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书林 《唐都学刊》2013,29(4):33-39
东汉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东汉虽然已经建都洛阳,但长安文化仍然对东汉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汉长安作家是东汉地域文学的代表,通过爬梳有关史料,对东汉"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39城、52位作家的创作事迹和地域分布做了考证整理,并进而总结了东汉长安文学四个方面的创作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东汉桓、灵以降,儒学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遭到削弱,它的传播渠道趋向私学化和家学化,并对当下文人的人格心态和创作风貌产生深远影响.在汉末儒风转换的思想背景下,建安文坛继承儒家既有的情辞观、言志观,又充分吸收楚辞、汉赋等优良的文学传统,呈现出复古与趋新交融的时代新风.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察易学与东汉政治,本文认为易学对东汉政治的影响体现在四个方面:义理之学成为东汉士大夫参政议政的所依据的重要理论;同时对东汉士大夫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数易学对东汉基本政治理念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影响,东汉以孝治天下与举孝廉制,即是源于象数易学理论;东汉士大夫运用象数易学理论,借灾异关说时君、批评弊政,以改良政治.  相似文献   

4.
屠隆是晚明文学由复古思想向性灵思想过渡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带有明显的新气象。屠隆的情欲观对其文学思想的转变有着重要影响。屠隆早年受复古论影响并有所超越,注意到了复古派理论与创作的缺陷。后期,屠隆拈出性灵论并不断发展,以性灵论文学,讲佛理,主张文与道合为一。与屠氏同时,论及性灵的不只他一人,他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屠隆后期的狂放,是其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后沉迷佛道、追求自适、求解精神痛苦的真情流露。屠隆逐渐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个性张扬、思想激进。随着上述情欲观的发展变化与影响,屠隆开始要求文学表达一己真情,以创作符合(适)自我个性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标志着他的文学思想亦相应转入性灵阶段。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9,(1):150-160
汉代谣谚以人物品评谣谚突出,但就人物身份而言实以官吏为主体。谣谚与官吏对应关系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东汉"举谣言"的直接结果,实际上是儒家诗教发展的结果。汉儒将风谣从"民心"到直指"天心"的提升,使风谣与吏事在阴阳五行体系内相对应,从而建立了谣谚与官员考评的关系,完成了谣谚于国家政治思想理论上的构建。这也是东汉将"观采风谣"提升成"举谣言"制度的思想基础。谣谚在汉代官吏考评任免中发挥的效用,使汉代社会对谣谚有着特别的重视与需求,客观上形成了汉代谣谚以官吏品评为主的文学面貌。而官吏品评对事功治绩述写的要求、对传播与交际功能的需要则是汉代谣谚叙事特征突出、七言句式大量出现与程式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利军 《社科纵横》2004,19(5):148-149
徐渭作为晚明文学解放运动的先驱 ,以坚决的姿态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他倡导的真情、本色、独创的诗文创作观推动了晚明文学革新运动。研究这一诗文创作理论 ,对于了解晚明文学思潮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涛  刘锋杰 《社科纵横》2008,23(4):95-99
晚明性灵文学思想的产生,是各种文学与非文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知识分子的过剩.所谓知识分子过剩,是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产与消化机制之间严重失衡而导致知识分子"供过于求"的一种社会症结.明代总体上是强调文治的国家,知识分子过剩一直比较凸出,而晚明时期尤甚,这就必然促成知识分子从内部产生分裂,导致一部分知识分子身份民间化、立言职业化和思想去中心化,逐渐偏离国家生产知识分子的社会目标和文化动机,从而刺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非制度性上层建筑产生巨大裂变.  相似文献   

8.
刘宁 《唐都学刊》2007,23(4):10-11
汉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中蕴涵了中国多种文学体式的萌芽,所谓“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宏丽的两汉辞赋、朴实的汉代诗歌及史传文学的空前发展,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根柢。汉代文学的繁荣由文体形式到文学作品的内  相似文献   

9.
近代的自我觉醒与悲哀——日本浪漫主义思潮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后半叶,先在英、法、德,尔后几乎遍及全欧,成为一种思想和文艺思潮。日本浪漫主义则起于19世纪后半叶,比西方浪漫主义的兴起足足晚了一个世纪,这是由近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所决定的。 18世纪后半叶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日本社会尚处在武家的封建制度统治时代,直  相似文献   

