济领域的改革、参与制民主等形式探索走向“21世纪社会主义”。在委内瑞拉建设“21世纪的社会主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障碍不仅有来自美国等西方社会的怀疑与敌视,更有来自委内瑞拉国内制度及文化方面的阻力。其中内部的反民主的保举官职制和个人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将是“21世纪社会主义”最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西汉时,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保举子弟一人为郎,称为“任子”,是少数封建官僚的一种特权。《汉仪注》记曰:“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那时依恃父兄之特权而为官者甚为普遍。比如苏武以父任为郎,董贤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萧育以父任为太子  相似文献   

7.
1早在旧石器时代,太湖三山岛上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新石器时代宁镇地区出现了北阴阳文化和湖熟文化,这些常被人称为先吴文化。公元前11世纪,泰伯奔荆蛮建勾吴,最初中心在无锡一带,春秋时期迁到苏州,直到夫差败亡于越,这九百年的历史一般称为狭义的吴文化。以后的吴文化一般称为后吴文化。但是,我们将要使用的吴文化是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通史性的吴地区域文化。其区域是以太湖流域为腹心的宁沪杭三角  相似文献   

8.
富吴体考论     
马茂军 《船山学刊》2006,(4):155-157
本文通过对富吴体人物考、北京三杰考、富吴体文章考等系列考证,认为将富吴看作古文运动先驱者的传统说法是夸张的,富吴体是骈文体内的复古派,他们还没有明确的散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吴国取“句吴”为国名,是促成吴国立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明确表述:“太伯、仲雍乃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两位来自异族文化的远客,文身断发、自号“句吴”以后,竟博得土著居民的信赖推举,创立吴国,其原因何在?要解答这一问题,就必须了解“句吴”一词的文化蕴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把吴文化研究推向系列化、专题化,使吴文化研究进一步为当前无锡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由无锡吴学研究所主办,得到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协办的“’96吴文化研讨会”,于4月6—8日在江苏省锡山市吴文化公园举行。  相似文献   

11.
唐五代时期,三吴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三吴为核心的南方经济总体实力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开始转移。在此条件下,三吴的社会文化也向前迅速发展,并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宗教信仰是其表现之一。唐代杜佑的《通典》州郡十二以苏州、湖州、润州为三吴,稍后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25)中也以三州为三吴,说明唐人所指三吴主要为太湖流域。本文所指的三吴地区为唐代的苏州、常州、润州、杭州及湖州。此五州环绕太湖周围,中有江南运河相连。  相似文献   

12.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康斋。江西抚州崇仁人。吴与弼是明初一位有影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对理学在明代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他的思想进行研究颇有必要。 一、吴与弼的身世、生平及思想渊源 关于吴与弼的身世,他的弟子娄谅有过记载:吴与弼的先祖吴兢为唐朝(氵卡)州人氏。唐睿宗时为朝廷议代夫。吴兢的七世孙吴宣迁居抚州。吴与弼的高祖吴景南,擅长诗,元初名儒吴澄曾为其诗集作序。曾祖吴审“博学,诗藻清丽”,祖父吴泾,迁居崇仁。父亲吴溥,官至国子司业,著有《古崖集》。吴与弼出身这样的家庭,对他的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他自述道:“吾六岁入小学,七岁而学对句,十有六岁而学诗赋,  相似文献   

13.
骆秉章作为咸丰末年督川的最佳人选,用自己的驭将之术有效地控制了当时的西南军功阶层,并通过大量的保举与参劾,有力地影响了清廷在西南的人事安排.通过对比他与当时西南边疆几位同僚的不同遭际,可以看出清廷在不得不扩大军功督抚权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地加强了对他们的监控.对此的讨论或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成同政局,进而更好地理解晚清政治史.  相似文献   

14.
一史载周族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南奔荆蛮,“自号句吴”,至其十九世孙寿梦时“称王”,始为强国。然而,“句吴”究竟因何取名,其含义是什么?史家争议颇大。有的说是地名,《史记·吴太伯世家》刘宋裴骃《集解》引宋忠语谓:“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有的认为“吴”是国号,而“句”则为夷语之发声,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称:“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左传》“宣公八年”孔颖达《正义》也说:“句吴,句或为工,夷言发声也”;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古公卒,太伯、仲雍归赴丧毕,还荆蛮,国民君而事之,自号句吴。吴人或问:‘何像而为句吴?’吴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句吴,非其方乎。’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为句吴。”如此,则  相似文献   

15.
清代保甲制度探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县以下乡村基层组织经历了由承袭明代的里甲制向保甲制的转变。保甲组织领导人的职务认充、更换及保举、辞退等 ,必须经过不同的审察程序 ,办理各种替换手续 ,方可完成。清代保甲组织职微任重 ,承担着繁杂的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维持乡村地方社会治安及催征地方钱粮等行政公务。它大大突破了历代相类组织传统职能 ,是州县官职责的延伸和具体化 ,清廷统治乡村、强化集权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五月二十日,在第三次吴文化学术座谈会期间,正式成立了“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会"。一九八○年江苏省考古学会成立时,我省十三个文博单位联合倡议开展吴文化的研究,并建立了“吴文化研究会筹备组”。当时,考虑到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开始,因此在一九八一年省考古学会年会暨第一次吴文化学术讨论会时,先成立了“吴文化研究小组”。近三年来,“吴文化研究小组”在省考古学会和各文博单位的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团结了很多热心于吴文化研究的热心人士,包括从事文物、考古、历史的专业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基本上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另方面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吴方言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主要是对21世纪初期国内学者们对于吴方言语音的研究作一综述,让我们了解到目前学者们关于吴方言语音的研究概况,而且让我们去探索吴方言的语音研究  相似文献   

18.
笔记小说等历史文献中存在大量的语言资料,其中不乏方言资料.吴方言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同时吴方言也是较古老的方言,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文章在梳理江浙吴方言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利用唐宋代笔记小说、文集等文献窥探唐宋江浙吴音特征.  相似文献   

19.
魏光奇 《河北学刊》2008,28(2):76-81
清代对州县官的任职资格与程序等定有完备的制度。清咸同以后,督抚多方破坏各种有关州县官任用的定制;州县官委署与补用漫无章程;滥开捐例与滥行保举导致候补人员壅塞,吏治腐败,州县官任职制度因此陷于紊乱。透过晚清州县官任职制度紊乱的表象,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政治和社会体制中所存在的各种深层矛盾,主要包括"人治"与"法治"无法协调,官僚队伍恶性膨胀不可避免,以及良性政治不能见容于恶劣社会环境等。  相似文献   

20.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眷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