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提要]孟加拉国是全球灾害频发多发的国家,洪水、飓风、干旱、地震等灾害给孟加拉国造成了重大损失,其中又以洪水和飓风影响最大,68%的国土面积和71%的人口暴露在洪灾风险之下,最易受到洪水灾害的影响。孟加拉国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又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伙伴,孟加拉国的灾害状况和防灾减灾经验对中国的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推进农业保险体系构建,完善我国农业防灾救灾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对关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农业灾害防治措施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综述我国农业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两种主要的防灾救灾措施--国家防灾救灾措施和市场化的农业保险措施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提出促进农业防灾救灾措施优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清代山西灾害频繁,并主要以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旱涝灾害为主。清代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备荒救灾工作,并主要在前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通过回顾清代山西备荒救灾的措施,希望对现代防灾救灾提供一些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灾害的发生又有了受这个时代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特点,而我们并不能左右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维持生态平衡,摒除人为的加重自然承载力的行为,再结合山西自身自然环境特点、灾害特征,积极备灾,完善救灾措施,坚持防灾救灾相结合,在灾害来临时使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甚至做到有灾无荒。  相似文献   

4.
灾害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为人类减灾防灾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任何灾害都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做好减灾防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减灾防灾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制度效率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效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进行制度优化和创新;我国的减灾防灾制度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为此我们应通过优化和创新减灾防灾的相关制度,来减轻灾害危害,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雾霾灾害作为一种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社会的经济和发展产生了威胁.尤其在城市和工业园区,频繁的施工建设和工业废气排放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土木工程及相关产业对雾霾形成和扩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解决土木工程产业对气候环境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从工程规划和设计、工程施工、工程材料生产与创新等全生命周期阐述了雾霾的防灾减灾措施.结果表明从土木工程产业整治气候环境污染有助于减少雾霾灾害发生,提升产业形象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东南城镇是我国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作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商帮的徽商的经营活动离不开东南城镇。东南城镇是徽商商业活动的中心,徽商采用种种手段,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润。明清东南城镇经济对徽商资本的积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所论及的东南城镇是指明清时代的江宁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太仓州、松江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八府一州的大小城镇。  相似文献   

7.
在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管理中,不仅需要研究灾害发生前的准备、灾害发生时的应对以及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更要关注灾害减除(Mitigation)工作,而减少环境脆弱性则是灾害减除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减少灾害的发生频率及其造成损失的关键步骤。作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脆弱性研究不仅要关注人类社会外部环境的脆弱性,更要关注人类社会自身的脆弱性;减小环境的脆弱性是防灾于未然的有效途径,其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公共安全管理周期中的准备、应对和恢复阶段。  相似文献   

8.
位于皖南山区的歙县在明清时期自然灾害频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水旱灾害更是尤为常见。灾害给歙县民众身体机能、精神面貌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面对灾害,除了官府的救助外,歙县社会的民间力量亦采取一定自救措施,以缓解灾害所带来的的危害,使得灾后的歙县尽快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过后往往引发饥荒,给地方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救荒因而成为当时国家和徐州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灾荒发生后,明清国家和徐州地方政府采取蠲免和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积极应对灾荒,在减少灾荒造成的损失和维系地方民生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其中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西部民族地区是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损失较严重的地区,如何有效地减免灾害造成的损失,历来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近年在西部民族地区发生的主要灾害特征,结合减灾防灾可能带来的经济效应,指出西部民族地区构建减灾防灾体系良性循环的建议及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台风导致的暴雨,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重要的天气灾害之一,对西南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文献资料中的相关记载,利用台风登陆地点与路径的相关信息,重建了若干次影响到西南地区的强台风事件,并进一步研究了清代登陆海南台风的时间特征,发现登陆海南的台风序列在17世纪后半期与19世纪后半期都有一个明显的高峰期。而这两个高峰期与小冰期气温的两个谷值完全吻合,说明气温变化与台风系统活动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从会馆看清代海南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口的流动 ,清代海南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海内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商业会馆在海南的建立以及琼州会馆在海内外的活动是其发展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代,民众对法律知识有着广泛的了解,已经形成了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意识,即便是在复仇风俗的影响下,不少人出于"私义"走上复仇之路,但是在完成复仇行为之后,许多复仇者主动选择就"公法",向官府投案自首,接受国家刑律的制裁;民众熟知许多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法律规定,普遍懂得利用法律手段、诉诸官府来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利益;与此同时,民众也有较强的法律参与意识,他们通过对执法官吏的毁誉评价、对重大案件的关注论议、集体或个人诣阙告诉、为人"讼冤"等各种途径表达自身对法律的诉求和执法官吏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时期政府的养老状况可分为养庶民之老、恤鳏寡悼独之老和养官吏之老三个层面:赡养庶民之老的基本政策是授予一定的田地,但免征其赋税,以达到惠养老人的目的,同时,政府将赡养老人的义务以法律的形式委派给其子孙,高年老人还有侍老制度以助其养老,统治者也时常赏赐高年老人;鳏寡悼独者有优惠的恤养政策,对不能自存者,政府还专门以律令的形式作了安排;官吏的养老也与致仕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5.
中晚唐监察体制与宦官专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监察体制已日趋成熟和完备 ,形成了一张密布全国的监控百官之网。但安史之乱后监察权力就逐渐被宦官所侵夺、削弱 ,监察官丧失独立奏弹的权力 ,监察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致使中晚唐呈现出宦官专权的危局 ;而宦官专权又加速了监察体制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恩格尔系数长期处于偏高的地位,论题从收入、物价、消费、气候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解析了海南恩格尔系数长期偏高的原因,并从提高收入、调整结构以及增加供给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变迁,一些党员对群众重要性的认识和践行群众路线有所松懈和怠慢,甚至有严重损党和群众关系的行为,产生了及其不良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很多人有“官大压人”的官僚观念、各种规章制度的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举报方式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党在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要加强人民至上理念的思想教育、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群众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房地产市场形成之前,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海南经历了房地产泡沫的剧烈冲击。近年海南区域位置的独特性被房地产市场重新发现,但与此同时,高档海景房过度开发、需求外地化进而潜在的投资性购房比例过大等问题突出。海南房地产市场特征及其优势不可能长期脱离宏观环境,其需求必然受到当前国家宏观调控及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同时受到本地实体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及其消费偏好、金融环境支持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海南应慎防房地产泡沫再现。  相似文献   

19.
试论唐地方监察权力的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前期地方监察效率较高,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但唐中后期,巡使地方使臣演变为常住地方使臣,并进而变为地方主官,集行政权和监察权于一身,侵夺了监察机构对地方行政的监察权.其根本原因是唐监察机构的独立组织建制和独立行使职权的机制被破坏.  相似文献   

20.
在合法性压力下由官员任期引发的中国运动型治理是制度性与周期性的。基于连任或晋升激励的官员借助垂直化管理,使得国家运动成为常态。中国权威治理基础经历了从个人的克里斯玛到组织的克里斯玛的转变。组织的克里斯玛通过对岗位任职条件的特定描述并以官员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官员因其职业激励选择出任阶段为最佳时机,通过对上级负责与掌控科层制的便利,以达成超常绩效,推动局部性的国家运动谋求为连任或晋升,进而形成以任期为周期的国家运动趋于常态,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