10.
刘万里 《学术交流》2003,(10):147-150
在阳明心学与晚明文学之间的本质联系及阳明心学诗性品格的影响下,晚明文学形成了异于前代的真诚、任情、大胆、自由的个性特质。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近代对文学范围认识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学”观对文学范围的认识,是在晚清发生的,中国古代的文学范围在晚清发生了突破,突破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纯文学进来,非文学出去。但是进入文学的小说戏剧恰恰是在认同正统文学观念之后,非文学出去则要到“五四”后才得以实现。这种复杂的矛盾显示出文学观念变革的艰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的性质渊源及特色成九田,畅孝昌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文化应该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但实际问题还不这样简单。首先,中国古代始终未能将“文章”与“文学”明确区分开来,一般所谓“文章”是包含“文学”在内的。东汉时,开始出现了“文章”的概...  相似文献   

13.
肖勇  阮红梅 《唐都学刊》2008,24(3):112-115
翻译活动在晚清文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章首先以翻译中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在晚清(1894-1911)这一段历史时期,文学体系内出现了翻译文学得以繁荣的两个条件;接着结合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成果和传播学中的"文化增殖理论"来分析当时的翻译活动如何构建晚清的新知识结构,并说明了这种新侣知识结构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知识主体并重构了他们的价值体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特别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的创新,文学评论方式和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4.
高长山 《学术交流》2006,(9):152-157
蔡邕作为东汉末文坛的领袖,积极推荐奖掖文人奇才,代表了新的文坛风尚。蔡邕对王粲的赏识,显示出和传统腐儒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胸襟目光,他所赠给王粲的图书,成为沾溉魏晋玄学重要人物王弼的精神营养。蔡邕对同时代文人高彪的箴体作品大加赞扬,其原因在于这篇作品不是随声附和,而是具有独立的品格,是作者个性的投射。蔡邕对东汉中期文人王延寿、王充、赵晔的作品和著作非常欣赏,持认同态度,是因为他们反映的是尚奇求异的文学思潮,体现出文学变革的特征,是魏晋文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于成宝 《社科纵横》2007,22(11):131-134
《易林》是易学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学术界一直对其作者问题存在不同的意见,目前主要存疑于西汉中期的焦延寿和东汉初的崔篆。笔者从目录学的角度、从崔篆的学术倾向与人生经历、从《易林》爻辞所记事情及其浓郁的谶纬思想等方面考察,以比较充分的证据论证了《易林》作者当是东汉初的经学家崔篆。  相似文献   

16.
王书君 《社科纵横》2009,24(11):89-91,95
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为秦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两汉时期,谶纬学说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谶纬学说对东汉社会政治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刘秀泰山封禅可见一斑。东汉后期,谶纬学说趋于没落。  相似文献   

17.
王符用人思想的价值赵英斌自东汉中叶以来,豪门世族把持察举、征辟选官大权。当官者互相举荐,不论才德,使有才之士不得升迁;无德才者,为图仕进,投身于豪门望族,以获取官位。东汉末年,吏治极为腐败。东汉后期著名的思想家王符针对时弊,提出了量才授任、明选考功的...  相似文献   

18.
贺根民 《唐都学刊》2007,23(2):120-123
晚清小说的分类,突破了小说史中单一的题材判断原则,趋于文体形质的综合考虑,它颠覆了流衍千年的文学传统,引发国人的群体关怀。晚清小说报人众说纷纭的文体探讨,直接关合通俗小说的繁荣,折射出小说文类建构的自觉。平民文学在近代不只是一个响亮的政治符号,而落实在为民写心的文学实践中。这种基于文体的群体关怀,加速了小说传统向现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10,26(1):106-110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学东渐出现高潮,其间中国文学受到全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观、文体形式、思想意蕴、美学形态等方面。西学东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20.
李铁秀  龚宏 《学习与探索》2004,3(2):105-107
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入手,反思传统语言工具论制约下文学研究中的语言与文学、"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割裂等诸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文学与语言脱离造成的两张皮现象已使文学不成其为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研究必须建立在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文学应重返语言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