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英语词汇形成以来,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而隐喻和转喻对词义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是充当了语义衍生的内在动力,因而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脚”字含义(包括汉字“足”和英语foot)的转喻和隐喻现象。从转喻的认知模式来讲,脚可以指代人,代情绪,代动作和功能。从隐喻的认知模式来看,脚的隐喻含义主要是基于其空间概念的延伸和脚的动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脚字含义(包括汉字足和英语foot)的转喻和隐喻现象。从转喻的认知模式来讲,脚可以指代人,代情绪,代动作和功能。从隐喻的认知模式来看,脚的隐喻含义主要是基于其空间概念的延伸和脚的动作。  相似文献   

4.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扣转喻是两大认知工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两大基本概念体系,是两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诗词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仍然是创作者对日常生活中某些普通的隐喻扣转喻进行提炼扣拓展,由此创造出来的鲜活意象。本文对李清照词中的隐喻扣转喻进行研究,发现可以将它们归纳为几个隐喻概念扣转喻原则。  相似文献   

5.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两大认知工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两大基本概念体系,是两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诗词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仍然是创作者对日常生活中某些普通的隐喻和转喻进行提炼和拓展,由此创造出来的鲜活意象.本文对李清照词中的隐喻和转喻进行研究,发现可以将它们归纳为几个隐喻概念和转喻原则.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在词义扩展中,基于人类自身的身体体验的意象图式是认知的出发点;隐喻是各义项相互关系的认知基础,转喻是在隐喻的基础上词义转换的重要认知工具,两者的根本认知依据源于由自身的身体体验形成的认知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语义理论多从语言结构本身和社会历史的角度讨论词汇意义的扩展,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论证说明词汇意义的发展变化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而形成的,通过隐喻和转喻讨论语义变化的内在机制。同时本文探讨了其对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学界关于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已经有所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与转喻具有共同特征,但隐喻与转喻认知概念中存在的问题,是二者间的区别和互动问题。此外,隐喻和转喻研究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这一理论对隐喻理论的映射单向说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浅论隐喻和转喻与词汇意义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意义的发展离不开词源学和语用学的研究,而把二者联系起来的是语言的认知基础。隐喻和转喻作为人们的重要认知方式,对人们认识事物、事物概念的形成、语言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汉语词汇的引申和比喻义都是在基本义经过隐喻和转喻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语义衍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原型为核心向下衍生扩展;另一种是以原型为核心向外延射。认知的高级阶段的隐喻和具有突显属性的转喻在语义衍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隐喻和转喻说明了语义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2.
从“耳”来看转喻和隐喻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和隐喻长久以来都只被人们看作是两种修辞方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才被上升到认知方式的高度,并被认为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二者在人类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概念化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引起了国内外认知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耳"的语料出发,研究"耳"的相关语料所体现出来的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证明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一个模糊地带,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即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存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转喻相比隐喻在人类的认知上更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隐喻的意义     
思想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但语言能否真正表达思想,这在思想家那里始终是一个问题。然而,思想家虽怀疑语言,却又用以言说和书写。这说明思想本身又离不开语言。本文就思想与语言这一论题展开论述,旨在阐明:通过语言来丢开语言,通过书写来拒绝书写这一要旨。从而在语言与思想的思辨张力间,力图廓清"语言"允诺"思想"过往的"隐喻"空间。正是语言的隐喻形象,才使思想本身绽示在了语言当中。  相似文献   

14.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甄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语言修饰手段。仅用下定义的方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两者的区别的。作为语言和人们思维自然发展的产物,只有从认知角度才能对隐喻和转喻进行真正的甄别。在从认知域数量和认知加工级别对两者进行区别时。可采用隐性和显性相似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合成名词的修辞功能,主要表现在暗喻和借代等方面。构成合成名词的方法是或用人体、动物等作喻体,或以典型特征代替另一种事物,以作者代作品等等。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延伸有两种主要机制: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方式.认为两种机制在多义词认知过程中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通过以head和hand 两个人体部位词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的角度补充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17.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是不相同的。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相似。这种相似性在人与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关联域,形成两个相互关联认知模型,即"始发模型"和"目的模型"。隐喻中的始发模型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目的模型更为熟悉。在两种模型发生关联和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因此,隐喻是在不同的认知模型之间进行的映射,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模型中进行的映射。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目的模型蕴含在始发模型之中。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指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认为隐喻思维是一词多义现象出现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对词类转换现象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以worm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名词动用隐含的概念隐喻和转喻;找到名词动用的隐喻、转喻生成机制和认知理据,从而观察概念形成的轨迹,名词动用意义构建的认知机制;揭示名词动用在线理解过程中动态的概念整合现象;分析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路径。同时指出隐喻、转喻视角下的名词动用的语义解读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名词动用是一种语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