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以林译序跋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文本理论关注处于正文本边缘的其他文本形式,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在翻译研究中,译序跋是呈现译作、译者及当时社会语境的最重要的副文本。《林琴南书话》是林纾翻译副文本的大汇集。通过对其中翻译副文本的统计分析,发现:林纾翻译副文本既有指向“书里边”的内容,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有指向“书外边”的内容,折射出了当时历史语境下林纾的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文学比较观以及林纾翻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京派作家梦想的叙事是京派小说审美回忆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营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世界,梦的世界是京派作家构拟的一个自由的国度,隐喻着另一种美好的生活和理想的生存方式.京派作家关于文学与梦的深度思考,超越了"五四"文学崇尚浅白直露的文学审美尺度,尤其是废名所开创的朦胧晦涩的梦想文本,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与京派作家前后两个时期对乡土世界的描写,特别是进入西南联大后,有着诸多的不同,那就是京派作家"边城理想"在"现代性"侵袭过程中的幻灭,京派作家最终的希望与理想成了"漂浮于大地"的美丽乡愁,独自徘徊于"乡村"与"城市"之间。因此,他们最终的"边城理想"成了无所归依的"长河落日",既不属于乡村,也不属于城市,是一种游离于二者之间的二难选择。京派作家们的这种选择,从根本上说是其文化心理转型的艰难跋涉与痛苦抉择,是在时代大潮面前不得不做出的文化心理转型之反应。  相似文献   

4.
“京派”作家群及其人性观照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派"文学的历史研究和批评认识,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和辩驳,但从一些常见的批评文字和文学史著述中发现,仍然有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和余地。首先是"京派"文人圈子和"京派"作家群的关系;其次是大多数"京派"作家,尤其是废名、沈从文、芦焚等作家体现了特别的乡土特色,但"京派"作家真正深层的价值认同是在艺术和生活审美中追求人性关怀的文学立场和人文情怀。在追求人性自由、生命美好这一整体的审美精神中,又各自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化追求和艺术特色。他们把对生活的审美情怀和生命的积极乐观,灌注在自己细密而蕴藉的作品文字里,赋予文学诸多优美和深沉的东西。而且这种共同形成的不自觉追求和人文情怀,可能融化在所有"京派"作家的生命价值和审美创造里。  相似文献   

5.
学界从各个方面对小说的成功译介进行了探讨,但是鲜有学者从副文本翻译角度探讨其对小说译介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序跋角度探讨副文本在小说翻译中的阐释性功能,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说明序跋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诸多例证表明,译者对原作中副文本的翻译为读者提供了了解作者、作品、译者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的捷径。  相似文献   

6.
序跋作为阐述著作经过,出版意图,评价作品内容特点,介绍作者简况的特殊文体,在我国历史十分悠久;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序”,当推公元前239年成书的《吕氏春秋·序意》。长期以来,序跋受到人们重视。近几年一些著名的现代作家的序跋相继结集出版,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如《郭沫若集外序跋集》、《巴金序跋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等.这些序跋集的出版,为研究作家作品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也开辟了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序跋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文学选集"和"人文版现代作家选集"的序跋为研究对象,探究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规范和话语实践.在两套选集的序跋中,序跋作者对自己或他人思想的检讨和批评,对旧作的贬低以及选择、修改等,既是国家权力话语规训的结果,也是作家积极主动认同主流话语,重塑自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作为“正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副文本”分析对译作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翻译家鲁迅不仅留给国人大量的译文文本,而且还留有丰富的关于翻译的书信,以及围绕这些译作所写的序跋。文章试图以鲁迅翻译的译作中的序、跋、附记、目录、插图等副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副文本作为鲁迅译文文本补充和扩展的平台、鲁迅在译文中显身的平台以及鲁迅与读者交流的平台,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其对中国文学翻译所做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京派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已是耳熟能详,该论文主要运用文本细读、叙事学等批判方法探究其诗化叙事特征,具体表现在“健康、优美的生命形态”“如梦如幻的风景画”“生动隽永的意象”等多维意境,共同构筑起京派乡土小说的诗化叙事空间,进而阐释这一叙事策略背后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于"寻根"思潮过后的总结,研究界一般都是将"寻根"思潮最终获得的价值指向为重新建构的"根",而不是向古典传统寻得的"根",对"寻根"思潮中的古典传统显然研究得不够。文章试图通过对作为"寻根"边缘作家的老一代作家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作品的文本细读,发掘出"寻根"思潮寻到的"古典传统"——回归"唐传奇"文体而演化成的"寻根"小说的当代小说书写范式,这种书写形式是"寻根"思潮一种重要的资源,而这一资源对于当代文学向传统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全祖望为清代浙东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其题跋文涉猎广博,内容丰富,涉及时间、地点、背景、版本、考证等方面,贯通经史,治学平实,覃思深究,勇于决断,贵专家之学,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全祖望题跋文既传达了经史文三位一体的学术主张,又展示了全祖望的文献学成就与学术素养。  相似文献   

