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藉对隋朝以前诔与哀的考察,以《昭明选》的诔与哀作为切入点,分析二存在的区别及微妙的联系。建安以前,哀源于诔,魏晋南北朝时,两种体互相渗透,并有着诔向哀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诔文的产生与古代的谥法有关。诔与谥,原本是给国卿与卿大夫的礼遇,后播及于士,诔文也就随之而发展。“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是诔文的基本体制。西汉诔文仅扬雄《元后诔》传世,东汉以张衡为诔文大家,三国则以曹植为其翘楚。曹植诔文不仅数量较多,且不再专注于“铭德”,而更偏好于“述哀”,有变体之功。两晋诔文以潘岳为第一,其文多笔端含情,摇曳多姿。二陆、张华等也堪称名家。经过诸人的努力,诔文成为抒情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萧统《文选》对诔文的编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诔文文体观。在其文学进化观念的指导下,他所选八篇诔文皆为魏晋以降之作,且多是为亲朋好友而作的私诔,体现了其对魏晋时文时风的推崇。诔文内容以述德和表哀为主,萧统更注重个体哀情的抒发;在艺术上,受当时追新逐丽文学观念的影响,偏好于驰骋文采之作;在诔文体制方面有比较灵活的认识。此外,对楚辞体诔文的选取,反映了萧统对诔文发展演变轨迹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4.
悼祭文是祭文中的一类,特指悼祭死者的文章,与同属哀祭文体的哀辞、诔文、吊文等有所不同.其文体形成于汉魏之间,经过六朝的发展,大盛于唐宋.早期悼祭文形式自由,韵语与散语皆可用.晋、南北朝时期的悼祭文以四言韵文为主,讲究音律,句式骈俪,有一定的格式规范.唐宋时期作品和文类大为丰富,除传统的四言韵文外,还有骚体、赋体、骈体、散体等.元、明、清三朝承继唐、宋,诸体均有发展,其中散体悼祭文的创作最为出色.  相似文献   

5.
诔文是一种缘起悠久的文体。自汉至魏晋,其体制渐趋于定型,即由序文、颂述德勋、颂述哀情和个体伤情四部分构成的行文模式。由于诔文专门的丧纪功能,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哀告模式。在《文选》所收的八篇诔文中,这种哀告模式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考察这八篇诔文,我们发现,诔文的哀告模式在遵循着"荣始而哀终"的内在轨迹的同时,也落实在一些具体的文字结构上,比如"呜呼哀哉"这一哀叹词的反复出现。通过对于哀叹词出现次数和分布规律的考察,我们又可以发现,体制成熟的诔文在哀叹词的运用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些落实在文字实体上的符号和标识,在切割和转化文章的结构单元,组织文章的情感轨迹等方面,都起着不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传世春秋末年鲁哀公哀悼孔子的诔词,是现存中国古籍中所见最早的诔体文词,因孔子在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而影响广泛,过去学者大都采信不疑。但据《左传》《礼记》等所记推考,此诔词并不是孔子去世之时哀公的悼词,《左传》所附子贡的评语亦为史家预言,其词的出现最早应在鲁哀公去世之后。疑其词或出于孔门后学祭孔时的托撰,系套用当时流行的王者加谥王公大臣的一种诔词格式,而流传开来之后,遂被指为鲁哀公的诔孔之词,在今天使用时当留意其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晋文坛的代表人物,潘岳为文的擅场是在赋及哀诔诗文上,而其哀词成就尤著,以致历代毁潘者亦难置微词。王隐推其“哀诔之妙,古今莫比”;刘勰更赞道:“观其虑赡辞变,情洞悲苦,叙事如传,结言摹诗,促节四言,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体旧而趣新,《金鹿》《泽兰》,莫之或继也。”综观前人评论,可知王、刘的意见颇具代表性。近年潘岳研究渐受重视,于潘氏文学诸方面多所论及。本文拟就代表潘岳文学最高成就的哀词作点粗浅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潘岳生活在内忧外患的西晋时代,虽才名甚高却身世坎坷,下场悲惨。善于写哀是潘岳作品的总特色,其哀诔文借助多种文体来表达情感,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独特。潘岳写哀不仅感情真挚、悲怆凄凉,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婉转曲折。借助多种表达手法,把凄切缠绵的哀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哀辞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哀悼夭亡者的文体,形成于东汉至魏晋六朝时期,与当时浓郁的感伤文化、感伤文学氛围有关。汉代哀辞无存。现存魏晋六朝时期曹植至梁简文帝等人的哀辞18篇。其中3篇有短序,序用散语,辞用韵语,或骚体,或骈体,或诔体,篇幅在数十字至二百字之内,内容以抒发丧失亲人的悲伤哀痛之情为主,极少叙事因素。与哀辞相近的文体有诔、哀策、吊文、祭文等,这些文体互有异同。此时期的挽歌和悼亡诗也很特殊,但与哀辞有诗、文之别。  相似文献   

10.
诔文兴盛于汉代,历经魏、晋以迄南朝,渐呈衰微之势。南朝诔文继承了汉魏晋以来诔文重抒情、求审美的传统,抒发个体主观性情更为深刻突出,行文高度骈化,藻采纷呈,用典繁密,音律协畅,对偶精工,与时文风气完全相合。南朝文人过于强调诔文的审美价值,相应地,其实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  相似文献   

