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李益荪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人间喜剧》文本分析长期以来,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认为虽然恩格斯曾反复地提到“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高的标准”,但实际上,美学的分析和评价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相似文献   

2.
从三峡考古看巴人的生活习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三峡地区与巴文化有关的考古发现,再从这些资料中分析巴人生活习俗有几大特点:巴人生活的生态环境良好;早期巴人的主要生活用具是陶器,陶器不但种类很多,并且多圜底器,圜底器一直贯穿巴人生活的始终;巴人以稻米、鱼类和其它动植物为重要的食物来源;食盐在巴人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巴文化遗存多在水边或水边台地上,反映了巴人临水而居的居住特点和建筑方式。  相似文献   

3.
成仿吾以康德美学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在文艺批评本体论上,他以康德哲学认识论解释“客观”、“自我”等概念,指出文艺批评是“自我”的表现;在文艺批评建设论上,他提倡以“反省”的方法,借助“合目的性”概念,从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在文艺批评方法论上,他提出了以“同情”为批评方法和批评态度;在文艺批评对象论上,他从康德哲学关于“美的艺术”理论出发,坚持文学艺术的独立价值在于作品的能引起想象力和知性协调自由运动的“论理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总之,在康德美学背景下进行观照,成仿吾文艺批评观体现出相当的严谨性和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以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分析评论文艺作品视为“最高标准”,别林斯基把美学的批评与历史的批评的结合视为“最好方法”。然而我国学术界对作为文艺批评的一个根本层面的美学批评重视不够,一些重要的文艺批评论著或教科书都不讲美学的批评,或把形式主义批评当作美学批评来讲。本文论说了美学批评是文艺批评的第一要务,美学批评的基本功能(释美与评美)以及对艺术美的形态与形式的批评诸问题。  相似文献   

5.
梅洛-庞蒂关于"体验论"美学思想的诗性思考,在其整个现象学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体验论美学思想以"体验"为出发点,以身体和意义为中介,以"体验"为归宿,构筑着一个"体验-身体-意义-体验"的循环阐释模式。深刻理解梅洛-庞蒂的体验论美学思想,对于把握其整个哲学美学思想体系、认清其在整个现象学思潮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歌德与文艺美学中的新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德对美学发展的贡献不应被忽略。德国学者认为,美学是哲学和文艺及文艺批评的共同产物,康德为现代美学打下了基础,歌德则给它以关键性内容。歌德的“诗意的世界观”不受康德思想约束,形成了各种生活都有意义的新世界观,启迪了德国现代美学,其“浮士德精神”也催生了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积极的伦理学激情。  相似文献   

