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探索高水平课程群建设,有利于推进专业群建设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与企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实践课程群是高职院校高水平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支撑与特色项目,探索“三段进阶式”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群建设,即依托校内超市实训基地、“校中企”“企中校”等实训场所设计实训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现校内、校外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保证学生岗位能力以及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是提高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必行之路。在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下,工程测量作为专业群中的互通课程,需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融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该文以工程测量课程改革为立足点,结合专业群建设思路,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对课程改革的持续建设进行了总结,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师团队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类专业群建设为例,论述了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专业群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建筑类专业群建设为切入点,立足辽宁地方经济,研究该校建筑类专业群建设的策略,从多方面探索了符合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其他的本科专业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陕西省属高校宝鸡文理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当前工业设计专业师资及人才培养现状,基于西部地区工业设计行业需求,服务陕西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在新工科背景下,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群建设、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新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接产业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智能制造专业群共享模块化专业基础平台建设是满足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专业群基于资源共享和内涵发展的原则,打破专业界限,设计开放的、专业交叉的教学内容;建设多专业兼容,专业性、综合性并重的专业群共享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为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高职英语课程的性质与定位,引入专业群理念,改革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划分定势,依托于一个非英语专业,构建以外语助力专业群建设的特色专业群.统筹各类英语课程形成职业英语课程,建立级别化的职业英语素养+行业英语能力+专业英语核心能力+专业英语拓展能力的职业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体系,X+1+X1(专业核心英语)+X2(专业拓展英语)动态的课程群.并从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共享各类资源等方面对如何进行高职英语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7.
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充分调研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构建独立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与应用能力、自主学习及评价制度五个方面探讨独立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革新独立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8.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与有效实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该文依托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学院,以“岗位-能力-课程”对接为原则,按照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五个步骤,在充分开展专业群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三大核心岗位群和35个岗位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了四层递进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并通过校企共建课程团队、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平台,共同开展“课赛研创”一体化教学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该文分析了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平台共建,标准共定,资源共享,成果共赢的专业群资源建设”为指向,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列出了完善资源建设的体系建构,给出了“双高”专业群背景下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该文通过研究与构建校企“内外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转型发展,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办学理念、思想和路径。高质量建设专业集群,高规格构建企业集群,高效率创建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联结校内与校外人才培养环节,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课程群的建设是重构课程体系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途径。该文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类课程群的建设进行研究,从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整合、课程思政的融合、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过程性评价的完善五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并对实施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融入了DBL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探究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该文探讨了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新工科建设需求为契机,积极探索工科与艺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相互交叉的可行性,探求工科与艺术交融的新思维、新方法;详细阐述了“工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群设置、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校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密切相关。针对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该文围绕课程教材和培养过程的设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实践培训模式的完善3个方面,探讨了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揭示了综合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提出通过更新专业教材、提高教师主观能动性、推进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发挥有经验教师“传帮带”作用、组建教学团队等具体策略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培养综合素质优异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2):152-156
招录体制改革是贯彻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指导精神。治安管理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应该结合社会需求与职业发展及岗位技能需要进行;应该在目标、内容及关键领域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应该在专业建设方面结合具体岗位职能和时代需要的警务需求上研究探索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符合铁路治安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实用的教材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场地与实战教学制度与机制、建设以研促教的优秀的专业发展与提升环境;同时应设计一系列考核指标与建设指标,树立以就业和招生为主要观测指标的考核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国内建筑业面临提升智慧建造技术水平以促进建筑业升级转型的需求,高水平智慧建造技术专业群是智慧建造技术发展的关键。为此,该文深入探讨了智慧建造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依据、设置模式和人才培养标准,以知识关系为逻辑分析依据,按照扣环模式,以“虚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底层平台为依托,建设了智慧建造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方案,实现了智慧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提升,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生物工程专业以学科通修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为主的核心课程群,在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生物工程分析与设计能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针对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在核心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为后续持续改进及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许多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突出职业教育应有的特点和优势。文章分析了"校政行企社"参与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以及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结合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就"校政行企社"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服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结合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特点,从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合理确定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知识和能力要求,制定"创新创业精神、知识储备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业创造能力"的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教育手段和方法创新、专业教育资源整合等角度提出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定量分析是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高职院校质量内涵建设及高质量发展中,为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实施专业(课程)诊断与改进,持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数据和分析支撑。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课程教学项目、课程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链,持续提升专业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专业群由多个专业组成,破除专业壁垒,实现专业群资源共享、群内协同发展是专业群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群在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通过确立专业群与专业的定位、制定专业群与专业的建设目标、明确专业群与专业的责权利,建立信息公开、资源优化整合机制,探索形成了协同发展的专业群建设路径,从而推动专业群建设稳步发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