12.
载于《回风堂文》卷1中冯君木的九篇序跋,皆作于其从新学向国学回归的过程中,或洋溢着对其挚友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或受托推介而疑似刻意回避其评述对象的结构性缺陷,或藉以阐述他对史书编纂体裁的新见解,或是致敬川人词学成就的捉刀代笔之作。无论写作旨趣如何,这些序跋都是考察冯君木文学理论、史学观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3.
在研读余英时先生关于“序跋之于学术有推波助澜之功”宏论的基础上,就人才学家王通讯的序跋之于人才学的学术繁荣、学科构建、薪火相传的推波助澜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就其全部序跋之特色和其所蕴涵的激情、思想、文采,包括其浸润着的理论素养、智慧力量、诗之意境和诗情语言进行逐一评点,揭示了序跋对意境的参悟是靠之“平时的理论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文学修养以及对写作技巧的驾驭”而“登上巅峰,才把一路山色,尽收眼界”的真谛。几多风雨跋涉路,几多圆梦心血苦,当新世纪全国人才工作迎来山花烂漫春天之时,王通讯序跋的圆梦之境已是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4.
书话作为以书籍为中心谈资的散文类创作,究其渊源,和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目录解题、题跋和诗话词话三类传统文体的介绍和分析,探讨现代书话从它们所受的影响及在创作中体现出的对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的人物批评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以《金瓶梅》刊刻时的序跋为代表的原始批评多滞留在小说名实的判断上;以张竹坡评语为代表的高峰批评则深入文本"脊髓",放射出理性的审美光芒;《金瓶梅》的人物现代批评呈现出多角度、多领域的纵深发展趋势。这三个阶段都是借人寓意的心态写真。  相似文献   

16.
徐敏 《东方论坛》2011,(6):65-70
黄裳是当代书话创作大家。在他的书话作品中,或用现代随笔式的写法,或用承接传统流绪的题跋之法,为读者讲述了他和书、书友之间的情谊,展示了他所寓目的书籍的风采。在这些文字中,不仅体现出他强烈的书话文体意识和创作理路,即话古籍谈往事不离现实;而且彰显出鲜明的创作特色,即通达之中满蕴凌厉之锋,书卷气中传达隽永温情。  相似文献   

17.
《西游补》的版本与序跋问题存在着诸多争议,如版本与序跋写作的时间、序跋的作者、《西游记》续书之序跋搞混等。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甄别和新材料的进一步挖掘,考定出崇祯间刊本《西游补》附有明代嶷如居士的《西游补序》和静啸斋主人的《西游补答问》。嶷如居士就是小说的作者,与静啸斋主人为同一人,即董说。该版本并无“天目山樵序”和《读西游补杂记》。空青室刊本《西游补》同时附“天目山樵序”和《读西游补杂记》。“天目山樵序”作者为张文虎,序文写于咸丰三年(1853),“三一道人”乃是张文虎友人。《读西游补杂记》作者为钱培名,写于咸丰三、四年间。  相似文献   

18.
萧乾是京派作家的主要成员,也是京派文学的重要刊物《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主编,他以这个刊物为依托,组织起了一支强劲的书评队伍。萧乾与京派作家的书评活动,证明了京派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与影响。并有力地传递着京派作家的文学理念,即保持文学独立性,坚守“独立”和“公正”的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小品文也包括以杂感、随笔为主,兼容序跋、诗话等的文艺随笔.这种体式在批评方法上偏于鉴赏,以情使笔,以趣为文,即事见理,以小见大,以形传神.晚明小品中的书画题跋最见特色.现代作家则承转了这种传统的文艺批评方式,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和色彩.  相似文献   

20.
《慵石室诗钞》系潮州现代诗词名家石维岩诗词作品集。饶宗颐系石铭吾后辈,1994,饶宗颐教授特为《慵石室诗钞》作序。他的序文,以文言为之,字凝句炼,感情深厚,见解精湛,人伦情怀与诗学思想交相辉映,不仅在饶宗颐的序跋中据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还是一篇重要的诗学文献,极具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