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明末清初到戊戌维新之前是中国与西方伦理学的早期接触时期,无论是明清耶稣会士的译著,还是林乐知、花之安等传教士的著作,传播的主要是一些宗教伦理观念,兼有一些世俗伦理思想.虽然,作为学术意义上的"伦理学"的输入还没有真正展开,国人对西方伦理学的自觉传播还没有形成规模,但这一切在客观上都作了西方伦理学在华传播的先导.先有这些思想观念的输入为之铺路,就为此后西方伦理学在中国全面的传播做了理论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改革开放传入我国以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哲学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研究方式和价值立场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向服从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上来;另一方面则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缺乏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观点的必要了解和科学定位。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关系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实现价值立场、研究方式转换的同时深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和增进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展开平等的理论对话。  相似文献   

3.
孟德斯鸠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继承近代西方文化精神遗产构建自身理论体系的同时,还长期关注、研究有关中国问题,并对儒家文化进行了理性批判。本文将就儒家文化对孟德斯鸠的影响、孟德斯鸠对其作出的理性批判及其产生原因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面貌与30年代或70年代的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凯恩斯主义正在卷土重来.以市场为主同时辅以各种宏观调控,是一个特点.同时,高工资高福利成了西方社会的新的风景线,资本的社会化以基金等形式取得长足进展.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面貌以及他们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这些情况使旧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社会贫富差别依然存在,但中产阶层快速壮大,成了社会的主流,阶级界限在不断模糊化.新的矛盾还没有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5.
在新伦理替代旧道德作为革新工具的历史时期,进化论不仅对传统纲常秩序构成强有力冲击,还动摇、瓦解了"中体西用"的问题解决方案,成为叙述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线索。新文学书写与评价机制的进步观念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叙述模式。梳理进化论转化为新文学进步观念的发生语境,有助于对西方理论运用展开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社会科学艺术哲学即美学理论、艺术史论、文艺理论等方面展开,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相对较少。这是由于东西方对艺术的理解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艺术注重与伦理的结合,西方艺术注重与物理的结合。中国艺术学理论专业的学科发展与课程设计需要有中国特色,还需要了解世界的艺术发展,研究艺术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现当代资本主义问题上,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晚期马克思主义之间并不存在断裂。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确延续了黑格尔的哲学精神并且发扬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及哲学人类学,但同时也展开了对现代资本主义人性以及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入剖析与批判。这些批判对整个资本主义而言具有一般的性质,也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稳定的社会批判传统,不仅为法兰克福学派所发扬,也为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扬。晚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离弃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哲学批判的基本主线。晚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关注后现代性、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符号、身份、地方性、空间政治、技术—意识形态。这些变化表明,文化越来越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总体现象,但对于此类现象的分析批判,依然有赖于贯彻和深化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及资本(主义)批判。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就"篇名"栏检索"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116条(篇)论文。中国大陆学界对赛珍珠《大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作主体的研究,主要从赛珍珠的特殊西方身份、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多元文化身份、思想倾向、在东西方协会的工作等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对《大地》主题的研究,主要从"史诗"意义、土地乡土情结、女性主义视角、政治文化视角、生态学视角、中西文化交流视角、宗教视角、儒家思想视角、东方主义视角、后殖民主义视角、神话原型视角、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文学人类学视角、婚姻视角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三是对《大地》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性格塑造角度、具体形象、群体形象展开分析。相对来说,对《大地》艺术特色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奥斯曼帝国晚期,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中东社会生活当中。中东和西方的交流活动主要沿着以下层面展开。第一,作为中东现代化进程的先驱,埃及率先与西方的文化交流。第二,西方对中东地区的入侵对双方文化交流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第三,中东文化的宗教性与西方文化世俗性抵制与交融是二者文化交流的突出特征。奥斯曼帝国在遭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从中吸取教训,力图自强求新。另一方面伊斯兰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还是保留了下来并且经受住了这种冲击。  相似文献   

10.
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全部财富是东西方社会都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其实现途径之一即是慈善事业。西方的慈善观建立在严格的私有财产基础上,即财富共享的前提是私人所有,这使得西方的慈善事业获得了一个有力支撑点。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私有财产观念的淡漠,使得我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展开受到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农业科技革命是“科教兴农”战略的深化与发展,是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和加快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抉择。本文在对其理论背景、理论涵义进行充分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就其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理论依据展开科学分析,最后还就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当今农业发展在三个层次上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检察工作的人民性是我国国体和政体的逻辑展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与西方检察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民性。新时期检察工作人民性之实践途径是人民群众充分参与检察工作,检验标准是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公信力的评价程度。全面体现新时期检察工作的人民性,还需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坚持司法人性化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史上,接受美学占有一席特殊而重要的位置。接受美学与西方传统文论大异其趣,迥然有别。本文从三个层面对接受美学展开评析,指出接受美学弘扬了读者意识,开辟了文学新领域,倡导了文学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感质”问题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弗兰克·杰克逊与物理主义者围绕“感质”展开了激烈论战,力图通过他的知识论证宣称物理主义是错误的.保罗·M·丘奇兰德的“亲知说”从科学实在论立场出发,在本体论、认识论双重层面上对“感质”加以深度解读,清晰地揭示出感质的物理本质,在物理事实与物理知识之间为物理主义寻得有力辩护,不仅促进物理主义获得新的进展,还昭示出西方心灵哲学发展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5.
西方古典共和主义认为共和国的建立与维护必须以积极的公民美德为基础,这种公民美德要求公民将公共利益置于私人利益之上。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古典共和主义思想认为商业及与其相伴随的奢侈是引诱公民追求私利从而"腐化"公民品质的破坏性力量。休谟对这种观点展开了批判,他认为商业的发展不仅不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而且从长远来看还会促使人们形成勤劳、知识、人道、温和以及独立等新的公民美德。与古典公民美德相比,这些新的公民美德是一种更为"自然"的美德,它不仅有利于增进私人幸福,还更有利于增进国家的强大与公民自由。休谟的公民美德观体现了西方公民美德观念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西方小说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前苏联学者巴赫金与捷裔法国小说家昆德拉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从西方现代文化的危机、西方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出发,本着探索生活世界本真的责任感,展开了对西方现代文化批判性的审思和对人的具体生存境遇的探究.本文对二者小说理论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比较阐发,旨在发掘整合其小说理论的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依据学界的有关讨论,给出了西方人类学"历史化"的解说;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学界所忽视的西方人类学"历史化"之动因展开了全面分析,并集中对其核心动因--美国"民族历史学"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阐述,为理解西方人类学的"历史化"展示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战结束后,一直被帝国所统治的第三世界国家殖民地相继独立.一批来自非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进入西方学术界,借用各种文化理论来弘扬民族本土文化,唤醒民族意识,解构西方殖民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解剖和评析西方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西方与非西方间文化关系的常规认识,在交流和沟通中展开民族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熊彼特从西方民主实践的现实出发,结合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古典民主理论展开全面的批判,并提出了符合西方民主实践现实的民主理论,即精英民主理论。在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论体系中,民主被视为一种手段和方法,一种政治家通过竞争的途径获得领导权的过程。这种对民主的全新解读,有其局限性,但对后来西方民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区矫正是发端于西方、近年来被引进到我国的刑罚执行制度和罪犯处遇模式。本书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宏大背景,选择社区矫正这一具有较高理论与实践价值、同时学界整体研究还很薄弱的问题作为选题,展开对社区矫正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求证,以期为我国社区矫正的深入推进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