11.
哀公作诔,称孔子为尼父.尼父是否为谥,历来歧见纷纭.自平帝时追赠褒成宣尼公后,孔子之谥,递有演变.北魏时称文圣尼父,唐时尊为宣父、文宣王,宋时则为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元武宗时至圣前又加大成,明嘉靖后止称至圣先师.其封爵代有不同,或称公,或称王,宋真宗时欲追加帝号未遂,其后儒生议此者甚多,至嘉靖定祀典,夺王爵而称先师.其谥号演变既受议谥规律所限,又与儒学发展及帝王崇抑纠葛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祭文是对死去的亲人、相知或所崇敬之人的哀悼祭奠之词,离不开对死者生前音容笑貌和相亲、相处种种情景或感人事迹的回忆与述说。所以,出于真情的祭文,其动人情感,实不亚于为文造情的诗。不能套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框,把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排斥于文学范围之外,而只看作“应用文”。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讲“报本追远”,不忘先辈、死者所作的贡献。因此,哀祭类文字在中国产生较早,《周礼·春官·大祝》中说的“六辞”中即有“诔”,《昭明文选》中设“吊文”、“祭文”和“诔”、“哀”之体。《文心雕龙》也对“哀吊”、“诔碑”有专文加以论述。虽然其体式、名称有所演变,但均要求抒发真情,而反对“谀辞巧语,虚文蔓说”。祭文在今天仍是用得着的文体。古代的祭文,也可以使我们听到古人的心声,对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韵文文体演变中新旧诸体的相济共存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人类自然而本能地接受文化遗产的一般原因,汉民族尊古崇圣的文化心理结构之特殊原因,矛盾同一性所构成的哲学原因,是诸体相济共存因素存在的主要原因。诸体的相济共存对韵文新文体的形成与完善,旧文体的重构与复兴,乃至韵文艺术的长期积淀与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物哀理念贯穿于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作品中无不弥漫出一股哀伤情调。川端康成在继承传统物哀理论精华的同时,又对其进行深度开发,与传统物哀相比,川端康成尤为强调心与物的交融,同时,将佛学思想特别是佛学中的虚无思想融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物哀内涵。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古典文艺理论中的“物之哀”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古典文艺理论中的“物之哀”理解与翻译以及实际表现 ,在以往乃至于目前的日本学研究界都是议论纷争的热门话题 ,对此笔者作出了相对应的思考与批评。在对“物之哀”的理解方面 ,参照我国古典《文心雕龙》的理论 ,认为“物”乃是客观之存在 ,“哀”则是对于客观存在表现出来的主观反映 ,综合言之即是一种对人生的深深感动 ;在对“物之哀”的翻译方面 ,认为应该将其翻译为“感物兴情” ,因为“物之哀”的“哀”即是表现了诸多的情感成分 ;在论述“物之哀”的表现方面 ,主要参考了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的文句 ,分析了不同场合或的不同议法  相似文献   

16.
(一) 最近,我在整理父亲的书籍时,发现了鲁迅挚友范爱农的舅舅汪梅峰先生《吊范爱农诔文》。《吊范爱农诔文》全文如下: 吊范爱农诔文舅氏梅峰哭会邑皇甫庄,有范爱农者,余甥也。五龄失父,旋即丧母。门衰祚薄,孤苦零丁。幸有祖父在堂,赖  相似文献   

17.
浪漫主义音乐追求丰富的色彩,抒情流畅的旋律,梦幻般的想象和内心的独白等。所有这些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理念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突出体现之一是在奏鸣曲的创作方面,浪漫主义音乐使这一古典主义的音乐体裁走向了哀竭。但勃拉姆斯却是集浪漫和古典于一身的伟大作曲家,他成功地化解了这一矛盾,使古典体裁的奏鸣曲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诗意般境界。  相似文献   

18.
梁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被普遍认为是其诸体共用的选文通则乃至文学之界说,这一观点首创于清代阮元。考之魏晋南朝文论及彼时总集编选的通例,这一解释似有违萧统原义。所谓沉思翰藻,是萧统对史论这一文体为何列入《文选》的说明,从中体现的选文标准,也主要适用于史论一体,而非诸体通用。阮元对沉思翰藻的解释,其目的是将逐渐沦为道学附庸的文学重新独立出来,扶植与古文道统不相干的骈文,另立骈文文统,从而达到排挤桐城派以占据文章正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哀牢族属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哀牢族的族属问题,史学界前后提出过三种主张:一种意见认为哀牢属于濮人,哀牢王国是濮人所建;一种意见则认为哀牢国为百越系统的越人所建,其族属于百越;而目前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哀牢为“昆明”族说。这种意见认为,哀牢是西汉初年滇西“昆明”部落  相似文献   

20.
一、有关哀牢的不同记载和哀牢族属的不同看法 《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以哀牢内属,置永昌郡;永昌郡领原益川郡西部都尉所领的不韦(保山)、嶲唐(云龙)、比苏(兰坪)、叶榆(大理)、邪龙(巍山)、云南(祥云)六县及哀牢内属后以其地所置的哀牢、博南二县,共八县。东汉永昌郡的设置,是东汉开国后经理西南边疆的一件大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西汉武帝于云南地区设置益川郡的继续。有关哀牢内属的记载,在现存史籍文献中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要算东汉初年人王充(27—97)的《论衡》,在《论衡》一书中的《宣汉》、《恢国》、《佚文》三篇里都提到了哀牢。《恢国》篇中说:“方今哀牢、鄯善、婼羌,降附归德”、《宣汉》篇中说:“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在这两篇里提到哀牢这一名称,都是与鄯善、匈奴、婼羌相提并论,藉以论述东汉王朝的“化不宾为齐民”,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