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向民歌学习而创作的文艺作品 ,富有地域特色及民间气息。本文分析了俚曲中的一曲———“银纽丝”的渊源及其在明清时期的流传情况 ,并进而划分出它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 ,即文人的热情模仿阶段、《聊斋俚曲》的生动再现阶段及小曲与戏曲的密切结合阶段。试图从中窥见明清民歌艺术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文章综合多种近代汉语及现代方言等语料,对蒲松龄短篇俚曲《俊夜叉》中“疔疮”(当作“疥疮”)、“得空”“创创”“一窝落”等文字校勘问题及疑难词语解释问题进行辨正分析,为《聊斋俚曲集》及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3.
《聊斋俚曲·禳妒咒》在塑造江城形象时,从内、外两方面深入揭示了江城“悍妇”性格的成因,体现了蒲松龄对“悍妇”社会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4.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一直存在争论,通过与具有同样方言特点的<聊斋俚曲集>的人称代词做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书的人称代词使用上有明显的差异.两书人称代词数量、用法、频率的差异,可以为说明<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不是蒲松龄提供更进一步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聊斋俚曲”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用地方戏曲形式写的一组通俗文学作品。据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说有十四种,它们是: 《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妬咒》、《富贵神仙曲后变磨难曲》和《增补幸云曲》。这些俚曲,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有的取材于古代作品,也有的取材于《聊斋志异》。这些俚曲,形式新颖,语言通俗活泼,“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具有一定教育意义,深受我国广大听众欢迎。研究它们,对于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蒲松龄及其创作成就具有重要作用。这里,简要地谈谈我对“聊斋俚曲”思想和艺术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小说中有诗自古有之 ,而作为文言小说的《聊斋》却把它更加艺术化、品味化 ,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首先 ,《聊斋》中许多篇章都程度不同地具有诗的品格特征 ;其次 ,直接运用俚曲诗句 ,做到小说与歌诗的水乳交融 ;再次 ,《聊斋》还借鉴了诗歌创作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传统 ,常常将人物的活动 ,人物感情与景物描写融合在一起 ,使人物、景物相互映照。  相似文献   

7.
聊斋俚曲是清初蒲松龄用淄博地区的方言土语写成的地方小曲,共有十五种。俚曲中使用了大量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引子"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偏正、连谓、动宾四种类型;"注释"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动宾、连谓、联合、偏正、谓补、假设、条件、转折等九种类型。引子的语法结构比注释的语法结构丰富、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8.
香港《译丛》(Renditions)杂志在近30年间(1980—2008)先后四次较为集中地翻译了15则“聊斋故事”(含一种“聊斋俚曲”选译),学界对此鲜有关注。《译丛》十位中外译者翻译的“聊斋故事”旨在对外传播经典文学与历史文化。《译丛》“聊斋故事”的翻译去“讹”存真,忠实于原作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内涵,是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中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积极探索。《译丛》的“聊斋故事”选译在《聊斋志异》英译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量材料的列举分析,对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撮"、"腔子"、"分头"、"圆成"四个词语的确切含义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考释,对《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及其他著作就"撮"等词语解释的漏误和不当进行了补充及辨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所藏蒲松龄遗著———聊斋俚曲《琴瑟乐》的文本作了考辨,研讨该本较国内存本多出的诗文和重要异文的真伪与正误,以释此曲整理研究中有关文本原貌的疑难与歧见,并对庆大藏本的价值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中印文学溯源研究》,占有资料相当丰备,站到了该研究的学术前沿;擅民间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之长,从细处着手,连类比附,使《聊斋》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该书与密教相关的问题可以补充发挥。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与唐代白行简《三梦记》、薛渔思《独孤遐叔》以及李玫《张生》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与《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凤阳士人》在人物塑造和内涵揭示中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一书快意恩仇。蒲松龄借因果报应之说而转换了其实际内容,其因果报应篇章的审美情感和特征主要表现为:报应内容的社会化和道德化,行为主体的动机化和情感化,小说叙述的艺术化和个性化。其主调是与《聊斋》文奇义正、寄托遥深的整体精神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4.
渔洋老人为《聊斋志异》的《题词》,揭示了作品的"总体特征"。百年之后,余秋室之佳《序》,有如《题词》之注脚,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发挥了《题词》的思想,指出了《聊斋志异》何以"厌作人间语"爱听鬼唱时"。而这一点,作为《聊斋志异》的思想与艺术的"总体特征",正体现着文学的"独创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辞赋从赋的高堂华屋走向世俗民间。蒲松龄以其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叙写民间的艰辛和苦难,表现出对底层深入骨髓的体认和关怀,并将役使鬼神、抒发孤愤的聊斋笔法与香草美人以寓忠贞的屈骚传统完美结合,在香花幽草的灵异世界里雕刻出人间社会的微缩景观。其语言收放自如、雅俗共赏,生动热闹的俗世场景在相对凝固的赋体中自由跳动,由此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精变:《聊斋志异》与《西游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拟从形象的美丑、类型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来比较《聊斋志异》和《西游记》精变的异同 ,并探讨精变产生的源流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中 ,有近 1 /4的篇章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婚恋。这些情爱婚恋故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对知己之情的渴盼和礼赞 ,这是作者屡遭生活蹉跎 ,屡受人生磨难 ,期盼自身价值得以确认的穷而后幻的自我疗救  相似文献   

18.
对比作为一种美学原则、一种艺术构思,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其进行考察分析。本文主要从整体对比、前后对比、正反对比、多重对比、主次对比、平行对比等几个方面对对比原则在《聊斋志异》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一生落魄不遇,虽有盖世才华,奈何官场腐败、科考黑暗,使他难以步入仕途;50余年抛妻别子的孤苦生活更使他穷困潦倒,精神寂寞。这些经历不仅影响到了他的创作心态,也影响到了他笔下女性形象的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男女爱恋的众多故事中,有着形态各异的审美情趣,在情爱对象的选择上存在着众多差异.从其择偶标准入手,可窥探蒲松龄生活时代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