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聊斋俚曲是清初蒲松龄用淄博地区的方言土语写成的地方小曲,共有十五种。俚曲中使用了大量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引子"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偏正、连谓、动宾四种类型;"注释"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动宾、连谓、联合、偏正、谓补、假设、条件、转折等九种类型。引子的语法结构比注释的语法结构丰富、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量材料的列举分析,对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撮"、"腔子"、"分头"、"圆成"四个词语的确切含义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考释,对《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及其他著作就"撮"等词语解释的漏误和不当进行了补充及辨正。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聊斋俚曲中的几个特殊疑问副词进行了探讨:一是认为疑问副词"难道"、"每哩"、"没哩"不表示反诘,而是表示测度,并考察了其历史渊源;二是对"可VP(么)"句式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可"具有测度、反诘、强调等三种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5.
《聊斋俚曲·禳妒咒》在塑造江城形象时,从内、外两方面深入揭示了江城“悍妇”性格的成因,体现了蒲松龄对“悍妇”社会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汉语动词体标记"着、了、过"在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用法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三者由动词虚化为体标记的过程在不同方言中也并不同步。以清代淄博白话作品《聊斋俚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中"着"和"过"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些意义和用法,并结合现代淄博方言对其演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清代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聊斋俚曲集》中出现了合音式疑问代词“嗄”,偶又写作“煞”,用来询问人、事物及事因等,其功能主要有询问、虚指、任指和反诘。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反诘用法的疑问代词“嗄(煞)”具有多种句法和语义功能:表示纯粹的否定;否定兼虚指;否定兼任指。而且语境不同,反诘用法的疑问代词“嗄(煞)”表现出的说话人的情感、态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在晚年创作了大量俚曲,其中有七部的题材与《聊斋志异》中的小说相同。他写作与小说同一题材俚曲的目的是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对村庸市媪进行教化,表现的主题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充满了对整个社会和底层人民的关注。作家还特意选择了俚俗的语言进行创作,为后人改编《聊斋志异》奠定了家庭化、世俗化的基调。  相似文献   

9.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一直存在争论,通过与具有同样方言特点的<聊斋俚曲集>的人称代词做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书的人称代词使用上有明显的差异.两书人称代词数量、用法、频率的差异,可以为说明<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不是蒲松龄提供更进一步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所藏蒲松龄遗著———聊斋俚曲《琴瑟乐》的文本作了考辨,研讨该本较国内存本多出的诗文和重要异文的真伪与正误,以释此曲整理研究中有关文本原貌的疑难与歧见,并对庆大藏本的价值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一书快意恩仇。蒲松龄借因果报应之说而转换了其实际内容,其因果报应篇章的审美情感和特征主要表现为:报应内容的社会化和道德化,行为主体的动机化和情感化,小说叙述的艺术化和个性化。其主调是与《聊斋》文奇义正、寄托遥深的整体精神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一书饱含着作者对人世间生命的短暂和苍凉的深深悲悯;但又以鬼魂的强烈深刻的人性追求、青春凝定的诗意生命及鬼魂复生、生子和转生的生命绵延之美超越和颠覆了死亡。《聊斋志异》的死亡超越意识比儒、佛、道三家对生死的认知更具有诗性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对比作为一种美学原则、一种艺术构思,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其进行考察分析。本文主要从整体对比、前后对比、正反对比、多重对比、主次对比、平行对比等几个方面对对比原则在《聊斋志异》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精变:《聊斋志异》与《西游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拟从形象的美丑、类型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来比较《聊斋志异》和《西游记》精变的异同 ,并探讨精变产生的源流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在创作该小说集的过程中,除了吸取传统的诗词歌赋、史传文学、文言小说的营养等因素外,借鉴和吸收通俗文学尤其是宋元话本小说的营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试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艺术形式三个方面论述宋元话本小说对《聊斋志异》的影响,以此说明蒲松龄是一个兼容并蓄、广收博取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信仰民俗是其中最瑰丽神奇的部分。《青蛙神》作为众多描写民俗信仰 篇章中不经意的小篇,却着实反映了江汉流域蛙崇拜这一民俗民风。通过对《青蛙神》中反映的江汉地区蛙神信仰概况、江汉 流域蛙崇拜与巫觋文化的关系、蛙神信仰的文化意蕴以及其与江汉流域社会生活的双向互动关系四部分,来探讨《青蛙神》中 盛行于江汉流域的蛙崇拜,以此来提升作品的可读性,丰富江汉流域的民俗信仰传统。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对于物际生态有着理想化的展现,但现实中我们应拒绝生态完美主义的诱惑。小说中人与自然物奇异的对话无不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对话理应被界定在良性的范围之内。幻化的笔法,使小说中的自然物得以获得其生态主体性,这对于当今生态文化之建构,无疑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贪官污吏的大量存在是封建社会腐败的重要表现,他们的大行其道是司法不公、民不聊生的源头。蒲松龄借《聊斋志异》中的不少篇章揭露了古代封建社会官虎吏狼、贪婪暴虐、营私舞弊、官商勾结的黑暗现实。通过对我国古代贪污腐败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分析,总结了我国古代治理腐败的方式,以期对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重要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清初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广受欢迎的小说集。作者蒲松龄在创作理念上与明代后期被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有不少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注重真性情、重趣味、重寄托等方面。说明深受晚明启蒙思潮影响,尤其是心学理论的熏陶。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中“相爱一永诀”型爱情篇章大致可分为不容于世、人鬼殊途、爱而失望、弃世求仙和缘满离去五种,从中蕴含了作者对人间爱情的叹息。“相爱而永诀”的情节悖逆实质上透露了蒲松龄心底挥之不去的人生悲情和矛盾困惑:自然感性生命与理性的冲突,人世与出世的矛盾,爱与爱的幻灭的矛盾等等。而其对悲剧结局的艺术处理却是充分诗意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