7.
文艺批评是一种“行动的美学”。马克思主义对文艺批评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文艺批评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中。最近几年,不少同志把系统论、心理学、接受美学等引进当前文艺评论之中,出现了研究文艺学方法论及文艺批评方法的热潮。同时,文艺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论的研究也开始兴盛起来。如何评价新方法论的研究,允许有各自的看法。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方法,以及如何理解他们以这种批评方法为指导,吸收、改造其他批评方法的原则,这对当前新方法论的探讨具有童大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的张力与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提出并倡导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在文艺批评实践当中 ,早已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而在其批评的实践和发展中 ,有着其内在固有的张力与合力 ,而正是由于其张力与合力的分化、综合 ,相异、相激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作为一种文艺批评模式 ,才得以不断深化和拓展 ,更显出其无限的生机和勃发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调,主要表现为中国美学家们从现实的生存体验和个体感性生命的视角去思考美学问题,这种立足现实生存的美学理论在人生体验、生活改造和生命安顿这几个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以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现代新儒家美学源于地理疏离、情感疏离和文化疏离;作为体验之学,审美是对人生意义普遍性的发现;作为生命安顿,审美是对工具主义方法论的超越;由"感"而"信"则彰显了儒学的超越向度。现代新儒家以审美来重塑中国人的生活品格和精神世界,体现了现代中国美学精神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10.
美学研究中的理论佯谬,导源于生活世界和理论世界的冲突,它既表现为美学发展的科学化趋向,又表现为美学家族的庞杂性。生活的世界才是最基本的世界,从本原意义上说,它是诗意之源,不存在"进步"性。美学研究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和基础,或许可以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文学批评的状况不容乐观,文学批评在摆脱被简化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向文学自身的审美性靠近的同时,又出现对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搬硬套的倾向;在文学批评的态度上,"酷评"和吹捧式批评也大行其道。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家在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扭转当前文学批评的状况,使其健康纯正地发展,我们从他们那里可以获得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孟子文学批评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文学接受、批评和鉴赏等方面.文学接受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意逆志"上,文学批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知人论世"上,文学鉴赏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知言养气"上,文学审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同乐""同美"上.孟子文学批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推动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建立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文学感受之于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意义,指出当今中国文学批评存在忽视中国文学自身特点和批评主体的文学感受、以西方时髦理论架空中国文学的弊病,而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重视个人感受和印象、把批评当作特殊艺术、坚持批评的独立性和纯洁性,无疑为当今文学批评提供了一剂良药,对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坚持源于感受、忠于感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茅盾文学批评的审美批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审美批评所受到的限制,以及这种限制所以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审美维度与社会维度的价值碰撞与对话贯穿于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代批评而言尤其突出。作为现代审美批评代言人的京派,不但捍卫了批评的审美性,而且启示批评如何在审美与社会、政治的冲突对话中确立自身无可回避的存在意义和个性倾向,同时,不断反思与尝试文学批评双重维度间的平衡与定位,最终以属于文学的方式兼容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6.
翻译文学批评对于翻译文学来说,非常必要,但做起来非常困难。它与一般的文学批评有共通性,更有特殊性。它是跨越不同语言的文学批评,必须建立在语言学批评的基础上。一般的文学批评可以“得意而忘言”,翻译文学批评却应该是“言意兼顾”,应该将语言学批评与关学批评结合起来;细节批评与总体批评结合起来;特殊的批评角度与全面公正的评价结合起来。为此,翻译文学批评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对我国翻译文学而言,“信达雅”是基本标准,“神似”、“化境”可以作为最高标准。在批评方式方法上,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的比较批评,即译本比较批评,在翻译文学批评中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的德本思想 ,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一开始就形成了以解决人生实践为宗旨和目标的价值批评 ,形成了文学批评的人伦理性、价值理性和社会本体论特征。先秦的德治观 ,直接转化为文学批评上道德形而上的内在含义 ,使中国文学批评具有了特殊的原型本体性质 ,也反映了文学接受处于实用阶段时人们的价值期待。德本精神派生出来的“比德说” ,使中国文学批评把文学提升到一种审美、道德一体的层面来观照和评价 ,因此形成了文学批评以德为本而物象比附的审美定势 ,而不会以类似西方文学批评的理性形态出现。这种德本批评 ,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学批评 ,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 ,并内化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和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8.
《庄子》散文以其奇特瑰丽的想象,构筑了一个超脱于生世的理想世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对人生的理性思考都蕴含在他精心构建的散文意象中,并创立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其美学思想、艺术气质亦对后世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有深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批评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批评流派之一,具有其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论来源、基本特征、理论成就和局限.新批评派从折衷主义哲学立场出发,在理论上试图调和文学与现实、理性与感性的对立,试图突破旧形式主义的框架,并出神入化地运用语义学方法分析文学作品语言,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研究实绩.但是,新批评以绝对的、孤立的本文作为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排斥对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无视作者心理、读者反应和社会效果,这无疑是新批评的最大局限.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以来,王国维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现代性特征。其学科性文学批评体系主要体现在:确立了文学的审美"独立"论,摆脱了"依经立义"的教化论文学批评方式;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学语",他从叔本华哲学美学那里借用了不少批评概念,并对之进行中国化改造,使其学术话语既中又西,具有学术的新颖性。此外,还运用了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跨学科方法研究一切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